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婚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婚礼分类:【文化精萃】 在西方民族的婚礼上,新娘是最快乐的人。新娘只有在走向神坛与新郎行婚礼时,才应该保持庄重的仪态。其余的时候新娘则是快乐、活泼,有说有笑,兴高采烈的。而新郎则在快乐的心境下仍需保持庄重沉着的仪态。 西方的婚礼有各种形式。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宗教形式的婚礼和世俗形式的婚礼。举行宗教形式的婚礼比较复杂。首先,必须符合教堂登记处所规定婚礼的必要条件和合格准则,才能够举行结婚仪式。这些准则包括居住的规定、宗教信仰的归属等内容。但世俗婚礼的仪式程序则较简单,那些没有宗教信仰或不属任何宗教团体的成员通常是男女双方当着结婚登记处官员的面交换誓言,这种结婚仪式的程序就完成了。 婚礼安排则是一件细致而又繁琐的事情。婚礼安排首先应该确定婚礼仪式的性质:采取宗教仪式还是采取世俗仪式;然后还需确定结婚宴会的规模和范围。西方民族的传统婚宴通常是由新娘父母负责的,其规模和范围主要是根据新娘的经济收入来筹措。结婚日期一般是由双方的父母、婚礼主持者及婚宴组织者共同讨论决定的。通常选择春季或夏季结婚,因为温和的气候和怒放的鲜花与婚礼的喜庆气氛更为协调。但有的国家至今仍遵循一句古老的传言“五月结婚,后悔一生”,认为五月是结婚的不吉利月份,所以不选择五月里的任何一天作为结婚日子。婚礼的时间一般是在午后开始不久。这时新娘已经妆扮完毕,较远的宾客也已到达,鲜花和食物都已准备好了。乡间的婚礼通常是星期六下午两点半开始,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举行仪式,大约两个半小时举行婚宴,然后新郎、新娘于五点半左右离开,宾客随之离去。婚礼即告结束。城里的婚礼则是在周日举行,通常是下午三点钟至五点钟之间,采用这个时间为的是人人都能出席而不致影响工作。而结婚的地点则由新娘和新郎商定。他们可根据信仰的状况和其他具体原因确定婚礼究竟是在教堂、犹太会堂、聚会场所抑或登记处结婚。一旦确定了婚礼和宴会的日期、时间、地点,就应该着手进行由新郎安排并付费的项目,以及由新娘及其父母安排并付费的项目。新娘要安排教堂里的装饰,择定风琴曲子,挑选自己的女傧相、小侍从及其服装,同时,还要准备自己的嫁妆,选择婚礼礼服,预定一位理发师。新郎则要与父母共同商定来宾名单,挑选自己的男傧相和招待员,同时要负责婚礼所使用的教堂的费用、鲜花和风琴班的费用,所使用的交通工具的费用以及蜜月旅行的安排,并且还要考虑到送给女傧相的礼物。 新郎所委派的招待员应该在婚礼开始前40分钟到达。钟声是在仪式前半小时响起,新郎、男傧相及其宾客出现时,风琴开始演奏序曲,这时,担当摄影师的人要不失时机地拍下一切值得纪念的镜头。招待员引导新娘和新郎的家庭成员坐到前排的靠背长凳上,新郎的家属坐在右面,新娘的家属坐在左面,他们的朋友则分别坐在后面,新娘的母亲最后就坐,她应该比新娘早到5至10分钟,新娘母亲的到来表明仪式即将开始。新娘及其父亲一起到达,由首席女傧相帮助新娘整理面纱,展开拖裙,摆好姿势拍照,然后发出信号,风琴手开始演奏入场音乐,有时也唱赞美诗。新郎和男傧相等待在他们的位置上,新娘的父亲由女儿挽着他的右臂缓缓走上台阶,进入正厅,后面双人一排跟随着小侍从及其女傧相们,新娘父女站定在新郎的左面,新娘松开父亲的手臂。然后,他们以新娘的父亲、新娘、新郎、男傧相的次序面向神坛站立。由教士向参加婚礼的人群宣读介绍词,然后,教士询问新娘和新郎,彼此之间是否存在不能举行婚礼的任何理由,得到满意的答复后,教士继续询问新娘和新郎彼此的意图。当惯例的询问结束后,教士把新娘的右手放在新郎的手里,新郎宣读他的誓言;然后,新郎的手再被新娘握住,新娘宣读誓言。