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斯大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斯大林1879—1953Sidalin,Ctaлин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前联共(布)中央总书记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原姓朱加施维里。1879年12月21日生于格鲁吉亚的哥里城。1894年在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正教中学读书时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梯弗里斯组织。1899年因参加革命被学校开除,此后成为职业革命家。1901年当选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梯弗里斯委员会委员。1903年被选进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高加索联盟委员会。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后是布尔什维克。1904年12月,领导了巴库石油工人大罢工。1912年1月,在党的第六次代表会议选出的中央委员会会议上,被缺席增补为中央委员,并被选入中央委员会俄国局,积极参加了布尔什维克《真理报》的编辑工作。1912年底至1913年初写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得到列宁很高评价。从1901—1917年,先后被捕七次,流放六次,从流放地逃出5次。1917年二月革命后从流放地回到彼得格勒,参加党中央委员会俄国局。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以及此后的历次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同年8月召开的布尔什维克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做了中央委员会的总结报告和关于政治形势的报告,捍卫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能在俄国获得胜利的学说,阐述了列宁的武装起义和争取无产阶级专政的方针。10月,参加中央政治局和党的起义机构——军事革命总部,是十月武装起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参加第一届人民委员会,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1919年起兼任国家监察人民委员(1920年起为工农检查人民委员)。国内战争时期任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的一些方面军的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22年4月起任党中央总书记。在1922年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中做了大量工作,但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倾向,受到列宁的批评。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领导苏联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到30年代后期,苏联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但在此期间,逐渐发展起了对自己的个人崇拜,犯有一些错误,如进行过火的党内斗争,在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背自愿原则,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进行大清洗等。特别是30年代的大清洗,给苏联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政治生活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1941年5月—1953年3月,先后担任人民委员会主席和部长会议主席; 在卫国战争时期, 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国防人民委员、武装力量最高统帅, 领导苏联人民和武装力量取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1945年6月。获苏联最高军衔——大元帅称号, 战后, 领导苏联人民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但个人崇拜继续盛行,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仍不正常。1952年10月,任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中央委员会书记。1953年3月5日病逝。


斯大林1879—1953Sidalin,И. В.Смалин

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20世纪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领袖之一。原名朱加施维里。生于格鲁吉亚的哥里城。父亲是农民出身的皮鞋匠。1894年在梯弗里斯(第比利斯)正教中学学习时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次年因参加革命被学校开除,从此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在此期间,斯大林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作。1903年被选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高加索联盟委员。1904年领导了巴库石油工人大罢工。1912年缺席当选为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并受委托领导俄国中央局的工作。1912年创办了《真理报》。从1901—1917年2月曾7次被捕,6次流放,其中5次从流放地逃出。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后回国,当选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0月被选入党领导武装起义的总部。十月革命胜利后,任苏维埃政府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等职。1918—1920年间在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反革命叛乱中做出过重要贡献。1922年4月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1924年列宁逝世后,一直处于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岗位。1953年3月5日因病去世。
斯大林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尽管在政治上他曾犯过肃反扩大化和个人崇拜的错误,在思想上未能认真学习列宁的重要著作,因而未能全面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但这并不能否认他对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及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的重要贡献。在同各种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斗争中,他始终捍卫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斯大林也为坚持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了大量的工作。他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力图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斯大林的主要哲学著作有《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1950)、《论列宁基础》(1924)、《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1912)等。

