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孟孝琚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孟孝琚碑分类:【传统文化】 在昭通县“汉碑亭”内。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出土。碑由两块石板嵌接而成,上段缺失,残高1.33米,宽0.96米。碑文存15行,每行残存21字。现存250余字。字体为隶书,碑侧刻龙、凤、玄武。它的时代,初步确定为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所立。此碑是汉严道(今四川雅安)君的曾孙、武阳令的小儿子孟广宗的墓碑。碑文叙述孟广宗12岁随父到武阳(今四川境内)学韩诗、孝经,博览群书,改名孟旋,字孝琚,未婚而死。其父下属为表示哀悼而刻此碑送回他的故乡昭通。碑的形体、文辞、书法都是东汉盛行的风格。孟孝琚碑在书法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被书法家称之为“稀世之宝”。也是云南百字以上最早的一块古碑。 位于昭通市第三中学内。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昭通城南5公里白泥井马氏舍旁出土。亦称孟?残碑。碑缺上段,残高1.33米,宽0.96米。上刻隶书,左有龙纹,右有虎纹,下有龟蛇纹。据残文考证,碑树于东汉光武建武十二年(36)。碑文主人公孟孝琚,原名孟广宗,12岁随父至武阳(今属四川)学韩诗、孝经,博览群书,改名孟?,字孝琚。当时割据四川的公孙述,杀经师李业、谯玄等。孟孝琚亦死于动乱,其父下属于公孙述败亡后,刻此碑送回昭通,以安慰死者亲人。碑刻以其书法近《封龙山颂》,而峻丽过之,被梁启超等称为“稀世之宝”。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