宣誓完毕,男傧相取出结婚戒指,把戒指放在教士手中已经打开了的祈祷书上。教士向戒指祝福,然后把它交给新郎,新郎则把戒指戴在新娘的无名指上。新郎在给新娘戴戒指的同时还要重复他的诺言。然后是祈祷、祝福、唱赞美诗。教士走向神坛,新娘、新郎跟在后面,其余的人则留在圣坛的台阶上。这时由教士向新婚夫妇发表讲话。接下来的仪式是参加婚礼的人跪下诵念主祷文,为新婚夫妇未来的孩子进行祈祷。婚礼以在登记簿上的签名作为结束。新郎的左手由新娘握住,朝法衣室走去,他们身后新郎的父亲陪着新娘的母亲;新娘的父亲陪同新郎的母亲和男傧相、女傧相及被邀请来作为见证的宾客们。在此期间,参加婚礼的其他客人则听圣歌。新娘是用她做姑娘时的姓名在登记簿上签名的。签名结束后,法衣室中传出一个信号,于是风琴手开始演奏退场的音乐,通常是进行曲节奏的喜庆曲子。随着乐曲新郎和新娘手挽手从法衣室里以缓缓的步伐走下正厅,向参加婚礼的人群微笑,其余的人随后护送,一同退场。这时,钟声响起,新婚夫妇坐车驶向婚宴所在地。男女傧相乘另一辆车随其后,其余的人离去时没有规定的顺序。 在登记处结婚的仪式则简单得多。首先,新婚夫妇必须提供两名见证人,他们在签名时要在场。通常见证人是家庭成员或朋友。登记处可以接纳少数宾客,以6至8人是最大的限数。在获得登记处官员的许可后,新郎新娘可以请一位摄影师在登记仪式结束后拍照留念。新郎新娘及两位见证人必须在仪式开始前5分钟到达。仪式开始后,新婚夫妇站在登记处官员的面前交换誓言,然后,彼此轮流宣誓。宣誓完,由新郎把一枚戒指送给新娘,但这枚戒指不具备法律效力。随之,是新郎、新娘以及见证人在婚姻登记簿上签名。通常在登记处履行完结婚仪式后再举行一个宴会或小型招待会,来招待亲朋好友。 婚姻礼仪。周代婚礼有所谓“六礼”:男方先请媒人到女家说明缔婚之意,女方同意议婚,则男家以雁(鹅)为礼物,邀媒至女家求亲,称为“纳采”;其后男家再遣使至女家问女子姓氏,以便占卜吉凶,称为“问名”;其后男方于祖庙卜得吉兆,遂向女家报喜,称为“纳吉”;其后男方选吉日,备重礼,送女家下聘订婚,称为“纳征”,又称“纳币”;其后,男方择定迎娶吉日,遣人至女家,取得同意,称为“请期”;最后至迎娶之日,新郎亲自前去迎接新娘,称为“亲迎”。后世“六礼”时有改变或简化。如唐代将“纳吉”改称为“过细帖”或“定帖”;宋代将“问名”并于“采纳”,请期”并于“纳征”,亦称“纳成”,只留四礼;而朱熹在《朱子家礼》中只保留“纳采”、“纳成”、“亲迎”三礼。 完成婚姻关系的过程及其礼仪,在 “五礼” 中属嘉礼。婚的本字作昏,即黄昏,《仪礼》中介绍 “士婚礼” 就写作 “昏礼”。据郑玄注释: “娶妻之礼以黄昏为期,故名。所以要选择黄昏,因为此时正是阳往阴来的时辰。”后来才加上 “女” 旁,写作“婚”。在古代,婚姻不仅是男女个人爱欲的满足,而且具有 “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的使命,即俗话所说的 “继香火”。因此,男婚女嫁就不但是个人行为,而且也是家庭或家族的大事,因此倍受重视。即使在现代中国,父母还以子女适龄未婚为 “心病”,这种心理在西方民族是难以理解的。中国自古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婚俗及其礼仪也有所不同,但自从华夏先祖在商周之际进入文明社会后,其男婚女嫁就逐渐有了一套约定俗成的礼仪,并被后代王朝定为礼制,为汉民族普遍认同。这就是儒教经典备载的“六礼”。“六礼” 原来是周代贵族男子的婚娶礼仪,据 《仪礼?士昏礼》,“六礼” 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等六个步骤及其礼仪。“纳采”是婚礼的第一礼,男家选定意中人后,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女家同意后,男家再备礼请人前去求婚。