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孔雀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孔雀舞分类:【文化精萃】 柬埔寨民间舞蹈,流行于马德望省拜林地区。演员头戴用硬纸板做成的孔雀面具,上插孔雀羽毛,所穿衣服与孔雀颜色相同。袖口、裤脚用绳扎紧。用纸和细竹条做成的翅膀系在演员双臂上,可以自如开合。演员背后还装有一副张开的孔雀屏。由于道具大而且较重,多由男演员扮演。另有一演员扮猎人。舞蹈开始,手鼓、锣、钹齐鸣。孔雀在高台上合十诵经,少间,抖动双翅,跳下高台,绕台一周,左右张望。猎人出场,发现孔雀,忙搭弓上箭。这时音乐骤然加快,气氛紧张,但孔雀却神情自如,躲过来箭,音乐又变舒缓。如此多次重复。 傣族民间舞蹈。内容多为表现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晒翅、展翅、抖翅、亮翅、点水、蹬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舞蹈语言丰富,舞姿富于雕塑性,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均匀的颤动,身体及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特有的三道弯舞姿造型,手形和手的动作较多。孔雀舞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规范化的地位图和步法,每个动作有相应的鼓语伴奏。除摹拟孔雀生活的各种动作外,也表现神话故事。表现神话故事的舞蹈中,即有金鹿、猴子、大象、猎人等出场。由于气候及自然条件关系,傣族地区孔雀较多,傣族人很早就有饲养孔雀的习惯,常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 傣族民间歌舞,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舞姿优美,富雕塑感而线条柔媚,舞蹈语言丰富。舞者身穿象征吉祥的孔雀形服饰,步态仿孔雀抖翅、扒沙、浴江、巢树等各种动作,随着?锣、象脚鼓和镲的节奏,翩翩起舞。舞蹈间歇时唱孔雀歌,歌词成套。其流行之初,系一、二男子表演,今舞台演出孔雀舞由女演员表演,又有独舞、群舞、集体舞。孔雀舞主题以表现安定和平生活为主。在东汉以前就有孔雀舞,南朝梁、陈以后,佛教传人傣族地区后,孔雀舞便也用于赕佛。其时表演者含蓄的面部神态酷似莫高窟的菩萨,腿部弯曲的姿态酷似壁画之伎乐飞天。 傣族民间舞蹈。流传于云南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连等傣族地区。傣语称“烦喃”或“戛洛拥”。多在节日和喜庆日子表演,舞者一人或两人,身着形似孔雀翅膀的饰物,舞姿多摹拟孔雀动作,已形成出窝、下坡、起舞、找水、照影、饮水、洗澡、展翅飞翔等一套固定程式。以象脚鼓、?锣、钹等伴奏。舞者以体态曲线的变化与腿、手、眼睛的灵活运用来体现孔雀的性格特点。后由金明编舞,罗忠榕作曲,改编为傣族舞蹈作品,多次出国演出,博得国际好评。 傣语称“防诺”或“戛洛拥”。傣族民间舞蹈。流传于云南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连等傣族地区。多在节日或喜庆日子在场院、草坪、坡地或大路旁表演。舞者一人或二人, 身着形似孔雀翅膀的饰物,脸戴白净面具,舞姿多摹拟孔雀动作,已形成出窝、下坡、起舞、找水、照影、饮水、洗澡、展翅飞翔等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式。伴奏乐器有象脚鼓、?锣、钹等,能随舞蹈动作变换节奏。表演时舞者居中, 观众呼应助兴。解放后搬上舞台,衣饰经过改进,情节有所丰富,演技有很大发展。舞者以体态的曲线变化与腿、手、眼睛的灵活运用来体现孔雀的性格特征。孔雀在傣族人民心目中是美丽、善良和吉祥的象征,孔雀舞深为傣族人民所喜爱。 我国傣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傣语称“防诺”或“戛洛拥”。流传于云南省德宏、西双版纳、耿马、孟连等傣族地区。孔雀被傣族人民视为美丽、善良和吉祥的象征,寄寓了他们的许多美好意愿,所以孔雀舞深受傣族人民的喜爱。