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孙武的军事思想体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孙武的军事思想体系

分类:【地域文化】

孙武的军事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首先,他对战争有一个较为科学的总体认识。其次,按照这个认识而对统筹全局的战略原则,决定战争胜败的各种因素,以及如何去夺取胜利的策略原则、战术原则等都进行了较为唯物的辩证的分析,故而成为“兵家之祖”。

(一)孙武的战略策略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延续。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以扫除政治上的障碍。”

这是毛泽东的论断。他又指出:“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孙武虽没有这样高的认识,但他认为战争是关系人民生死、国家存亡的政治大事,要认真研究,并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几个基本因素。这在古代是难能可贵的。他在《计》篇中说: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 赏罚孰明? 吾以此知胜负矣?

这里讲的“五事”,就是决定战争的五个基本因素。道是政治,讲要使民众和君主思想一致,使民众可以为君主生,可以为君主死,而不敢违抗。天,指天时,讲昼夜、阴晴、寒暑等气侯变化。地,指地利,讲地形高低、广狭,距离远近,地势平坦险隘。将指将帅,讲究才智、诚信、仁慈、勇敢、威严等品格。法,指法制法令,讲组织纪律、作风等素质问题。

孙子把“道”也就是政治因素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这里他看到了人民的作用,人心背向的意义。政治清明,得到人民拥护,上下一心,举国一致,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当然,孙武也重视其他条件,对天时、地利、将帅、法纪等作了全面分析。

“五事”之后,孙武讲了“七计”。“七计”是对“五事”的计算、谋划。既然战争是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就必须对战争的诸因素进行计算。《计》云: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

“五事”、“七计”之外,孙武认为经济条件也是关乎战争全局的因素。《作战》篇写道: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孙子说:凡用兵作战的一般规律,要动用轻车千辆,重车千辆,步兵十万,还要向千里之外运输粮食,那么前方后方的经费,招待国宾使节的用度,胶漆材料的补充,车辆盔甲的修补,每天要费“千金”。这个经济条件具备了,十万大军才能行动。

战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孙武的见解是先造成不可战胜的条件,等待时机战胜敌人。故《形》篇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就要求作好战前的充分准备。修明政治,确保法制,就能把握胜败的决定权。

战争的目的虽是破敌取胜,但是孙武认为,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胜利最好。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指导战争的策略原则,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最上策是不用打仗,就使敌人或举国、或整军、或整旅、或整卒、或整伍地全部屈服。用武力攻破其国、破其军、破其旅、破其卒、破其伍,是次一等的。因此,百战百胜并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就使敌人屈服,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战争的上策是挫败敌之计谋,其次是挫败敌之外交,再次才是攻打敌军,下策是攻城。攻城是迫不得已。这里强调政治攻势,外交攻势。

掌握战争主动权。主动权,是军队的自由权。毛泽东讲:“军队失掉了主动权,被逼处于被动地位,这个军队就不自由,就有被消灭或被打败的危险。”

孙武重视主动权,论述贯穿《孙子》全书。其《虚实》篇载: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就是说善战者要主宰敌人而不被敌人主宰,要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摆布。怎样主宰和调动敌人呢?要有策略手段,如“诱之以利,形之以惑,予之以贪,阻之以害”等,用虚实、利害牵着敌人鼻子走。故《势》篇云:“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虚实》篇则说:“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善于进攻的人,敌人不知怎么防守;善于防守的人,敌人不知怎么进攻。微妙到不露形迹,神奇到毫无声息。所以能成为敌人的主宰。

此外,孙武对策略的论述也是很全面的,如“示形”、“任势”、“奇正”、“虚实”、“利害”、“用间”、“占地之利”、“避地之害”等。《计》篇云: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以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

这里讲的有策略思想的运用,也有战术思想的分析。

(二)孙武的战术思想

有了正确的战略、策略,还必须有正确的战术。战术是为战略服务的。按克劳塞维茨的说法,如果“战略是为了战争目的运用战斗的学问”,总是关乎战争全面的话,那么“战术是在战斗中使用军队的学问”

