词条 | 娱乐与商贸节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娱乐与商贸节日分类:【中国民俗】 云南各民族都有娱乐兼赶街的习俗,即今之所谓“文艺搭台,商贸唱戏”。云南人称集市为“街子”,就像北方叫“集”,南方叫“墟”一样。云南人进城,叫“赶城街”;入山,叫“赶山街”;办年货,叫“赶年街”。街与街也有区别:有人山人海的“连日街”;也有稍聚即散的“露水街”。不少街的街名也很有趣,如鸡街、猪街、牛街、马街、狗街等等,不一而足。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做牲畜交易的,其实不是。这些街子是以十二支生肖所属取的名。如子日就叫鼠街、丑日叫牛街、午日叫马街等。届时远近毕至,日出而聚,日落而散。《中华全国风俗志》云,滇中一岁,有十二市,俗皆以市为景。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菜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云南集市历久而不衰。 三月街白族传统节日,又名“观音街”。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在大理苍山东麓举行,为期一周。三月街除是滇西古老而繁荣的贸易集市外,也是大理白族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据说三月街原为佛教讲经庙会,后来逐渐演变发展成为物资交流盛会。三月街起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云南通志》记载:三月街“自唐永徽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滇游日记》中亦记载:三月街“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蛮物亦无不至。”“由西门西向一里半,入演武场,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其北为马场,千骑交集,数人骑而驰于中,更队以觇高下焉。时男女杂沓,交臂不辨,乃遍行场市。”近代白族音乐家李燮羲《竹枝词》写道: 大理三月街盛会 昔时繁盛几千秋,百万金钱似水流; 川广苏杭精巧货,买卖商场冠亚洲。 可见在很早以前,三月街已经是省际物资交流盛会了。在云南众多的集市中,三月街是持续时间最长、交易商品最多、影响最广的集市盛会。三月街期间,省内汉、白、彝、藏、纳西、傣等兄弟民族和邻省各族人民云集苍山下,物资交流以大牲畜、山货、药材为大宗,其他各种百货、土特产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近年还辟有民族食品一条街和洋人一条街,以吸引中外旅游者。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三月街都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世界二三十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近万名宾客前来观光,加上旅游者和省内赶街的人,达数十万之众。据说近年三月街的“贸易额已突破百亿元大关”,为滇省民间集市之最。 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赛龙舟、射箭、歌舞表演以及花卉展等传统文化活动。人们白天赶街,观看传统体育比赛,品尝白族风味食品,游览苍山洱海,晚上观看白族歌舞表演和白剧演出。如今古老的三月街已成为增强民族团结、荟萃民族文化、扩大经贸交流和对外友好往来的盛大节日。 渔潭会白族传统贸易节日,又叫“嫁妆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至二十一在洱源县境内渔潭坡举行。街期因从八月十五开始,故又叫“八月十五街”。届时洱源、大理、鹤庆、剑川等县的农民,都成群结队前来赶“嫁妆会”。“嫁妆会”物资以各种嫁妆如箱柜、桌椅板凳、服装布料、金银首饰和玉器为主。白族青年男女重感情,重婚礼。结婚之前,他们总想把嫁妆买够、买全,把婚礼办好一点。每年八月十五渔潭会,他们便一对对、一双双或父母带着女儿准时来赶街,倾其所有,购买他们所喜爱的婚礼用品。其中多数是父母为女儿筹办嫁妆。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嫁妆的档次也提高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商品也成了嫁妆,在“嫁妆会”上销售。 关于渔潭会,在白族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古时候,渔潭坡下有个鱿鱼洞,洞里有个鱿鱼精,常常变成一个美男子出来吃人,观音就把鱿鱼精压在渔潭坡下。鱿鱼精哀求说:“大士,你把我压在这里,太闷了!”观音说:“你不会闷,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叫百姓到此赶会。”从此,每年八月十五,附近几个县的农民都纷纷到这里来赶会。据说,若有一年没有人来赶会,鱿鱼精便大闹渔潭坡,直闹得地动山摇,人们不得安宁。 骡马会上骡马交易 骡马会滇西各民族骡马集市。云南自古产马。