斯大林1879—1953SidalinИ.В.Сталин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著名活动家,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原姓朱加施维里。1879年12月21日生于格鲁吉亚的哥里城。1894年升入第比利斯正教中学后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9年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学校开除,此后成为职业革命家。1903年被选进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高加索联盟委员会。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后是布尔什维克。长期在高加索地区领导革命斗争,1907年至1913年6次被捕遭流放,均逃出。1912年1月,在党的第六次代表会议上,被缺席增补为中央委员,主持中央委员会俄国局工作,创办布尔什维克《真理报》并任主编。1912年底至1913年初写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得到列宁很高评价。1913年第七次遭到逮捕流放。1917年二月革命后从流放地回到彼得格勒,支持列宁提出的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路线,当选为政治局委员。在8月召开的布尔什维克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央委员会作了总结报告和关于政治形势的报告,阐述了列宁的武装起义和争取无产阶级专政的方针。10月,参加起义领导机构军事革命总部,是十月武装起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十月革命胜利后,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1919年起兼任国家监察人民委员。国内战争时期任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和一些战线的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领导了保卫察里津的战斗。1922年4月起任党中央总书记。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坚持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领导苏联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但随着社会主义的胜利和个人威信的提高,逐渐发展起了对自己的个人崇拜,犯有进行过火的党内斗争、在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背自愿原则、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进行大清洗等错误,给苏联的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1941年5月,任人民委员会主席和部长会议主席。在卫国战争时期,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和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领导苏联人民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1945年6月,获苏联最高军衔——大元帅称号。战后,任部长会议主席,领导苏联人民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但个人崇拜继续盛行,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仍不正常。1953年3月5日病逝。

斯大林

见“历史”中的“斯大林”。


斯大林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者、捍卫者。1898年开始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转向马克思主义。在第一部哲学著作《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1906—1907)中,批判无政府主义思潮,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列宁逝世后,在同托洛茨基等反对派的斗争中,写了《论列宁主义基础》(1924年)、《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1926年)等著作,论证和捍卫了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938年)一书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和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生产发展的特点,人类社会的五种所有制形式,社会发展首先是生产发展史、劳动群众的历史等观点,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世界观、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和语音学问题》(1950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1952年)两书,根据苏联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的特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特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等问题,并探讨了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基本前提条件。参见“历史”中的“斯大林”。


斯大林1879—1953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Лжугаш-вили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国家领导人。原姓朱加施维里,生于格鲁吉亚哥里城。中学时代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此后成为职业革命家,在工人中从事宣传、组织活动。1904年领导巴库石油工人大罢工。次年出席在芬兰塔墨尔福斯举行的第一次全俄布尔什维克代表会议,初次会见列宁。1912年在布拉格会议上缺席当选为党中央委员,领导中央委员会俄罗斯局的工作。奉列宁指示创办《真理报》,写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阐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和纲领。1902—1917年间,被捕7次,流放6次,始终坚持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1917年二月革命后回国,在党的第七次代表会议上被选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7—8月,在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上,作了中央委员会的总结报告和关于政治形势的报告,阐述了武装起义和争取无产阶级专政的方针。同年10月,在党中央委员会扩大会议上被选进党领导武装起义的总部。十月革命后,任全俄中央委员会委员、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等职。写了《十月革命与民族问题》、《再论民族问题》等文。阐述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已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一部分的理论。1918—1920年内战期间,任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负责西方、南方和西南方战线的作战任务。1922年4月,在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同年12月,在全俄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做了关于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报告,列宁逝世后,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领导党和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肃反中犯有扩大化的错误,杀害了布哈林、加米涅夫等高级领导人。1941年5月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6月任国防委员会主席,8月起兼任武装部队最高总司令,领导苏联军民进行卫国战争,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胜利,后又派兵协同中国抗日军队,全歼日本侵华关东军。1946年人民委员会改称部长会议后,任部长会议主席。1952年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改组为苏共中央主席团时,当选为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由于权力过分集中,性情粗暴,晚年迷信个人,给苏联党和国家曾带来极大损失。1953年病逝。参见“哲学”、“军事”中的“斯大林”。


斯大林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革命家和战略家,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苏联大元帅。中学时代参加革命活动,1904年12月领导了巴库石油工人大罢工,1912年当选为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领导俄国中央局的工作。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曾任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41年任国防委员会主席,8月起兼任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领导了反纳粹德国的卫国战争,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参见“历史”中的“斯大林”。