,它直接与具体战斗联系,是关乎具体战斗的胜负的问题。战斗构成战役,战役构成战争。战斗的胜利是战争胜利的基础。怎么才能保证战斗必胜呢? 如果有了正确的战略指导,剩下的问题就是战术指导问题了。既然“兵者,诡道也”,那就“不厌其诈”。孙武指出的战术原则很多,举其要者;第一,“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孙子认为“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计》)也就是选择敌人无备之时,不备之地,突然进攻,使敌人措手不及,就可稳操胜券。作为战术进攻,是相机而动,随机应变,故“不可先传”,不能事先什么都规定死了。第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用孙武的话说就是“我专而敌分”,造成“以众击寡”之势。如《虚实》云:“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能把敌人的情形都侦察清楚而不让敌人侦察到我的情况,这样我军就可以集中兵力而使敌人分散。我军集中为一,而敌军却分散十处,这样我军就有优于敌十倍的力量,打起来,等于十个打一个。第三,“避实击虚”,也是造成优势,战则必胜的战术之一。敌人防守,不会平均使用力量,必定有强有弱,有虚有实。这样只要在摸清敌情后,即可采取“避实击虚”,选择弱点以攻击了。这一战术,是任何人都懂得的。所以孙武说:“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虚实》)第四,“避锐而击惰归”。治军者,必治气。曹刿论战,讲“一鼓作气”(见《左传?庄公十年》)。气就是“士气”,军队的精神状态。孙武很重“治气”。《军争》篇云: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者锐气,击其惰归。

战士初上战场,有如早上,精神饱满,锐不可当。经过一段战斗,如到了中午,就有些疲劳怠惰,锐气大减了。再战斗下去,如到了晚暮,锐气完全没有了,都要回家休息了。根据这一规律,“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就可以胜利在握了。

(三)孙武的治军思想

孙武治军思想有两点十分突出,一是重将,一是爱兵。

《孙子》强调将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将对战争胜负能起决定作用,具有“智、信、仁、勇、严”五个条件的将,是决定战争的“五事”之一。因此,孙武把“将孰有能”列入战争的“七计”之一,对将要求极严。他认为,将必须具有“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的智能,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要有“知诸侯之谋”(《军争》)的战略头脑,有勇有谋,才能“示形”、“任势”、“通于九变”(《九变》)、“料敌制胜”(《地形》)。要能随机应变,又要多谋善断:“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九变》)要有负责精神,“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严明军纪,赏罚严明,能“令素行以教其民”;“与众相得”(《行军》),“士卒亲附”等等。具有这些品德和才能智慧的将帅,便是“国之辅也”(《谋攻》),“国之宝也”(《地形》)。

当然,要使将领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还须有几个条件,第一是处理好与君主的关系。将是君任命的,要对君主负责;其作战目的,不外辅君保国。但是,将领也要有自主权,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九变》)在什么情况下不受呢?“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因为军队在前线打仗,军情是随时变化的。君主在朝,不了解前线情况,一切听命于君,要么贻误战机,要么君主乱指挥,两者都会导致战争的失败。只有“将能而君不御者”,将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战争导向胜利。

处理好官兵关系,“爱兵”与“愚兵”,是孙武治军思想的第二个要点。

“爱兵”是“爱民”即“民本”思想的一部分,是春秋时期民本思想在军事上的反映,与管仲的“以人为本”一脉相承,与孔子的“仁者爱人”也是相通的,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是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民众的一种手段,也是当时奴隶解放运动中形成的一种古典人道主义潮流。孙武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于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地形》)。“爱兵”是为了用兵,为了使士卒甘愿为之卖命。因此,这个爱是有限度、有分寸的。失去分寸,“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就“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同上)。