纳的意思就是纳送,其所纳送的礼物用雁,因为在古人心目中,雁为候鸟,顺阴阳往来,象征男婚女嫁顺乎阴阳,后代也有用羔羊、合欢、嘉禾、胶漆等物代替的,都用以象征夫妻关系和睦牢固之义。“问名” 是婚礼的第二礼,男家行纳采礼后,再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排行、出生年月日时等,以便男家卜其吉凶,这实际上是男家详细了解媳妇及其娘家的过程。“纳吉”是婚礼的第三礼,男家行问名礼后,在自家祖庙中卜问吉凶,若得吉兆,男家再遣使者通知女家,于是两家就正式缔结姻亲关系,后代称为定盟,现代称为订婚。纳吉是正式订立婚约,行礼时须有信物,古代用雁,后代多用首饰、戒指、彩绸等。“纳徵”是婚礼的第四礼,徵的意思是成,即男家在纳吉之后,将币帛等贵重彩礼送给女家,纳币以成婚礼,故又称“纳币”。币指作为礼物的丝织品,以及鹿皮等,非指钱币,后代称为 “聘礼” 或“财礼” 等。纳徵所送彩礼数量取双忌单,如束帛 (丝绸) 为十、鹿皮成对 (即俪皮) 等。“请期”是婚礼的第五礼,男家行纳徵礼后,即派使者往女家征求成婚日期,但这只是一种走过场,因为男家已经卜得吉期,请女家决定婚期只是谦辞,以示尊重对方,女家自然辞让一番,意即婚期由男家决定,于是男家使者将婚期告知女家,故后代 “请期” 直称“告期”。婚礼的第六礼是 “亲迎”,到了约定的婚期,新郎于黄昏时分亲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娘。至此,“六礼”完备,婚礼的男女主人公才正式登场,举行拜天地祖宗、拜堂、合卺 (后代演变为“交杯酒”)、入洞房等婚庆仪式。“六礼”本是贵族婚礼,在其整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繁文缛节,因此,随着这一婚礼模式在民间的流行,也逐步有所减省,而所送礼物也因时因地不断变化。宋代朱熹作 《家礼》,就将 “六礼”简化合并为纳采、纳吉、亲迎三项,类似现代的求婚、订婚、成婚三部曲。元明清三代,朝廷颁布的《士庶婚礼》就是依据 《朱子家礼》制订的,但品官却必须严格依照古礼举行“六礼”,以显示官民之间的等级差别。从现代的角度看,“六礼”所包括的仪式实际上只是婚礼的前奏曲,现代将亲迎后的婚庆典礼才称为婚礼,这是古今婚礼一词的差异。 男女缔结婚姻的礼法制度。自古以来,婚礼就极受重视,所谓 “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夫妇之际” 为 “人道之大伦”,故“礼之用,唯婚姻为竞竞”。婚礼的意义,综合历代文献所说,一言以蔽之,即 “别男女”。《荀子?富国篇》: “男女之合,夫妇之分,婚姻聘内,送逆无礼,则人有失合之忧,而有争色之祸矣,故圣人为之分也。” 《礼记?乐记》: “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政和五礼新仪》: “婚礼所以成男女之别,明夫妇之义也。婚礼行,而后父子亲,君臣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而人伦之所先也,是以先王重之。”就儒家的观点,家族的基础建立于夫妇,而夫妇关系的确立,实基于婚礼。中国古代的婚礼其仪有六,故称 “六礼”。 男女之间结合为夫妻的礼仪。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近代通称“亲迎”为婚礼,把这之前的前五礼称作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婚礼是人生礼仪中最繁缛的礼仪之一。