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孙中山故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孙中山故居分类:【传统文化】 坐落在卢湾区香山路7号(原莫利哀路29号)。故居是一幢外墙饰以灰色卵石的东欧乡村风格的二层花园楼房。是当时旅居加拿大的华侨为解决孙中山在上海的生活和革命活动无固定住所的窘迫处境,而集资买下赠送给孙中山的。故居楼下是会客厅、餐厅,楼上是书房、卧室和小客厅。故居的文物,绝大多数是原物原样,都是根据宋庆龄生前的回忆,按20年代和30年代的原样布置的。1922年8月23日,孙中山曾在此会见中国共产党代表李大钊、瞿秋白、林伯渠等人;9月,在室外的草坪上召开过有中共代表参加的研究中国国民党改组方案的会议;同年,又在此会晤了列宁特使越飞,并发表了著名的《孙文越飞宣言》。故居布置简单、朴素,故居内有大量中外文藏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法律、军事、医学、教育、文艺等方面,反映了故居主人学识渊博和孜孜不倦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精神。孙中山先生曾在这里深刻地总结了他几十年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他的重要著作《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坐落在中山市城区南面29公里的翠亭村。中山市原名香山县,1925年为纪念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易名为中山县,1984年改为中山市。翠亭村为孙中山先生诞生地。故居建于1892年,是中山先生亲自绘图设计的一幢两层的小楼房。门口属西式,筑有7个穹形门楼。正中屋顶有一个光环,光环下有一只飞鹰,口吐银环。屋内则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庭院有一颗酸子树,是孙中山先生1883年从檀香山带回来亲自栽下的。故居正门外有一大片坪场及园林。故居北1000米处有中山之子孙科先生1931年创建的“中山纪念中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香山路7号(旧为莫利哀路29号)。1920年7月至1924年11月24日孙中山离沪北上前,曾在此居住和工作。故居是一幢深灰色的二层花园洋房,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屋前有花园草坪。屋内底层为客厅、餐厅。客厅西墙悬挂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的照片;东墙有“孙大元帅蒙难一周年纪念”的照片。餐厅南墙挂有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由欧洲回上海时,受各界欢迎的照片;东墙照片,摄录1921年孙中山、宋庆龄庆贺厂东自制成功第一架飞机的场面。楼上是书房、小会客室和卧室。卧室西南角有一靠背沙发椅,著名的《孙文学说》,就是坐在这里写成的。宋庆龄也在这里打印出孙中山口授的《实业计划》底稿。1922年8月23日,孙中山在此会见李大钊、瞿秋白、林伯渠等共产党人,还亲自介绍李大钊以个人资格加入中国国民党,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创造了条件。1923年1月,著名的《孙文?越飞宣言》在此诞生,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正式提出。孙中山在此做好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1924年国共两党同志于此聚会,毛泽东、邓中夏、恽代英、向警予、罗章龙等出席。1924年11月,孙中山于比对新闻记者发表讲话,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主张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租界和领事裁判权及一切失地。1995年至1996年,故居维修后焕然一新,室内陈设均按孙中山生前的原样布置,绝大部分为原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山市(原香山县)翠亨村。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翠亨村为其诞生地。现存故居是1892年由孙中山亲自设计,在祖居旧址上建成的。两层三开间砖木结构楼房,坐东朝西,上下层均有外廊,廊柱间筑有七个拱形门楼。楼上有前楼、后楼,有过道相通。孙中山曾在此读书、写作、行医、研究农业生产技术改革,并与陆皓东等志士在此商讨反清大计,著名的《上李鸿章书》(1893)也作于此。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曾最后一次回此小住。故居保存完好,书房、卧室均按原貌布置。庭院左侧有酸子树一株,为孙中山1885年手植。1966年,孙中山诞辰一百周年,在故居旁兴建了陈列馆,由宋庆龄题写馆名,馆内展出反映孙中山革命活动的珍贵文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