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孔学产生的鲁国文化环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孔学产生的鲁国文化环境分类:【地域文化】 孔子生活在鲁国。鲁国为商奄故地,东夷和商文化传统根深蒂固,而且也是周文化传播保存最多、最完备的国家,有人说周文化“与东夷文化结合而有儒学” ① ,是切中孔学渊源的。 (一)周礼尽在鲁矣
鲁国是周公的封国。周公是西周开国元勋,又是周朝礼乐制度的制定者,受封特别优待。除封土较大,地理环境优越外,还享受赐予宝器和用周天子礼乐的特权。所谓宝器并不是金银珠宝等宝物,而是指青铜铸的钟鼎器物。这些器物不是一般的器具,而是作为“礼器”而重于世的。目前已有许多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发现。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它不仅有极高的科学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含有的政治伦理意义。在商周奴隶制时代,为了区别统治阶级内部天子、公、卿、大夫、士等尊卑贵贱的阶级、阶层不同的社会地位和道德规范,国家用立法的形式制定礼乐制度,并用青铜造出各种不同的器物,以示“贵贱有等,上下有别”。这种青铜器叫做“礼器”。礼器用来祭天祀祖,宴享宾朋,赏赐功臣,死后殉葬等。其中最主要的是鼎。鼎除了用以烹牲祭天祀祖和死后随葬外,还象征国家政权。《左传?成公二年》载孔子的话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与人政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弗可止也已。”器是藏礼的,是政权的象征,把器假人,就是“与人政也。”把政权交给别人,国家就会灭亡。礼器不仅不可假人,连别人问也不行。如“问鼎”就有夺权灭国的含义。《左传?成公三年》载:楚庄王称霸中原,公元前606年(周定王元年),亲率大军攻伐洛水流域的陆浑,陈兵东周边境。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庄王向王孙满问周鼎之轻重。王孙满的回答是:“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统治者把“器”都看成是命根子。 然而周天子却把礼器赐给鲁国,这种特殊待遇真是太高了。《左传?定公四年》载:成王封伯禽,“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史记?鲁周公世家》又载:“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郊”,是天子祭祀之礼,诸侯是不得郊祭的,而鲁国可以用。《史记?鲁周公世家》集解引《礼记》云:“鲁君祀帝于郊,配以后稷,天子之礼。”又说:“诸侯不得祖天子”。“鲁以周公之故,立文王庙也。” 鲁国不仅享有周天子的一些特权,而且在列国中推行周朝礼乐制度最力。《鲁国公世家》又载:伯禽受封之鲁,“变其俗,革其礼”,三年而后报政周公。为了推行周礼文化,他还用武力扫清障碍,平定了徐戎、淮夷的反抗,使周文化得以较顺利推行。至春秋时期,周朝礼乐经幽王之乱,犬戎浩劫,丧失殆尽。鲁国虽在政治上沦为二等国家,但在文化上保存周朝礼乐最为完备,可说是文化的一等国家。《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季札使鲁,“请观于周乐”,叹为观止。又《昭公二年》载:晋国韩宣子使鲁,“观书于大史氏”,赞曰:“周礼尽在鲁矣。”鲁昭公二十年(前522年),齐景公和晏婴曾“入鲁问礼”。鲁国俨然成了储存周朝礼乐制度的博物馆。这种隆礼重乐的文化环境,是孔学崇礼的社会根源。 (二)尊尊而亲亲
“尊尊亲亲”是鲁国的用人传统。齐鲁受封之初,姜太公在齐国推行“举贤而上功”的用人政策,而周公则主张“尊尊而亲亲。”“尊尊亲亲”是宗法制的产物。中国古代缘于原始氏族公社的血缘宗法制,经过夏、商,到西周达到了最完备的阶段,用人根据嫡庶亲疏关系、尊卑等级区别,划分为大宗和小宗,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即《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说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目的是防止贵族内部发生权力争夺和篡弑。在用人方面,则是尊尊亲亲,非宗室至亲不用。周朝的这一制度,各国都有推行。但鲁国特殊,特别重视周礼,故宗法制表现突出。与周围的齐、晋比较鲁国公族内部的确篡弑之事少得多,但是用人也死板得多。在那里就是像孔子、墨子、孟子这样的名人也难以得到任用。这样,一方面,其宗法制给孔学重宗法造成了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孔子不得重用,得以周游列国,创办私学,有时间和机会得闻列国之政,整理古代文化遗产,进行总结,从而成就了其学说的创立。 (三)东夷文化的影响
鲁虽是推行周礼最彻底的地区,但东夷礼俗文化根深蒂固,直到春秋时期,在鲁国周人与夷人礼俗也还界限分明,这一点,从墓葬发掘看得十分清楚。李学勤在其《东周与秦代文明》一书中说:“今山东省范围内,齐、鲁和若干小诸侯国合为齐鲁文化圈。其中的鲁国,保存周的传统最多,不过从出土文物的风格看,在文化面貌上更近于齐,而与三晋有别。在这个文化圈中的南部,一些历史久远的小国仍有东夷古国文化的痕迹。子姓的宋国也可附属于此。”(该书第11页)孔子为宋国贵族之后,自然会带有东夷文化的基因。前文已论及东夷文化的特点,其中“夷俗仁”,“有君子不死之国”,对孔子的“仁学”和他的“君子之风”的影响是深刻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