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孟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孟林分类:【传统文化】 位于邹县城东北13公里的四基山西麓,是孟子及其后裔之墓地。北宋景钓四年(1037年),在孟子墓旁修建孟庙(后迁至邹县城),后又经金、元、明历代扩建,到清康熙时,墓田已达730余亩。孟林前有长约1.5公里的神道,柏杨森列,直通享殿。道中有一石拱桥,俗称御桥,桥旁旧有“亚圣林”石碑。享殿五楹,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修。孟子墓在享殿之后,墓前有巨碑一幢,上刻“亚圣孟子墓”。孟林现有柏树万余株,多为明清所植,至今枝繁叶茂,苍翠挺拔。 位于市东北四基山西麓。据林内《新建孟子庙记》碑载,北宋景钓四年(1037),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知兖州时,在四基山访得孟子墓。元丰七年(1084)朝廷赐库钱30万,增修墓庙,购置祭田,广植桧柏。宣和间孟庙迁至城南关,孟林独立营造。至清康熙时,已占地390公顷,桧柏古槐蔚然深秀,中有小渠贯通南北。由神道至山前,渡过小桥,有石垒甬道可通享殿。殿5间,殿后即孟子墓。 位于邹县城东北12.5公里的四基山西麓。是孟子及其后裔的墓地。据《三迁志》载,北宋景钓四年(1037年),孔子的四十五孙孔道辅任兖州知府时,始于四基山访得孟子墓,并在墓旁建孟庙(后迁往邹县城)。两年后重修,始立“新建孟子庙记”和“增置四基山孟子陵祭田记”两碑。元丰七年,朝廷又赐库钱三十万,增修墓田、购置祭田、广植柏桧。宣和四年(1122年)所立“先师邹国公孟子庙记”碑载:“孟子葬邹之四基山,傍冢为庙,废久弗治,政和四年部使者以闻,赐钱三百万新之,列一品戟于门,又赐田百亩,以给守者。”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山东提刑霍天祥于墓前立“先师邹国公墓”碑,现已无存。明、清两代又有增修扩建,至清康熙时,祭田、墓田已达5846亩。林内古柏参天,多为金、元、明、清各代所植,现存柏、桧、柞、杨、榆、楸、槐、枫、楷等树木一万余株,林中有一小渠贯通南北。孟林前有神道,长约1.5公里。中段有一小溪,自东南向西北流过。溪上一石拱桥横跨,俗称为“御桥”。旧时旁有石碑,上书“亚圣林”三字。过桥有石垒甬道直通孟子享殿大门。享殿五间,造型古朴,朱漆彩绘,单檐斗拱。殿内存石碑六座,记载着孟庙、孟林的建造和增修扩置等情况。殿后即孟子墓,墓前立一巨碑,上刻有“亚圣孟子墓”。孟子墓西北约300米处有古冢三座,称为“三家冢”。据《三迁志》载:“世传即孟孙、季孙、叔孙三家冢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