一般节日时在场院、路旁、草坪上表演,舞者一人或两人,身着孔雀形状的饰物,舞姿多模仿孔雀的各种形态动作,优美、大方、舒展,如出窝、起舞、找水、照影、饮水、洗澡等。伴奏用傣族的传统打击乐器象脚鼓、?锣、钹等。现在孔雀舞经过艺术加工,丰富了舞蹈内容,衣饰也有改进,已搬上舞台。我国著名的回族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的孔雀舞,通过身体的曲线变化和手、脚、腿、眼睛的灵活运用,创造了一个美丽感人的孔雀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名扬中外。 孔雀舞是流行于云南傣、德昂、布朗、阿昌等民族中的一种充满南国情调的民族舞蹈。孔雀舞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傣族佛寺壁画中人们可以了解到,明清之际,孔雀舞曾盛行于上述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地区。舞者披羽挂翎,人身鸟足,展扇双翼,翩然舞动,好似孔雀飞翔。这一优雅别致的舞蹈沿留至今,成为一种中外闻名的舞蹈种类。其中傣族的孔雀舞尤为著名。 关于孔雀舞的由来,在傣族人民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傣族的领袖召麻栗带领四千人去寻找幸福,到了“来少勐”后,听到了水果掉进水中的声音和鱼吃水的声音,看到孔雀随着这动听的声音跳起优美的舞蹈。他们回来后,就模仿这些声音和孔雀的动作,以鼓、镲等伴奏,跳起孔雀舞。《南诏野史》中曾留下了有关孔雀舞的记载:“婚取长幼跳舞,吹芦笙为孔雀舞……”。 孔雀舞多在节庆的日子里,在场院、草坪、坡地或大路旁表演。过去,表演者限于男子。表演时,要身戴形似孔雀的装扮,脸戴尖塔形白净菩萨面具。一般由一二人或三人表演。每当舞者跳到高兴时,众人便齐声喝采“吾、吾,水、水”,气氛十分热烈。舞蹈的表演程式较固定,有严格的步法、方位和动作组合,以雕塑性舞姿见长。多模仿孔雀飞出窝、漫步、戏水、展翅飞翔等。也有根据民间传说、佛经故事编成的孔雀舞。如根据神话故事《魔鬼与孔雀》改编的孔雀舞表现了魔鬼欲霸占孔雀为妻,人面鸟身的孔雀奋力抖动自己美丽的羽毛,用那绚丽、灿烂的光芒使魔鬼兄弟双目失明,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孔雀舞可归为如下三类:第一为雄孔雀舞。膝部起伏刚韧,舞姿有明显的“三道弯”特点;第二为雌孔雀舞,多由男子表演,膝部起伏柔韧缓慢,舞姿优美,动作细腻,常有拱胸和肩的转动,体现出含蓄、优雅的特点,鼓点轻柔缓慢;第三为小孔雀舞,膝部快速小颤,小腿动作灵活轻巧,节奏较快。孔雀舞的舞姿优美、细腻、含蓄、妩媚,既活灵活现地传达出美丽的孔雀的神姿,又生动地勾画出傣家人的柔美、善良的民族性格和对美的追求。 近年来,孔雀舞经提炼加工,丢弃了表演者沉重的道具装饰,换上了有孔雀图案的长裙,突出了体态的曲线变化和腿、手、眼的灵活运用,赋予了古老的民间舞蹈以新的艺术表现力。 傣族民间舞蹈。流传于云南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连等傣族地区。有广泛的群众性,节日或欢庆日子在场院、草坪、坡地或大路旁表演。舞者一或二人,身着似孔雀翅膀的饰物,脸戴白净菩萨面具,舞姿多摹拟孔雀动作,形成出窝、下坡、起舞、找水、照影、饮水、洗澡、展翅飞翔等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式。伴奏乐器有象脚鼓、?锣、钹等。观众将舞者围在中央,观看并助兴。解放后出现了傣族孔雀舞作品。以傣族民间舞蹈为素材,以有孔雀图案的服饰取代了以往沉重的道具装饰,运用拟人化手法设计一些舞段,造型优美且富特色。其舞蹈语言十分丰富,主要以体态的曲线变化与腿、手、眼睛的灵活运用来体现孔雀的性格特征。孔雀在傣族中是美丽、善良和吉祥的象征,孔雀舞亦深为傣族喜爱。 傣族舞蹈。流行于云南傣族聚居区。在跳法上有原始型、现代型两种。跳原始孔雀舞的演员,面部要戴上孔雀头面具,腰部要套上孔雀的身子和尾巴,两手要套上孔雀的翅膀,随着象脚鼓、芒锣的节奏维妙维肖地模仿出孔雀各种优美的姿态。跳现代孔雀舞,演员都不使用孔雀形道具,而是通过掌式、手式、眼式、嘴式、半握拳式、扇形手式和踮步、起伏步、矮步、点步、顿错步等动作来表现舞蹈的内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