唐樊绰《蛮书》云:“马出越赕川东一带,岗西向,地势渐下,乍起伏如畦畛者,有泉地美草,宜马。”《南诏德化碑》也说:“越赕天马生郊。”史书中说的“越赕骏”,就是大理马。云南产马,至宋犹著闻于世。《宋史?大理传》云:“政和七年,大理贡三百八十匹马。”不少将士出征都骑大理马上阵,据说岳飞抗金乘骑的“白骑驹”也产自大理。《岭外代答》记广西经略司买马,主要来自大理。大理马虽个头矮小,但耐力持久,善于爬山越岭,故颇受客商青睐。骡马会便应运而生。滇西骡马会很多,其中以松桂骡马会、永胜骡马会、丽江骡马会最著名。 (1)松桂骡马会。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在鹤庆县松桂举行,故名。据文献记载,松桂骡马会始于明代,以骡马等大牲畜交易为主。所售牛、马,多产自滇西。骡马有大理马、丽江马、中甸马、宁蒗马等;牛有邓川奶牛、丽江水牛、维西黄牛等。交易数往往多达数千头(匹),盛极一时。购马者多来自川、黔、桂、藏、陕、豫等省、区及省内各地。购买牛者多为省内商贩。骡马会期间,还有山货、药材、皮革及土特产和农具,也有布匹、服装、首饰和日用杂货等,应有尽有。自明代以来,松桂骡马会一直是滇西最大的骡马交易市场。 (2)永胜骡马会。每年七月初五至十五举行,街期十天,地点在永胜城郊。届时,四川、西藏及省内各地州的客商均蜂拥而至。骡马会期间,最重要的活动是赛马。赛马组织者规定,每届骡马会赛马取一等奖两匹,二等奖四匹,三等奖八匹,比赛获奖的是马而不是人,赛马除看马跑的速度外,还要看马的长相和耐力以及反应灵不灵敏等。据说1940年,获一等奖的马是小凉山彝族余海青的一匹海骝马。这匹马,浑身雪白似菊花,背上从鬃到尾有一条黑毛,黑鬃、黑尾、黑耳、黑蹄,被公认是永胜骡马会历届出现的最优秀的一匹马。永胜骡马会期间的赛马小有名气,每次赛马都吸引不少藏、彝、纳西、普米、白、汉等族的好马者和骑手参加。 (3)丽江骡马会。在农历三月举办的叫“三月会”,七月举办的叫“七月会”。“三月会”原为“黑龙潭”会,又叫“祭龙节”,是纳西族群众旧时祭祀龙王、祈求丰收的节日,始于清代,时间在农历三月中旬,会期5~10天。除祭祀外还有物资交流。“七月会”始于民国元年(1912年),以大牲畜交易为主。时间在七月中旬,会期10天左右。会址在丽江狮子山后坡,上市交易的骡马达万余头,场面十分壮观。除骡马交易外,还有当地的土特产和其它大牲畜,因此吸引了大批客商。此时丽江骡马会已成为滇西最大的骡马交易市场。20世纪70年代初,将“三月会”与“七月会”合并为“七月会”,地址也从狮子山改至大研镇东北部。近年来,由于公路的修通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骡马交易已逐渐减少,骡马会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赛马会藏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农历五月端午举行,会期三天。节日期间,人们相约到各风景区,搭起帐篷,观景、野餐、赛马,尽情欢度佳节。赛马会除了举行传统的马术、马技、马速比赛外,还要举行文艺会演、民族服饰展览、物资交流等各项文化经济贸易活动。1997年,中甸县(今改称香格里拉县)在五凤山下投资修建了藏区一流的跑场,招揽各族骑手和游客。 棒棒会纳西族传统节日,又称“棒棒节”,农历四月十五举行。届时,丽江古城大研镇,熙熙攘攘,人流如潮。古老狭窄的街道上摆了木、竹、铁制农具以及日用杂品如铜锅、铜盆等,还有果树苗木、盆景、花卉等,也在这里交易。商品中以木制生产工具居多,所以纳西人通俗地称之为“棒棒会”。 犁耙会保山各民族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十五在保山大官举行,会期一天,届时,保山坝子及周边各民族农户,像过节一样来赶会。上市交易的商品有镰刀、锄头、犁铧、犁杖,以及扁担箩筐等,品种多,质量好。卖的是农民,买的也是农民,买卖的商品又大都与种田有关,所以人们亲切地称它为“犁耙会”。 三月三壮、布依、水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曲靖、文山等地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清乾隆《开化府志》载:“三月三日男女携酒馔于西山尽欢而罢。”三月三,广西壮族称“花街节”。富宁称“隆洞节”。从农历三月的第二个寅日开始。每隔一日换一个街场,会期三至五天。主要是娱乐,社交和贸易。有民谣:“三月里来隆洞街,锣鼓咚咚戏开台。青年男女唱对歌,寻根问底找情人。各种商品摊上卖,花花绿绿任你挑。” 罗平布依族过三月三,最热闹的地方是三江口。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要吃五色饭。寓意布依人生活多彩多姿,幸福美满。三月三这天,三江口人山人海,人们赛竹筏,打水枪,吹叶子,泼圣水,热闹非凡。 水族三月三的主要活动是祭祀龙王,过去叫“龙王节”。这天,各村寨都汇集到补掌河源头的大龙潭举行祭龙仪式。祭毕,人们就地围坐一圈,吃“祭龙饭”,饭后青年男女开始对歌,一群群,一对对,互相用歌问答,以歌传情,别具特色。这种对歌场面要持续三天,所以三月三又叫“对歌节”。 三月会彝族传统节日,又称“三月街”,流行于楚雄州牟定县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举行,会期3~5天。