宋代即已有起草帖子、起细草帖子、缴担红、回鱼箸、插钗子、铺房、起担子、拦门、撒谷豆、跨鞍、坐虚帐、坐富贵、高坐、利市缴门红、牵巾、撒帐、合髻、饮交杯酒、拜堂等10多项。今婚礼删繁就简,已无统一定规,多以茶话会形式表示祝贺。近年来集体结婚、旅行结婚已习见。 《岳阳风土记》:“湖湘之民,生男往往多作赘;生女反招婿舍居。然男子为其妇家承门户,不殚劳苦,无复怨悔。”这可能和楚地受封建礼教的影响相对较少有关。土家族曾有“同姓为婚”的风俗,即姑母的女儿,要嫁给舅父的儿子,叫“还骨种”。所以有谚语云:“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同时还有兄亡收嫂,弟亡收弟媳的风俗,这叫“坐床”。随着时代的发展,类似的陋俗多已废除了。 婚姻是人生的大事,有关的风俗也特别丰富,可谓异彩纷呈,各地不尽一样。兹对富于特色者略作介绍。 哭嫁。这种风俗比较普遍,以土家族最为盛行。姑娘们常常十多岁时就学哭嫁。到时候如果哭得不生动感人,就会被人耻笑。哭嫁的内容丰富,涉及的方面很多;歌词生动感人,多是艺术水平很高的抒情诗;且歌且哭,亦喜亦哀的表现形式特殊,引人瞩目。在出嫁前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就要开始哭嫁了,但正式开幕可以从“哭十姊妹”,或叫“陪十姊妹”算起。那是在出嫁的前一天晚上,请来9个平时相好的姐妹,年龄大的坐上方,小的坐下方,同岁的坐两旁。她们朝夕相处,终要分离,愁思哀绪,化为悲歌: 姐妹亲来姐妹亲,摘个石榴中间分, 一个石榴十二格,亲生姐妹难分身。 桃树成林我成人,桃树结果我出门, 十个姐妹泪淋淋,扯住腰带来送亲。 哭嫁歌要哭父母、兄嫂等等亲属的恩情,同时,她们也往往对哭对唱,其中最动人的要算母女哭了。如女哭母亲的养育之恩: 白天起来娘打伴,夜晚抱在娘怀边。 娘睡湿,儿睡干,左边打湿放右边, 右边打湿放左边,两边打湿放胸前。 又如哭母亲张罗出嫁之难: 您为女儿办嫁妆,十天赶三场(集), 大路走成坑,小路跑起毛。 鸡子刚开口,娘在路上走; 麻雀进了林,娘在半路行; 喜雀进了窝,娘在半路摸。 红红绿绿几抬盒,凑凑合合办得多嘞, 我的妈呀我的娘! 字字真情,句句实感,感人肺腑。又如母亲对女儿的嘱咐: 我的好闺女儿呐,你到婆家要顺婆家的心嘞! 只能墙上加得土,雪上可加不得霜嘞! 亲生的爹娘不要紧,人家的父母脚下要小心嘞! 封建礼教森严,男尊女卑,女儿出门,前途未卜,作母亲的只能嘱其谨小慎微,逆来顺受,其中隐含着多少血和泪啊! 姑娘对于包办婚姻的反抗和憎恨,集中反映到哭媒人上,例如这样诅咒她: 胡豆开花绿茵茵,媒人吃了爆眼睛; 油菜开花一树籽,媒人吃了烂肚子; 鸡蛋黄,鸭蛋黄,媒人吃了烂肚肠; 鸡蛋青,鸭蛋青,媒人吃了要短命。 有的地方,在成亲的前一天,男方要送“哭脸粑”去女方,分赠给所有参加哭嫁的人。如果粑粑不够,大家就一哄而上,推推搡搡,还往客人的脸上涂抹锅灰,弄得对方狼狈不堪,但却并非出于恶意,而只是在开玩笑。 在结婚的当天,男方请9个未婚男子一同吃酒,边吃边念有关的歌谣。它们风趣诙谐,和哭嫁是完全不同的风格,这叫“陪十弟兄”,如: 门口一园竹,风吹一边扑, 今年过喜事,明年娃娃哭。 迎亲。迎亲非常隆重,常常是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多的达48人。鄂西北的情况是,走在最前边的是左右二人,各持一根有根有梢的新竹,其间扯起一条红绸,红绸当中绾个绣球,绣球下边垂一尺黑布,黑布两角各缀一枚铜钱。铜钱意味升官发财;黑红相配反映了楚人对于色彩的特殊崇尚;而竹子则表示根深叶茂,长青不衰。这是“过路采”。接着是灯笼、火把,尽管是白天迎亲也要点上,或在男女双方的村子中时点上。随后则是旗罗伞盖,鼓乐彩礼和花轿。一般是“婚礼不亲迎”。有的是“以米一袱置彩舆中,曰坐轿来。”率领这支迎亲队伍的叫礼官、督管或支客,是知书达礼的能言善辩者。