既然爱兵是为了用兵,那么“愚兵”有时也能达到目的。愚兵,是使士卒无知,盲目服从,如玩偶一样服从指挥。《九地》云: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这段愚兵政策很有代表性,是阶级社会普遍存在的。在制订作战计划上,使士卒闭目塞听,不问不闻不想,绝对服从。不仅战法变化、计谋更新不知道,就是居地变动,迂回行军,也不知什么意图。将帅给部下任务,就像登高而去梯子,能上不能下;率军入敌人国家,像发弓射出的箭(去而不返),破釜沉舟,像驱赶羊群,赶过来,驱过去,不知道往哪里去。

尽管孙武的军事思想尚有某些局限和不足,但有不少东西反映了客观规律,带有普遍意义,如毛泽东所说,今天看来,“仍是科学真理”。(《论持久战》)因此,在当今世界不仅军事家(如在海湾战争中)仍视《孙子兵法》为取胜法宝,就是商界和企业界,也把它奉为圭臬,用它作为竞争的理论指导。

(四)孙武军事思想中的朴素唯物主义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肯定:“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的确,这是《孙子》一书的精华,一个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命题,是“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

孙武把“知彼知己”看成是正确指导战争的先决条件。诚如毛泽东所说:“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下定决心,作出计划。”

孙子也认为,战争指挥者,对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七计”要熟知深究,要估计、比较双方条件之优劣,这样就需要熟知双方的客观物质条件,就需要用一切侦察手段,包括“用间”在内,千方百计去了解敌方情报。孙武主张,不吝“爵禄百金”,以用间谍。指出:“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用间》)

有了敌我双方的调查材料,还必须认真分析。因为材料有精粗之分,现象往往有假象存在,敌人也在那里用计、用间、示形、伪装。因此,必须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功夫,才能了解真情,把握规律,运用规律。所以孙武十分重视“庙算”,说“多算胜,少算不胜”(《计》)。孙武把对敌情的判断叫做“相敌”(《行军》)。“相敌”要贯穿战争的始终。开始要全面了解敌人的情况,在战争过程中则要随时观察敌情的变化,识破敌人的诡计。如孙武说:“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同上),这些判断是唯物的辩证的。孙武还说,指挥员对敌情的了解,“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用间》)这个认识路线也是唯物的。

(五)孙武军事思想的朴素辩证法

辩证法的根本原则是对立统一法则。这个法则认为,事物都充满了矛盾,矛盾的双方是既对立、斗争,又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互相向对立面转化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矛盾运动的结果。战争同一切事物一样,是对立统一物,敌我双方斗争的表现,因此,所有与战争有关的活动范畴,也都处于矛盾的统一与斗争当中,构成战争的两极。孙武对战争两极的统一与斗争的辩证关系,是有很充分的认识和把握的。

1.孙武用对立统一原理分析、认识、解释和把握战争的特殊运动规律从《孙子》书看,他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提出许多对立统一的概念。如从战争主体方面提出敌我、主客、彼己等;从战争条件方面提出:众寡、劳逸、贵贱、远近、生死、利害、优劣、安危、险易、广狭、勇怯、强弱、上下、前后、朝暮、阴阳、寒暑等;从战争活动方面提出进退、动静、攻守、先后、速久、胜败等;从战争谋略方面提出虚实、奇正、避就、专分等。这些概念,都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把握好了,用于指导战争,就无往而不胜。孙武在这方面就很会运用,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避实击虚”、“避强击弱”、“以众击寡”、“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以治待乱,以静待哗”、“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军争》);“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计》)等等,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应用。

2.孙武对战争发展变化的认识

战争双方都是活的人,处于高度紧张活动中的人,随时会根据情况的变化而改变作战方案和行动计划。军队在不断地运动,阵形阵势都在变更,就是战争的前途和军队的命运也有奇异的变化。鉴于战争进程中各种因素迅速而奇异的变化,战争的指导者和指挥员,就必须把握这些变化了的情况,随机应变地制定出正确的战略与策略,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孙武在《九变》中对此进行了很辩证的论述。他说:“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只有懂得情况的变化,才能随时得出正确判断,采取新的行动。“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九变》)的原则,就是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而作出的。

总之,朴素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孙武军事思想体系的生命力所在,朴素的辩证法的灵活运用,是孙武军事思想体系的活的灵魂。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3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