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孔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孔德分类:【文化精萃】 法国哲学家、实证主义的创始人、社会学的奠基者。出生于蒙彼利埃一个天主教家庭,少年时代就放弃了天主教信仰。受教于巴黎综合技术学校,曾因参与学生运动被校方开除。担任过家庭教师、银行职员。1818年任圣西门的秘书,这为他日后把圣西门初步的实证主义观点系统化打下了基础。1824年与圣西门决裂,自己开课讲授实证主义。著名学者基佐、洪堡曾听过他讲课。讲课由于孔德精神错乱曾一度中断。1830―1842年孔德撰写了六卷本的《实证哲学教程》,创立了实证主义哲学体系。晚年转向宗教,试图建立永恒的人道教。 孔德深信建立科学的哲学并用科学来解决社会问题是时代的使命。他的实证哲学主张,人们只能获得有关现象的知识,这种知识的获取途径只有经验观察。追求事物本质和终极原因的形而上学是伪科学。作为社会学的创始人,他把社会学列为科学体系的一个分支,强调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改造社会。他还把人类精神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虚构阶段(神学)、抽象阶段(形而上学)、实证阶段(科学)、并断言一切知识、理论的发展都要经历这三个阶段。孔德的思想引发了一场声势颇大的实证主义运动,对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实证哲学体系或建立人道宗教的社会学论文》(四卷,1851―1854)、《主观的综合》(1856)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