斯大林1879—1953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党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一)第一次明确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斯大林在1934年接见英国作家威尔斯的一次谈话中,指出:“个人和集体之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没有而且也不应当有不可调和的对立。不应当有这种对立,是因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而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是不能撇开个人利益的,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给这种个人利益以最充分的满足。此外社会主义社会是保护个人利益的唯一可靠的保证。” (《斯大林选集》下卷,第354—355页)这里经典式地阐明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强调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一方面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社会集体利益。他说“我国革命的历史说明,如果没有一部分工人为了我国整个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作某些牺牲,我们要向前迈一大步是做不到的。……目前的轻微的牺牲在最近的将来定能获得绰绰有余的补偿,这几乎是用不着证明的。因此,我以为为了整个工人阶级的利益,我们应当不怕某些轻微的牺牲。”(《斯大林全集》第9卷,第178页)(二)论述了社会主义实践需要向党员、干部和工农群众提出的新的道德要求。这主要是:1.诚实劳动。“社会主义需要的不是好逸恶劳,而是所有的人都诚实地劳动,不是为别人劳动,不是为富豪和剥削者劳动,而是为自己、为社会劳动。”(《斯大林全集》第13卷,第223页)2.掌握科学。他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需要管理人才和文化素质高的劳动者出发,提出“工人阶级的文化力量问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之一”(《斯大林全集》第11卷,第33页),“要建设,就必须有知识,必须掌握科学。”(同上书,第65页) 3.爱惜国家财产。他指出爱惜国家财产、反对铺张浪费、反对盗窃国家财产,这是对社会的普遍的道德要求,是苏联的公有制所决定的。他说必须采取更有效更认真的办法杜绝盗窃国家财产的行为,“这种办法就是在这些小偷周围造成公众普遍的道德抵制和憎恨的气氛。这种办法就是在工人和农民中间掀起一个运动,造成一种道德气氛,使盗窃行为绝无发生的可能,使盗窃和贪污人民财产的分子,不论‘快乐的’或‘不快乐的’,都不能生活并存在下去。”(《斯大林全集》第8卷,第124页)他批评当时盛行的利用各种节日庆祝活动等搞铺张浪费的风气。严厉批评有些干部像猪一样跑进国家菜园去饱吃一顿,随意挥霍国家财产,或者慷国家之慨而饱个人私囊。4.维护职业荣誉。他说:“在资产阶级国家里,统计人员具有起码的职业荣誉感。他不会撒谎。他可能有某种政治信念和政治倾向,但是涉及事实,即涉及数字,他宁可牺牲自己,不说假话。这样的资产阶级统计人员,尊重自己并具有某种起码的职业荣誉的人,我们最好尽量多一些!”(《斯大林全集》第6卷,第189—190页)他还特别论述了国家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和道德品质问题,论述了国家机关干部的职业道德荣誉问题。5.自我批评。斯大林高度评价“自我批评”在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力量和培养工人阶级管理技能方面的重要意义。特别指出它是一种以革命发展的精神教育党的干部和工人阶级的特殊方法。他甚至说:“没有自我批评就没有对党、对阶级、对群众的正确教育;而没有对党、对阶级,对群众的正确教育,就没有布尔什维克主义。”(《斯大林全集》第11卷,第113页)(三)十分注意道德实践,树立道德榜样,引导和教育群众。他专门介绍了列宁革命胆略和求实精神相结合、言行一致、谦逊、不灰心、不骄傲、勇于承认错误、相信群众等崇高品质,号召广大干部人民“要照伊里奇那样去反对、去战胜国内外的敌人。要照伊里奇那样去建设新生活、新风俗和新文化。”(《斯大林全集》第7卷,第16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斯大林阐述了开展社会主义竞赛的巨大社会道德意义,指出“竞赛是在千百万劳动群众最大积极性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方法。实际上,竞赛是工人阶级用来在社会主义基础上扭转国家全部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杠杆。”(《斯大林全集》第12卷,第98页)并树立了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顿巴斯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开展起轰轰烈烈的斯达汉诺夫运动。他强调劳动是光荣的事情,劳动受人尊敬,“如果他好好工作,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那他就是一位劳动英雄,就会十分光荣。”(《斯大林选集》下卷,第382页)在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中斯大林高度赞扬了苏联人民和红军指战员的崇高美德和英雄气概,他和苏联党培养和树立了马特洛索夫、卓娅、舒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等英雄人物,在人民心中播下了光辉的共产主义道德思想的种子。

