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学海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学海堂分类:【传统文化】 清代著名书院,位于广东越秀山。道光元年(1821年)两广总督阮元在广州文澜院内设立,以经史课诸生。道光四年(1824年)于广州粤秀山新建学海堂成。道光六年(1826年),制定《学海堂章程》,规定不设山长,而设八学长,共同负责堂务。如有缺则由七人公举诸生中德隆才高者补之。并制定学长负责制,定每年30课,每课由学长两位经管,周而复始,以专责成,尽心教导,各用其长。又规定:肄业诸生定以三年为期,每期10余人,可在八学长中择师而从。期满复行举报更换,以期后来之秀接踵相望,不断向社会输送人才。课业以经史为主,学生从《十三经注疏》、《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杜甫诗》、《昌黎先生集》、《朱子大全》等书中任选其中一种肄习,兼学数学,并自订日程簿,薄首注明某书,逐日记录学习收获,由学长考其绩,正其旨趣。各就性之所近,或先句读、或加评校、或抄录精要、或著述发明,此法摈弃科举课试之制,打破专搞八股帖括,节抄剽窃,盲从模仿的坏学风和“富贵利达”陷溺士心之劣习,开一代学风。学海堂还建立刊刻制度,刊刻经籍和文籍。仿《通志堂经解》之例,辑清代经师注疏,辑成《学海堂经解》,收书180种,1400卷,还编刊有《学海堂集》、《?经室集》等书30余种。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停办。 清代书院。原址在广州城北粤秀山上。道光元年(1820年)总督阮元借地开学海堂课课士,四年(1824年)择址建舍,取《拾遗记》“何休学海”之意命名。专以古经试士,并及小学、天文、地理、算法等科,不课举止。偏于汉学。六年(1826年),阮元依“诂经精舍”遗规,定《学海堂章程》,确立学长制、季课制、刊刻制。学有专长的教师,组成“各用其长,协力启导”的学长负责制,其任务是“同理课事”,以“出题评卷为要”。每年30课,每课由两位学长经管,“周而复始,以专责成”,皆得“尽心教导,各用其长”。仿纳兰性德《通志堂经解》之例,辑清代经师注疏,刊《学海堂经解》180种,1400卷。“肄业诸生定以三年为期,期满复行举报更换,以期后来之秀接踵相望”。十四年(1834年),总督卢坤立专课肄业生制度,招收额课肄业生童10名,学习内容有《十三经》、《史记》、《汉书》、《文选》、《杜诗》、《韩集》等,学生任选一门,作日记,由学长评阅指点。教学方法,一是因材施教,学生“各因资性所近,自择一书肄习”;二是自由研究,“令诸生等于学长八人中择师而从,谒见请业庶获先路之导”,以“成就后进,教育英才”。(林伯桐《学海堂志?学海堂章程》)十五年秋,卢坤死,膏火无着,专课肄业生亦停设。道光、咸丰间,陈澧为学长,汉学、宋学并重。咸丰七年(1857年),英法侵略军占领广州,学海堂被毁。同治元年(1862年),始行修复。五年(1867年),巡抚郭嵩焘照查旧章,并添算学一门,增加经费,设置专课生20人,兼举附课生20人以备补充。此后数十年办学不断,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共招收专课肄业生16届,260人,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阮太傅祠,祀阮元。“学海堂”的创办,促使“岭海人物蒸蒸日上”。据考证,“学海堂”的主讲名师,先后有55人,学生文集有30余种,有著述问世的学生,可查者有300余人,几千种书。所以,“学海堂”对清末的学术界、教育界有深远的影响。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