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婉约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婉约派分类:【传统文化】 词的风格流派之一。“婉约”一词古已有之,魏晋六朝人用它来形容文学辞章,有委婉含蓄或宛转柔美的意思。明代便有人试图用 “婉约” 来描述一种“软媚”、“婉美”、“曲折委婉”、“含蓄蕴藉”或 “缠绵悱恻” 的词风。如嘉靖年间的徐师曾在 《文体明辨序说》 中指出: “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 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大概的说法。“婉约派”和“豪放派” 的具体划分,从来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现代有些学者甚至反对这种简单的 “二分法”。不过,唐五代至宋的词,确实有两种明显不同的风格,如通常说的 “苏辛”或 “姜张”,就是以词人来代表两种不同的词风。人们以苏轼、辛弃疾代表 “豪放派”,而将 “花间词派”、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吴文英、张炎等都列为 “婉约派”,可见 “婉约派” 阵容强大。后代词家甚至多将 “婉约” 视为 “正宗”,而将“豪放” 视为 “变体”。这是符合实际的,并非出于某种偏见。词最早叫曲子词,是合乐歌唱的,类似现代的 “流行歌曲”,主要是为了娱乐。无论是民间娱乐,还是宫廷娱乐,或者是文人燕乐,歌唱者多是歌娃舞女,这就决定了词以 “宛转柔美” 为本色。后代文人词也多表现为缠绵悱恻、委婉含蓄,故历代词选如 《阳春白雪》、《绝妙好词》、《词综》、《宋词三百首》 等,就多以 “婉约” 为基调。 宋词主要风格流派之一。“婉约”意为宛转含蓄。北宋人已注意到词中存在宛转柔美和豪迈雄放两种风格类型,但最早将两者对举论词的是明人张?,他在《诗余图谱?凡例》中说:“按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此说一出,学者多所称引。清人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引申张?“两体”说,明确把词分为“婉约”与“豪放”两大派,得到广泛承认。宋代婉约派上承晚唐五代绮丽柔美的词风,多写男女艳情、离愁别绪、个人遭际,形式上讲究音律谐协,遣词造意则追求宛转深曲、含蓄蕴藉。宋代词人大多属于此派,然风格各异:或明丽和婉,或真率沉挚,或风流俊逸,或扶丽艳冶,或清新凄怨,或精工典丽,或峻洁高雅,或密实险涩,远不能一概而论。此派代表作家,北宋有晏殊、欧阳修、柳永、晏?道、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南宋有姜夔、吴文英等。从北宋起,委婉蕴藉的词风就被人视为词的“本色”,明清多数学者更奉婉约派为词之“正宗”,故此派影响极大。但是,历代都有学者反对尊婉约而抑豪放;有人还反对把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认为这是“似是而非不关痛痒语”(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有人则主张词应分为“婉丽”、“豪宕”、“醇正”三派(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九引),等等。当代学者对这些问题也未取得一致意见,但一般认为婉约与豪放是词风的两大基本类型,可以说明宋词偏于阴柔之美和偏于阳刚之美的两种基本倾向;“婉约派”与“豪放派”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但作为约定俗成的传统名称仍然可以沿用。 宋词风格流派之一。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两派的是明人张?(字世文,著有《诗余图谱》、《南湖诗集》)。清人王士肚《花草蒙拾》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狭窄。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等,均为这一词派的骨干作家。至济南女词人李清照,更将这一词派推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峰。她工于造语,创新出奇,善用白描手法,以寻常语词入词,在艺术上颇有独到之处,在内容上也有所开拓,堪称婉约词派之一大家。清著名诗人王渔洋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清王士肚《花草蒙拾》),并非过誉之词。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