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孟子在齐鲁文化中的地位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孟子在齐鲁文化中的地位

分类:【地域文化】

孟子对齐鲁文化的贡献,主要是继承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并在吸收道、墨诸家的某些成份,加以综合改造、创新发展,使之成为更适合于大一统的封建主义,从而成为儒家正统思想的儒学大师。因此,随着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的建立与发展,其地位和作用日益被肯定。汉代赵岐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孟子题辞》),肯定了其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地位。北魏《元昭墓志》则将孔孟并提,云:“识总指途,并驱孔孟。”晋代咸康年间,袁?、冯怀上疏中说:“孔子询询,道化洙泗;孟轲皇皇,诲诱无倦。”(《见《宋史?礼志》》)《隋书?经籍志》始列《孟子》于经部。唐韩愈把孟子列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和孔子一脉相承道统的继承人,把《孟子》书推荐为儒学圣教的入门书(见《原道》和《送王埙序》)。宋儒朱熹《论孟集义序》云:“《论》、《孟》之书,学者所以求道之至要。”这些论述,说的是孟轲在儒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他完成了孔子儒学的第一次改造。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改造与发展是多方面的,第一,在经济上,孔子反对鲁季氏用田赋,说季氏用田赋是不合周礼,违背“周公之典”。孟子则强调“制民之产”、“九一而助”、“什一之税”,其一家“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井田制”,实际是很典型的封建制下私有制的小农经济了。第二,在政治上,孔子主张“德政”、“礼治”;而孟子则发展为“王道”、“仁政”。作为制度的“礼”,孟子已不大强调,而把“礼”主要变成“伦理道德”和“礼仪”之用了。第三,孔子更强调君权,主张“事君能致其身”(《论语?学而》),“事君以忠”(《论语?八佾》),“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再进一步“弑君与父”,就不从了。而孟子则直接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口号,要求君臣同等对待,“格君心之非”(《离娄上》)。实在不行,像桀、纣那样的君,就要诛杀、“易位”;因为杀这样的人是“独夫”、“民贼”,并不是“弑君”。在孟子看来,人民是可以选择君主的。

孟子的“重民”思想,是西周至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高峰,也是民本主义的总结。虽然它不同于近代民主,但包含了民主的因素,是齐鲁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虽然它是为统治者“王天下”设计的,但是在历史上对人民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反抗斗争,也起了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喊的口号就是“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这与孟子的“征诛”思想一致。难怪农民出身、起义发迹的朱元璋,害怕《孟子》,大概他在领导农民起义时也受过孟子这一思想的影响,一旦当了皇帝,有了天下,怕农民也拿起孟子“重民”这一思想武器来对付他,所以才把《孟子》列为禁书,把孟轲赶出孔庙的。

孟子思想中也有许多糟粕,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消极作用。就是一些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的东西,在今天也可能会失去积极意义,或已过时或变成了消极因素。但孟子思想中精华很多,勿庸置疑。我们的任务,是批判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在现代文化建设中发扬光大。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