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学士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学士

分类:【传统文化】

官名。六朝时,省、观、殿、馆均设学士,掌图书文史的修撰。如宋有总明观学士,齐有东观学士,梁有士林馆学士,陈有西省学士、撰史学士、德教学士、寿光殿学士等。又诸王及节帅亦有学士。隋晋王杨广有学士百余人,唐太宗为秦王、天策上将时亦有18学士,皆以本官兼学士。但自魏晋以迄唐初,学士并非正式官员,既无定员,亦无定品。唐太宗时,常召名儒草拟诏令,但未有名号。高宗乾封(666―668年)后,始称“北门学士”。玄宗初,置翰林待诏,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既而又置翰林供奉。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使其入直内廷,以备随时宣召,撰拟文字。德宗以后,翰林学士往往参与机要,在中枢政治中居显要之位,号为内相。另有弘文馆、集贤殿学士。宋置翰林学士院,亦掌草制诏令、撰述文字之事。设学士承旨、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等。各殿阁也皆设学士。元置翰林兼国史院、奎章阁学士院、蒙古翰林院、集贤院等,皆设学士。明于翰林院置学士1人为主官,另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2人。又于殿阁置大学士,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实权甚重,为事实上宰相。清改翰林学士为掌院学士,内阁置大学士4人,协办大学士2人,居文职之首。末期仍增设翰林院学士一官,内阁亦设学士及侍读学士,掌内阁之章奏。另典礼院亦置学士。

官名。魏、晋、六朝征文学之士主掌典礼、编纂、撰述诸事,通称学士。隋朝诸王及节帅亦得置学士,以师友相待,无定员、品秩。唐朝弘文馆、崇文馆、集贤院置直学士、学士、详正学士、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由他官精通文学者兼任,掌整理经籍图书,教授本馆学生,解释经史疑义。玄宗开元时又置翰林学士,掌起草皇帝诏命,参与机要。宋代置翰林学士、诸殿学士、诸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及侍读、侍讲等学士,皆为侍从,备顾问应对。辽、金、元亦置翰林学士。明代除置翰林院学士外,又置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职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皇帝顾问。清代改翰林院学士为掌院学士,至清末复置翰林学士。内阁亦置学士及侍读学士,掌内阁章奏清末设典礼院,亦置学士

古代学官名。始于南北朝,为司文学撰述之官。唐代设三馆,置学士,掌图书校勘和备皇帝顾问,以及入禁中辅导太子教育等。后世沿设。明代设翰林学士及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等。翰林院学士除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以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皇帝咨询外,还曾为经筵日讲准备讲义,并兼任翰林院庶吉士教习。清代改翰林院学士为掌院学士,亦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其职能与明代大致相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