对于远道而来的贵客,女方并不轻易接待,而是紧闭大门。礼官对此也不见怪,而是让打灯笼火把的孩子过去,站在大门两边;再让挑礼品的过去。然后,他亲自动手,拿起其中的猪头撞门。如果主人要求不高,大门是虚掩着的,自然应声而开;如果他想多要厚礼,门就是拴了的,意味着还须加码。于是礼官便又从中拿猪腿去撞,一条、两条、三条、四条,大门终于打开,猪头和猪腿都成了送主人的礼物。不过,他们并不忙着收礼,而是首先将一盆清水泼向进门的礼官。据说这是表示:嫁出的姑娘,泼出的水,只好由她走了。也有些地方兴设“拦门礼”:以桌子拦于大门外边,男女双方的礼官互相敬酒,按照习惯的套子一问一答,较量口才。如男方礼官输了,须给三茶六礼才能进门;如果女方礼官输了,则让开大路。 花轿抬进大门,拢进堂屋门口,在轿前放下一双绣花鞋,然后把婆家带来的全套新衣送给新娘换上。有的还具体要求:“妇出堂,坐桶上。桶内置灯,为梳妆。”梳妆打扮以后,由哥嫂或弟妹背出来。这时新娘要哭唱: 背亲带子三尺三,哥哥背我离祖先; 妹妹进了苦竹林,下贱的日子没有边。 哥哥往往对唱,如: 娘养妹子十八春,我背妹妹上轿门; 你在婆家要听话,无事少登娘家门。 左退三步拿香火,右退三步便起身。 泪珠滴滴湿衣襟,肝胆欲裂真伤心! 土家族风俗,堂屋正中,放升、斗或豆腐箱子,新娘要在上边留下一双脚印,表示祝福娘家五谷丰登。可这时新娘还要哭唱: 我今脚踩大斗角,贵气的日子今日落; 我今脚踩大斗底,下贱的日子从今起; 我今脚踩大斗边,不知下贱到哪年? 我今脚踩大斗头,下贱的日子难出头。 背到轿前,新娘穿上新鞋上轿。这叫“不沾娘家一点灰”。 土家族姑娘出嫁时穿特制的“露水衣”:八幅罗裙或红衣红裤;上衣右开胸,大袖大摆;下衣大裤脚,上下都着花边。“右开胸”实为“左衽”,这里还残留着古楚遗风。 土家族,花轿启程时,礼官把杉树皮或葵花杆制成的火把点燃,向前后抛去,意味着前途光明,同时将筷子抛向周围,意味丰衣足食。这时新娘也要哭唱: 脚踩金斗四角方,手拿金筷十六双; 前头八双跟我去,后头八双给兄弟; 前头八双跟我去,我置穿来又置吃; 后头八方给兄弟,多多进些钱和米。 有的是新娘站在斗上,手拿两束筷子,前后各丢一束,叫“不家食”。然后男方拿出两个用竹片捆成、约一丈高,并束以红纸的“喜把”,点燃起来。同时女方迅速来人抢住一个,留在家里,它意味财物不可由新娘全带走,要留下一半。 很早以前,土家族新娘要打露水伞,用红线牵着走。改用坐轿以后,只是持露水伞作些象征性的动作,即撑开,绕轿子三转,递给新娘,一为遮羞,二为避秽气。这时她还要哭唱: 今天打起离娘伞,我在东边娘西边; 我在东边受苦难,娘在西边常挂念。 姐妹好比树上果,长大一个走一个。 要想团圆在一起,风吹树摇叶子落。 通例是,新娘坐的轿子封着轿门,路上不能打开。有的地方如果迎面遇上另一乘花轿,双方的新娘都要下轿,对拜、交换手帕,然后告别,各自上路。 花轿进门以前,亲朋好友要把轿拦住。礼官边撒菜叶拌稻谷边念: 长生神米满满装,撒到新人油头上。 米撒东,家门请吉永兴隆; 米撒南,老安少壮保平安; 米撒西,创业立家庆有余; 米撒北,招财进宝入家宅; 米撒中,子子孙孙入朝中。 …… 高登宝座,神佛真灵, 男家香火已近,女家香火转回程。 这叫“拦车马”,原意是拦住随新娘而来的其家诸神,但却逐渐变成了娱人的活动。这时候,抬轿的常故意和拦车马的人们故作周旋,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扇动轿子,使新娘如坐五里雾中,头晕目眩。同时人们惊呼笑闹,一片欢腾。 孝感花园一带有挤新娘的风俗:当花轿进村,正吃饭的丢下饭碗,要干活的扔下工具,出了门的折转头来,奔向走出轿门的新娘。他们你挤过来,我挤过去,使之难进难退,处于狼狈地位。如果行为过分,自有男方父母出面劝说大家,为之解围。这是人缘关系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来人越多,越热闹,主人越光彩,这叫“越挤越发”。 