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分类:【传统文化】 孙中山(1866―1925)。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领袖、哲学家。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县)人。青少年时期,接触到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教育,立志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后来走上民主革命道路,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袖。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其哲学思想代表作有《心理建设(孙文学说)》、《三民主义》、《军人精神教育》、《知难行易》等。自然观方面,他将古代哲学范畴“太极”与西方的“以太”等同,并认为是物质性的。由于太极(以太)的“动”,而产生电子、元素、物质,最后形成地球。他进而认为,地球“本来是气体”,和太阳一起在空中,“成一团星云”,以后气体变液体,液体固结“成石头”。他还提出宇宙进化的三个时期:“其一为物质进化之时期,其二为物种进化之时期,其三则为人类进化之时期”,人类经过“几许万年”的进化,才得以产生,远在无生命世界产生之后。在从无生命向有生命的发展过程中,孙中山提出了“生元”(细胞)说。所谓“生元”即“生物元始之意”。他吸收西方的细胞学说,认为生命起源于细胞(生元),这是正确的。但认为细胞具有知觉、意识和思想。把原始细胞所具有的感应性,夸大成为动物的知觉活动和人脑的意识活动,则是不科学的。在认识论上,他提出“知难行易”的学说,其目的在于“使中国人无所畏而乐于行”,克服保守畏难心理。在“知难行易”的思维框架内,还包含“行先知后”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以及“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的认识辩证法,是很有特色的知行观。在历史观上,基于对人民群众生活疾苦的关注以及发展经济的需要,提出民生史观。其中包含丰富的唯物史观的因素,如重视人民穿衣吃饭的问题,重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设计出中国现代化的蓝图。但由于不相信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忽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这一决定力量,最终陷入二元论或唯心论。瑕不掩玉,孙中山的哲学遗产,矗立在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终结点上,是一座永恒的思想丰碑。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