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学而优则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学而优则仕分类:【传统文化】 语出《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汉代马融注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南宋朱熹注:“优,有余力也。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刘宝楠《论语正义》曰:“学至大成乃仕,是学而优则仕也”。尽管对这句话的解释历来存有分岐,但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任职与学业紧密联系起来,即不学,或虽学而不优,就没有资格做官。由于子夏与孔子是师承关系,这句话虽是出自子夏之口,但代表了孔子的思想。针对西周的世袭制,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举贤”,在教育上就以培养“贤才”为目标。孔子谆谆告诫弟子:“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里仁》)“学也,禄在其中矣”。(《论语?卫灵公》)说明孔子办私学,就是要培养从政人才;弟子跟他学习,就是要取得做官的资格。孔子曾明确表态:“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这个意思在子夏与鲁哀公的一次对话中讲得更直接了当。鲁哀公曰:“必学然后可以安国保民乎?”子夏对曰:“不学而能安国保民者,未之有也。”(《韩诗外传》)子夏正是针锋相对地批判世袭制,因为不学而仕乃是世袭制的固有特征,也是贵族政治必然趋于腐朽的一个重要根源。由此可看出“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意义和进步作用。它作为与世袭制相对立的原则被继承下来,对以后两千年的学校教育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曾产生深远的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