来凤县土家族,“女至婿门,婿家陈香烛酒醴和一只鸡,祀护送神于门外,叫‘堵煞入门’。门内燃七星灯,罩以筛。喜娘二人扶女从筛上过,叫‘触邪’。”(《来凤县志》)有些地方,新娘下轿要从红毡上走过,还要跨过一道马鞍,意味着既坐轿又骑马,世代富贵。有的地方新娘不能过门槛,门口自有众多的未婚青年抢着背她,抢到者意味将获美满婚姻。 闹洞房。在神农架地区,进了洞房的新娘要坐在一只桶上,桶里放四个剥皮、染红的鸡蛋,意味多多生儿育女。同时进洞房的新郎要抱一只斗进去,斗里装五谷,内插秤、尺、剪、刀、算盘、镜子,代表三媒六证中的“六证”,即要知粮食多少,由斗作证;要知东西轻重,由秤作证;要知布的多少,由尺子作证;要知衣服做得好坏,由剪刀作证;要知账结不结得清,由算盘作证;要看容貌好坏,由镜子作证。同时在斗的斜对角各插一支点燃的蜡烛,男左女右,象征新婚夫妇,不能中途熄灭。 挑选子女双全、能说会唱的妇女,为新婚夫妇铺床,边铺边往被单下塞东西边唱: 铺床铺床,金玉满堂, 先生贵子,后生姑娘。 四只角里放纸钱,生的儿子点状元。 四只角里放纸烟,生的儿子做高官。 四只角里放喜糖,生的千金象娘娘。 不过,有一桩活动是不会唱出来的,那就是暗做手脚,往下边塞生鸡蛋。当然,这很难瞒过处处小心的娘家来的陪娘,她会迅速将鸡蛋拿出来,以免新人陷入尴尬。 新婚夫妇并坐床上,一条红布搭在他们身上,同时有人唱: 一条红绸八尺长,搭在郎和姐身上, 搭在姐身生贵子,搭在郎身状元郎。 随后又有人抓起米泡朝新婚夫妇面前撒,叫“撒帐”,自然也是边撒边唱。 “三天不分大小。”闹洞房是最无拘无束的。闹的花样多,且多有唱辞,丰富多彩。咸宁一带常由一人领唱,他触景生情,出口成章。同时有唱有和,他每唱一句,众人都和一声“喜啊!”或者“好啊!”情绪热烈,喜气洋洋。在武当山地区,洞房中有奠神活动:由两位男性客人出场:一位盛装、披红,一位化妆成女性。他们按照一定程序四十八拜,同时表演各种滑稽动作:挤眉弄眼,动脚动手,调笑逗乐。最热闹的还是涂黑脸:客人手上沾满锅灰,朝新娘脸上涂抹,大家轰笑助威;新姑娘努力防守,娘家来的人积极掩护,从而形成对垒的双方,斗智斗巧,久久相持不下。终于有隙可乘,进攻者的闪电行动成功,新姑娘的粉脸变成了黑脸。于是,皆大欢喜,纷纷赞叹:“媳妇长得丑,丈夫能活九十九!”、“一哈一好,白头到老!”在枣阳北部,则是给回门的女婿用墨糊花脸。相传,第一个被糊的是个秀才,他不仅不为此恼怒,还宽慰自己的父母:“姑娘要嫁人,二老不放心。给我糊花脸,试探可容忍?我愿学包公,不负岳丈心。”后来传为佳话,形成风俗。 闹洞房者往往出各种难题让新郎官和新娘或说或做。如果遇到推诿或以不会为借口,自然会有人出来示范,启示他们比葫芦画瓢,直到满足大家的愿望才会罢休。让新郎官和新娘表演的花样很多,例如用一条长凳,上边搭一条红布,请新娘骑着,并且抱上一个小孩子;同时让新郎随在后边。他们要一问一答: “哪里去?” “回娘家。” “骑的啥?” “枣红马。” “怀里抱的啥?” “胖娃娃。” “后头跟的谁?” “娃的大(父亲)。” 京山县,新婚夫妇要演唱《筒子插筷子》。办法是:他们二人对站,新娘手持筷筒,新郎右手拿两双筷子向筷筒中插,同时对唱: “筒子插筷子,” “明年生太子。” “要是不生呢?” “敲你几筷子。” 闹房以后,开箱。新娘手中拿出新鞋给新郎换上,同时也要对话: “感谢新郎哥,诚心相爱我。 粗针大线一双鞋,会磨哥的脚。” “多谢新姐姐,费心做新鞋。 穿在脚上跑世界,到老不分开。” 献艺。新娘过门,人们急于了解她的烹调技术和缝纫水平,所以就有相应的活动。在江陵,新娘出嫁的当天晚上就要到厨房去熟悉情况,叫“穿厨”。这时有人唱: 拜堂成了亲,再穿厨房门, 锅灶瓢碗盆,样样都点清。 利川土家族,新娘在第二天早上,由婆婆等陪同进厨房。