斯大林

斯大林 (1879—1953),原名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朱加施维里,出生在格鲁吉亚的哥里镇,父亲是一名鞋匠,母亲是农奴的女儿。
他天资聪明,记忆力强,加之争强好胜,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894年,他获得考试优等证书被送到格鲁吉亚首府第比利斯的神学院深造。1896年他成为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的骨干; 1899年,由于他经常在工人和学生中进行革命活动,被学校开除,从此化名柯巴,完全投身到革命中去。
1900年4月,斯大林组织了 “五一”示威; 8月,又发动了第比利斯铁路工人的罢工。1901年9月,他主持的格鲁吉亚社会民主党人的第一张秘密报纸 《斗争报》创刊,这是列宁主持的 《红星报》 的姊妹报。后来他到巴士姆,组织了社会民主党的小组会议和著名的巴士姆示威。1902年被捕,流放到西伯利亚。1906年初他第一次见到列宁,更坚定了武装斗争的决心。1917年3月斯大林来到彼得格勒,在 《真理报》 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号召人民再次起来反对战争。俄历10月25日,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1918年列宁遇刺后,斯大林负责起党的日常工作。1922年4月他当选为党中央总书记,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入主克里姆林宫,开始了他政治生涯的新阶段。
列宁生前曾对斯大林压制民主和排挤异己作过多次严厉批评,并建议中央委员会撤掉其总书记职务,可列宁逝世后,他以自己崇高的威望和巧妙的党内斗争手段成了列宁的继承者。上台初期,他感到苏联经济的落后,决心要在短时间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此他发起了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和工业化运动,在农村,实行集体化政策,推进公有化,有些地方甚至出现过火行为,引起过多起骚乱。在1935年基洛夫奇怪地被刺后,斯大林借此机会在全国上下掀起 “肃反” 运动,后将肃反走向恐怖化。1937年后肃反风渐消,斯大林遂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加强战备、预防战争上。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对苏联发起突袭,苏德战争爆发。对于斯大林来讲,他的政治生涯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领导苏联人民进行卫国战争的阶段。由于斯大林的专断,谁也不敢对他的判断提出异议,致使苏军在战争初期总处于被动状态,后经过军事策略的转变,终于扭转形势。1943年夏库尔斯克会战,苏军取胜,至此德军的失败已成定局。1944年苏军展开了著名的十大突击,基本解放了被占领土。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对德第二战场。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讨论了战后世界的格局。二战结束后,他领导人民进行战后重建工作。政治上逐渐形成美苏两大集团对峙的 “冷战” 局面。
战争时长期操劳损害了他的健康,1953年2月29日,他在莫斯科城郊的孔策沃别墅里突发脑溢血,3月5日逝世,享年73岁。