《定远县志》载:“三月二十八,旧城外南郊东岳庙赶市,四方远近商贾彝汉买卖农具货物至四月初三方散。”届时,除楚雄州各地彝族群众前来参加外,邻近的汉、白、回、苗、藏等民族也纷至沓来,盛时多达十万余人。人们白天赶街,买卖农具和其他春耕生产物资。晚上赶会,观看彝族“左脚舞”表演。“左脚舞”是彝族的一种独特舞蹈。谚云:“跳舞要跳跺左脚,跳起黄灰做得药。”“左脚舞”,顾名思义,起跳时先出左脚,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一个的圈子,和着欢乐的乐曲,边歌边舞,热闹异常。 天子洞庙会白族、纳西族传统节日。流行鹤庆、丽江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天子洞,又名“青元洞”,位于鹤庆县境内。据《鹤庆州志》记载,洞高七八丈,深不可测。洞内有石钟乳悬垂,形态各式各样,极为美观。洞分为二,南洞内有古代石刻佛像,洞下山脚有清澈如镜的龙潭。潭畔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平坝,是农副土特产品交易市场。 在天子洞庙会农贸市场交易中,以狗和农具为大宗。这里有个故事。相传唐僧西天取经,路过天子洞,见洞内牛魔王兴风作浪,唐僧叫孙悟空带狗去撵,叫猪八戒用钉耙去挖,并要当地群众多准备狗和钉耙。从此,在天子洞庙会期间的交易市场上,出售狗和农具的最多。 药材会各族传统民间集市。云南被誉为“药材之乡”。俗说:“一屁股坐有三株药草。”云南有专门买卖药材的集市,如邓川沙坝草药会、禄丰高峰药材会等,当地人称之为“药材会”。 邓川沙坝草药会,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届时,大理、丽江、迪庆、怒江、临沧、保山等地的草药商贩云集邓川沙坝,进行药材交易。当地草医也赶来摆摊,就地治病。这天,当地白族群众,买不买药,有没有病,都来赶草药会。他们说:“参加草药会,少病痛。”平时空寂无人的沙坝上,人山人海,如同闹市。 高峰药材会,于农历三月十三,在彝族聚居区禄丰县高峰乡与舍资镇交界的“三月三山”上举行。会场交易以药材为主,也有犁、耙、锄、镰等农具。农历三月的三月三山,满山遍野开着马缨花,彝族群众背着药材,牵着羊,抱着鸡,早早赶到三月三山上。人们杀鸡宰羊,祭祀药王。彝家人一家家、一户户坐在花丛中、树阴下,吃节日饭,观看歌舞表演。 踩花山苗族传统节日,又叫“耍花山”、“踏花山”等。流行于滇南、滇东北地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六举行。节期5~7天。踩花山有固定的花山场,一般设在村寨附近开阔的山坡上。花杆,是花山场的重要标志。节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场上立一根花杆。花杆约10米高,顶端插着彩旗和鲜花。花杆必须在节日第一天太阳出之前立好,据说这样才吉利。 正月初一清晨,苗岭山乡十里八寨的苗族群众,身穿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花山场。当主持人宣布踩花山开始时,花山场顿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主人向远道而来的客人和苗族同胞敬酒、祝福。 爬花杆比赛,是节日的第一项活动。花杆顶端挂着一葫芦好酒,谁胜谁就能品尝这美酒。爬花杆表演非常精彩,小伙子们赤脚徒手,在花杆上爬上爬下,不时做几下高难动作,博得观众阵阵掌声。当爬杆表演者爬到顶端时,突然头朝地,来个空中倒立,然后用脚勾住花杆,双手抱着葫芦饮酒,把比赛推向高潮。 这时,跳舞场上,老人们带头跳起芦笙舞,小伙子们纷纷参加进来,一边跳一边偷偷在姑娘群中物色对象,如果发现意中人,就迅速解下腰间横背着的雨伞,向姑娘撑开。如果女方愿意,就半推半就许诺;不中意就避开。双方都中意,就可在伞下倾吐爱情,用对歌的方式相互了解,并且在初六以前拜见双方老人。 节日的最后一天是斗牛,斗牛开始,主人把牛牵进斗牛场,两牛相见,分外眼红,视如仇敌,立即交锋。有的是斗三四个回合,即分胜负;有的则势均力敌,愈斗愈猛,难分胜负。但最后还是分出强弱来。伤者转身逃跑,胜者穷追不舍。人们为夺冠的主人敬酒、祝贺。奖品是一块红布。 剑川石宝山 石宝山歌会白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底八月初在剑川石宝山举行。石宝山位于剑川城西南25公里处,是个风景名胜区。俗语云:“大理有名三塔寺,剑川有名石宝山。”歌会期间,每天都有来自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丽江等地的各族群众,成群结队地拥上石宝山。白天,人们在石崖上,泉水边,花丛中,树阴下,一边弹三弦、唱调子,一边物色唱歌对手。入夜,石钟寺、宝相寺一带,人山人海,但见无数的手电筒如流萤在山中穿行,人们一群群围坐在火塘边,互相对唱,如醉如痴,忘却了一切劳累和烦恼。对歌的人有的是为了求偶,通过对歌相识相爱;有的也未必,在歌会上,就有七八十岁的老太太,牙齿都掉光了,但还在那里整宵整宵地唱,哥呀妹呀的,她们是完全把它作为一种艺术享受了。人们唱累了,玩够了,就在树林中露宿。过去,石宝山歌会上所唱的歌都是情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也编唱一些歌颂党、歌颂新社会的新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