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分类:【传统文化】 在今山东长清县孝堂山上。《太平御览?齐地记》云:“巫山一名孝堂山”,“山上有石室。俗传云郭巨(按:东汉孝子)葬母之所,因名孝堂山焉”。据考证,石祠主人应为东汉第一代济北王刘寿,其兴建年代约在67―83年左右。单檐悬山顶式,高2.58米,室内宽3.8米,进深2.08米,平面呈横长方形,全部石筑,为我国现存最古地面房屋建筑。石壁、石梁上阴刻历史、神话故事,及宴饮、庖厨、朝会、舞乐、百戏、狩猎、星象等图画,有重要历史、学术价值。自北宋赵明诚《金石录》后累见著录。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济南长清县孝里铺村南孝堂山顶。石祠是东汉早期的墓地石筑祠堂,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房屋式建筑,祠内有丰富而精致的石刻画像。原来旧套屋1976年拆除后,石祠上面增加了高大保护复原院。该祠堂坐北朝南,全部用青石筑成。室内宽3.8米,进深2.18米,屋顶以两面坡的石板刻出脊背、瓦垄、勾头、椽头、连檐等形状,作单檐悬上顶式,是一座很完整的汉代房屋。在祠内的石壁和石梁上雕刻着精美的画像石,有车骑出行、庖厨、宴饮、狩猎、百戏、战争以及历史、神话故事。大王车出行图是汉代画像石中所见场面宏伟,车马人物最多的。还刻有伏羲、女娲、西王母、风伯、雷公、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后人留下了许多刻字和墨书题记,其中最早的一条为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刻字,说明石祠最早年代的下限在此以前。其雕刻技法,以线刻为主,少部份兼有凹刻。石祠中的画像石堪称汉代画像石中的精品。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为汉代孝子郭巨墓祠。位于孝堂山(又名巫山)山顶。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谓之孝子堂”,即此。自宋代赵明诚《金石录》以来,屡有著录,这是国内仅存的一座汉代石祠,坐北朝南。平面为长方形,悬山两面坡屋顶。高2.63米,三面墙,青石砌成。石梁上有一处东汉永建四年(129)的观者题记,据此推断建于公元一世纪,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唐宋时代,曾经被加固和维修。石室内东西宽3.8米,南北深2.13米。墙壁、梁、柱、枋、斗、屋顶俱全,是研究汉代建筑的可贵实物。西山墙外壁有北齐武平元年(570)所刻《陇东王感孝颂》。文后又刻有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杨杰题记,祠内三面墙壁及三角石梁上,刻满精美图画,内容极其丰富,场面浩大。既有巡行、朝会、狩猎、战争、献俘、百戏、庖厨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题材,又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奇禽异兽、日月星辰等性质不同、时空不一的画面。作风简练,用笔工整细致,写实性强,具有很高的史学和艺术价值。 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石建筑,在长清县孝堂山上,建于东汉时代,祠堂全部石筑,单檐悬山顶,前面正中竖立八角石柱,高86厘米,柱顶与后山墙之间,上置三角石梁,负载屋顶,形成两面坡,同时将祠内分为两间,前檐的东西角各有一根石柱支撑,东西山墙上端压三角形大石,后墙则用长方形石块砌至檐下,支撑屋顶后墙的东南角,屋面刻出脊背、瓦垅、勾头、椽头等,室内东西宽3.8米,南北深2.13米,北半部横列东西向的低矮石台一座,供祭祀用。石祠中已出现的墙壁、柱、梁、枋、斗拱、屋顶等结构,说明我国后来的许多建筑结构与形式在汉代已经形成,该石祠是研究我国建筑史的重要实物例证。 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位于长清县西南25公里孝里镇孝堂山(原名巫山)上,传为汉代孝子郭巨墓祠。据祠内最早的永建四年(公元129年)题记和画像石的风格推断,当建于公元一世纪间。祠用巨型石板修筑,座北朝南。室内东西宽3.80米,深2.08米,分为东西两间,北部横置祭台。前檐下用八角形石柱三根,东、西两面用竖石为墙,山尖作三角形,后墙横向长方形。前后两坡的巨型屋顶由八角形石柱、东、西、北墙和室内的三角过梁承托。顶单檐悬山式,前后出檐仿木构建筑,雕出脊背、瓦垄、勾头、檐椽与连檐等形状。椽头卷刹,东西两山雕出排山,檐角作45°斜出,均制作精细。八角柱、大斗、山墙、瓦当和祭台上还刻有蕨纹、垂帐纹和菱纹等图案。祠内各壁和三角过梁上满雕精美画像。内容有神话传说、天文星象、历史故事和反映统治阶级生活的朝会、迎宾、出行、征战、狩猎、献俘、百戏、庖厨诸场面。雕刻技法以平面阴线刻为主,兼用部分凹面线刻,在汉画像雕刻技法中独树一格。祠西墙外有北齐武平元年(公元570年)“陇东王感孝颂”刻石,隶书,是最早提出该祠为汉孝子郭巨墓祠的记载。自宋赵明诚《金石录》以来,累见著录,文物价值甚高,是研究中国建筑史、美术史和汉代社会生活的珍贵实物资料。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