在鞭炮声中,她把板栗、花生、葵花子等撒给为办婚事请来的厨师;同时厨师把备好的猪肉、作料和应用炊具交给她,以试手艺,厨师唱: 新娘来灶边,手艺不简单; 这块肥肉二斤半,看你么样办? 新娘接过东西,动手做菜,同时唱: 这块肥肉二斤半,横竖几刀来切断, 做盘花好月更圆,敬请师傅多指点。 巧媳妇常用它做出“花好月圆”和“龙凤呈祥”两个菜,自然会赢得人们的称赞。 在荆沙地区,新娘婚后三天才进厨房,照例是煎豆腐。这须要掌握火候,如果操作不当,就会烧糊或者弄得稀巴烂。面对难题,真是有艺献艺,皆大欢喜;无艺献丑,都很难堪。对于手艺高超的新娘,也有一首歌谣称赞: 新姑娘,下厨房,煎的豆腐两面黄。 新郎官,请来尝,里边好象夹白糖。 长阳的新娘,所做的第一餐饭是切面条。可和面、赶面都由别人事前准备。新娘如果轻易动刀,就会出现蹊跷:那面的韧性特别强,既切不进,又不能砍,令人尴尬,引人发笑。聪明的媳妇自有办法:先用赶面杖卷起部分面皮,轻轻举起,于是折叠之中便暴露出暗藏着的层层棉纸。把棉纸拿开,又重新把面皮折叠好,这才动刀。于是,动作快如风,显示出她能干;面条细如丝,可以见其心细。给人带来的自然是无限欢乐。武当山地区的风俗大同小异:新娘在剔除面皮中暗藏的棉纸、手巾或者筷子以后,并不认真切面,而只是象征性地随便剁它几下,叫做“切三刀”,然后扭头就跑,冲出围观的人群。不过,厨房门好出,远逃却很困难,因为那里早已是水泄不通,看热闹的形成了铜墙铁壁。在相持中,有人会给新姑娘递上一口量米的升子(生子),同时大家异口同声高喊:“生子,生子!”新娘自然觉得难堪,不免面红耳赤,左躲右藏,可是终又无法脱身。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但却还有一个最好的办法:含羞带怯接过升子,奔向早已等在一旁的婆婆,轻轻塞在她的怀里。低声说:“奶奶,请抱好孙孙!”于是,人们在哄笑声中让出路来,新娘以手掩面,匆匆而逃。以上这些活动叫“参厨”。 利川的土家族,在婚后第二天吃过早饭,要把近亲中的长辈邀到堂屋依次而坐,先由新郎依次敬糖、敬烟,并按辈分称呼;新娘紧随,为之点火,并跟着他喊各种尊称,这就认识了各位长辈。然后,新娘把事先做好的鞋子,双手一一送给老人,并说: 毛脚毛手,做得太丑; 老少面前,拿不出手。 人们接到鞋子以后,都要给新娘“打发钱”。谚语云:“要得发,不离八。”这钱数要尽可能多带“八”,如八元八角八分等。给钱时也要说吉利话: 新鞋做得妙,芙蓉出水水欢笑; 红花并蒂日日红,好鸟双栖日日好。 这一活动叫“散喜鞋”。随后,那里还有一项“交亲”活动:新郎在堂屋中间摆上席子,席上摆八仙桌,桌上铺红毡。陪新娘来的送亲客要告别了。她事前已用红手帕包好了糖、烟、花生、板栗等,暗暗带在身上,趁大家不注意时,突然撒开,四面八方到处都有。于是人们争先恐后去抢,抢到的越多越吉利。送亲客特别注意,不能把红手帕撒出去,也谨防被别人抢走。要将它送给新娘,留到生了孩子,系在孩子的胸前。 婚礼为人生大事,礼俗多所讲究重视。潮州古代婚礼多依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礼六礼而行,当然不同地区叫法不尽相同,如饶平将娶定期谓之扫厅,大埔始曰求婚、继曰行定、送聘、请期、扶妆亲迎。成婚后次日祠见,七日或一月新妇必归宁,与婿偕行称为“上门”。明《一统志》称“海滨遐陬,冠婚丧葬,悉遵典礼,无异中州”(《潮州府志》),基本过程是一致的。重程序、门面不重契约,都是中国婚礼的特点。 旧俗婚礼环节大致是:提亲,这是议婚阶段,由男方托媒到女方家提亲,经女方同意,男方即正式向女方问婚;合婚,由媒人将到女方问来的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帖,送交男方。