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媒介与相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媒介与相亲分类:【中国民俗】 媒妁。在杭州,男女青年达到婚配年龄,由家长选择或托亲友撮合,中等以上人家,都请媒婆说亲,叫“做媒”。在清代,凡做媒多用双媒,即男媒女媒,说合之时,男媒须于男方家先取地脚(即媒条)交女媒,送至女方家打听,女方家如有结合意,女媒则取女之八字交男媒送至男家求卜,若卜吉,男家才择日送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媒人有用双媒,也可用单媒。在温州,通常做媒的都是夫妇双全的老年人,男的叫“媒公”,女的叫“媒婆”。媒人还有许多中性称呼,如称为“月下老人”等。媒人按做媒的原因或动机,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受亲友的委托而出面撮合的;第二类是笃信佛教者,认为做媒是行善积德,即所谓“做一次媒胜念一部《莲花经》”;第三类是以做媒为晚年谋生的一种手段,称为“媒蛊”;第四类是半职业性的媒娘,把做媒当成搞副业,大都是壮年妇女。 谢媒。做媒没有法定酬金。男女结婚后,男方酬谢以猪肉、松糕等四样或六样礼品,女方则酬谢以被单、衣料等礼物,俗称“谢媒”。在湖州,结婚前一天,男家要办酒席款待媒人,叫“待媒”,由新郎及其父亲、娘舅、姑父奉陪。谢女性媒人(人称“喜太婆”),其丈夫也被盛情邀请,称做“朱红大臣”。在德清杨坟等地,这天一早由新郎的大伯或娘舅带鱼肉各三斤,去请媒人来喝酒,俗呼“媒三斤”。在金华,托媒人说合,谓“走媒”、“出媒”。托媒时男方要送四斤糕点,俗称“四斤头”。媒人说媒,倘女方应允,则泡茶、煮蛋以待,俗称“食茶”或“凑双”。 相亲。在宋代临安,女家下定帖后,男家择日备酒礼到女家“相亲”,如男方中意,则以金钗插于冠髻中,名曰“插钗”,若不如意,则送彩缎二匹,谓之“压惊”。到明清时,仍承此俗。相亲不一定在女家进行,可以由男家择日备礼邀请女家,或借园圃,或在湖舫内相亲。在金华,媒人陪同男方去女家做客,谓之“相亲”,东阳一带有女家待男方以索粉或面条,一双鸡蛋藏于碗,如果女方欢喜,用清煮蛋,意为团圆,反之,则让吃荷包蛋。男方若对姑娘中意,吃两个清煮蛋,意为成双;一时确定不下,则吃一个;若不中意,则不去碰它,留于碗中。双方同意后,女方由父母或兄弟或媒人陪同,到男方家看一次,称“望人家”、“嬉侬家”。 踏亲。温州之风俗。意谓上其门攀亲。旧社会女子深居简出,男方要暗访,待有确信,才进行踏亲。因男女双方不认识,便择定吉日,先由男方家长在媒人陪同下前去女家,看女子相貌,察其家境,来断定联姻与否。如男方看了不满意,女方就不必再去。踏亲时如女方不同意,除清茶之外不予任何款待,否则就被认为表示同意。有的未婚男子怕羞,就请已婚兄弟或叔伯去代看,而姑娘又往往故意避开,民间有“相亲相舅”之谚,就是说只能看到她的兄弟姐妹,故俗称“摸姻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