斯大林1879.12.21—1853.3.5

前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生于格鲁吉亚的哥里城。1894年进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正教中学读书时参加革命活动。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9年因参加革命被学校开除,从此成为职业革命家。1901年当选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梯弗里斯委员会委员。1903年当选为该党高加索联盟委员会委员,积极贯彻列宁《火星报》 的路线,次年12月领导巴库石油工人大罢工。1912年1月在该党第六次代表会议上,缺席当选为党中央委员,被委派领导俄国中央局,同年9月任《真理报》主编,并参加领导布尔什维克在第四届国家杜马选举中的工作。从1901年3月到1917年2月,先后被捕7次,流放6次,从流放地逃出5次。1917年2月革命后,从流放地回到彼得格勒,参加了全俄布尔什维克第七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在10月16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布) 中央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当选为领导起义的总部成员,协助列宁组织和领导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等职。国内战争时期担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22年4月在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同年在全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了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的报告。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继承和捍卫了列宁主义事业,领导苏联人民与国内外敌人斗争,保卫并巩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1936年领导起草了第一部苏联宪法,由第八次苏维埃非常代表大会批准。1941年5月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6月任国防委员会主席,8月起兼任苏联武装力量最高总司令。卫国战争期间,领导苏联人民战胜了德国法西斯。曾参加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黑兰、克里米亚和波茨坦举行的会议,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1946年3月苏联人民委员会改称部长会议后,任部长会议主席。1952年10月联共(布) 十九大上当选为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在斯大林一生中也有一系列严重错误,诸如阶级斗争扩大化,混淆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部分地违反了民主集中制; 对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缺乏正确认识等等,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造成了某些不良影响。1953年3月5日病逝。其著作涉及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编为《斯大林全集》。


斯大林1879—1953

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列宁的战友和事业继承者。生于格鲁吉亚的哥里城。1894年入中学读书时就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努力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次年,因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从事革命活动被学校开除,此后成为一个职业革命家。从1901年到1917曾多次被捕和流放。1901年当选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梯弗里斯委员会委员,并受该委员会委托到南高加索一带建立先进工人组织的活动。1912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缺席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并受委托领导俄国中央局工作。同年,遵照列宁指示创办 《真理报》。1913年写了 《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战争、和平和革命的问题上,坚持列宁所代表的立场。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从流放地回到彼得格勒,在俄共 (布) 代表会议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坚决执行列宁的关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进行武装起义的方针,并被选进党领导起义的总部。十月革命胜利后,任民族委员会委员、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等职。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被派到各重要的前线上去工作。此后,写了 《十月革命和民族问题》、《再论民族问题》等箸作,提出民族解放运动已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一个强大的同盟军的重要思想。1922年当选为俄共 (布)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接着,在列宁的领导下,为建立各民族苏维埃共和国以及把它们联合成联盟国家 (苏联) 做了大量工作。1924年列宁逝世后,成为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者,继承和捍卫了列宁的事业,保卫和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坚持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路线,逐步使苏联成为世界上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同年出版了 《论列宁主义基础》、《十月革命和俄国共产党人的策略》 等论著。1938年发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些著作都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的基本原则。1941—1945年,领导苏联人民进行英勇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并取得伟大胜利。战后,领导苏联人民进行恢复工作和继续开展社会主义建设。1950年写了 《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论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及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1952年发表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探讨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等问题。1953年3月5日因病在莫斯科逝世。他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和原则,领导苏联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把一个相对落后的俄国建设成为世界上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尽管他有各种缺点和错误,但他不失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

斯大林

苏联领导人。1879年12月21日生,格鲁吉亚人。1895年与流放到外高加索的俄罗斯秘密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建立联系。1898年8月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9年5月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梯弗利斯正教中学开除。1902年3月领导巴统各工厂工人举行大规模游行。1902年至1917年先后被捕7次,流放6次。1912年1月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6次大会上,被缺席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并被任命为中央委员会俄国局成员。1912年办《真理报》。1917年3月从流放地抵达彼得格勒。6月出席全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第1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随后又选为常务局委员。1917年10月被选为起义领导机构——军事革命总部成员,参与组织领导十月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先后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国家监察人民委员。国内战争时任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19~1920年国内战争期间参与领导保卫察里津等重大战役。1922年4月被选为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于1924~1927年间与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于1928~1929年间与布哈林之间展开斗争并取得成功。20世纪30年代进行大规模肃反运动。1936年制定苏联宪法,宣布苏联建成社会主义。1941~1945年领导卫国战争。1941年5月起,任苏联人民委员会(后改部长会议)主席。卫国战争时期任国防委员会主席、武装力量最高统帅。1943年获苏联元帅衔,1945年获苏联大元帅衔。1953年3月5日死于脑溢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