若男方三日内家里没有发生什么意外不吉祥的事,这叫“三日好”,有了这一好兆头,男方便把自己庚帖交女方,双方分别给占卜先生推算,如无相克即合婿;定亲,也称“订婚”,由男方备白糖等礼物,同时请一位有名望的人到女方家定下亲事,男女双方这时要给亲戚、朋友、邻居送饼食糖果,报知亲事已定;行聘(“送聘”),男家在迎娶前四个月内,要择吉日送聘,备办礼物,充仪及聘金,送聘时,女家备办煮熟的猪肺、心、肝全副,公母鸡一对,送与女婿吃,但猪心须切一半给自家女儿吃,取“吃了同心”之意。送聘除金饰、彩缎外,还有猪羊、酒果。女方要回礼,请期,也称“择日”,行聘过后,男方择定结婚吉日,通知女方,这时男方、女方的亲戚朋友都要送贺礼,送女方的贺礼也称“送花粉”。现在多有将请期合于行聘进行。亲迎,即男方到女方家迎娶新婚的仪式,亲迎既可由新郎上门迎接新娘,也可请有名望有福气的“好命人”上门接新娘。备上花轿,轿前打着灯笼,带上几个唢呐鼓手。亲迎程序繁多,新娘出嫁前挽面,用12样花水洗浴,出门前给兄弟姐妹“分钱米”、吃“姐妹桌”。新娘到了男方家门口,新郎要“踢轿门”,扎“如意”;新娘要“跨火烟”(取“新娘跨火烟,明年生男孙”意);青娘“压轿”,“按落头”,寓意新娘会听从新郎约束;新郎新娘进洞房要吃“结房圆”,“拜堂”,上厅拜见公婆,合拜祖宗和对拜。“闹洞房”时“青娘母”要代新娘和客人对歌。 协助执行婚礼的青娘母也担当着重要的角色,青娘母亦称喜娘或伴娘。婚礼过程中一直伴着新娘,重要的是要作诗,洞房内牵被角、铺新娘床等,现在皆须吟诗,其诗多是四句一首或一节,故俗称唱“四句”,五音、七言、长短句都有,看新娘的乡邻能者也唱四句,内容多祥瑞祝福之词,也有戏谑或恶作剧者,此时尤需青娘应答之才。随着社会发展,婚礼中旧俗改革,青娘歌多属过时,甚少出现。 婚礼后第3天新娘要举行汲水、煮饭、切鹅肉、舂米、“搅泔缸”等仪式,以示开始从事家务。满4个月新娘要行“归宁”礼,即“头返厝”、“二返厝”。头返厝即日回转,不能过夜。另择吉日二返厝,可以过夜。已出嫁的女儿不可在母家过年。新婚人家第一个元宵节要举行婚礼的追忆仪式,新娘打扮如初,给人家观看。 回族婚礼以请本坊清真寺阿訇念 “尼卡哈”为开始, 有的地方还请阿訇写“依札布” (意为婚书), 此前新郎和新娘都作大净。新中国成立后, 根据 《婚姻法》 的规定, 新郎、新娘先到政府有关部门登记, 领取结婚证后, 再去念 “尼卡哈”。然后是娘家送亲, 婆家迎亲, 新郎家以丰盛的宴席接待女方客人, 同日, 男女方亲朋好友分别去祝贺, 晚上男方家还举行闹婚晚会, 次日女方为男方长辈送礼祝贺, 新郎去新娘家拜女方亲戚, 第三日为 “回门”, 新娘、新郎及其亲戚去女方回访。 花轿到达男家后,进入厅堂,要用米筛放于轿顶,由好命人轻轻拉开轿门,称“开轿门”。随后由三岁孩童手捧长柄镜向新娘作揖,叫做“请下轿”。接着由伴娘即女傧相向轿内请出新人。新娘下轿时要踩红地毯,以示脚不离地。进入洞房后,新娘新郎平坐床沿,叫“坐床”。这时一对新人会各自搞一些小动作,如新娘将新郎的衣袍稍压坐于臀下等,以象征日后新娘可以驾驭新郎。坐床毕,要举行拜堂仪式。依次拜天地、拜祖先、夫妻交拜,随后,夫妻共饮合欢酒,即“合卺”或“交杯酒”。合卺以后,新郎新娘要同到厅中拜见舅姑即公婆以及叔伯母婶等,有行三跪九叩古礼者,舅姑(公婆)等人则赐以金饰等物,谓之“出厅”。拜毕,新娘进洞房,晚上则摆设宴席宴请亲友。喜宴散席后,就开始闹洞房活动。来宾亲友多大闹洞房,对新郎新娘进行各种刁难、捉弄,有雅有俗,大多逗得新郎新娘狼狈不堪,众人则哄笑不已。闹房毕,新郎新娘各吃一碗太平面,伴娘献上一块红布,称“喜布”,新郎则赏给一包钱,叫“花彩”,新郎新娘才上床安寝。需要指出的是,在闽中等地,直至近现代,传统的婚礼新娘乃至伴娘等多要哭诗唱对,或称“盘诗”。新娘在离开娘家前、入洞房后乃至闹洞房时,与伴嫁娘及亲友人等多有一些盘唱,如闽侯、福清、长乐、连江等地民间都有诸如《拜堂歌》、《闹洞房谣》等歌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