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守灵哭丧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守灵哭丧

分类:【中国民俗】

浴尸更衣后,设灵堂守灵,俗称“守铺”,由孝眷日夜守护在遗体旁,以表孝心。民国《龙岩县志》礼俗志称:“既殓,设灵位,请邑绅有品望者题脱谓之‘书铭’。灵旁燃灯一,光荧荧昼夜不息,日幽冥灯。孝子日夜守灵次,三时上食。”灵堂以肃穆为基调,挂青、黑色孝帐,设灵位,竖神主牌。神主牌又称“木主”,古称“淋”或“桃”,上书死者姓名、字号、生卒年等。有的地方将神主的“主”暂写成“王”字,待回龙后请有名望的人用朱笔加一点为“主”字,俗谓“点主”。灵堂上设香案,供果品、香烛等,有的上供遗像,挂有挽联、挽幛等。清代守灵,男不剃头,女不梳发,寝苫枕决,吸粥茹素,以示沉痛哀悼。近现代,大多在灵床前另搭一床铺,或在地上铺些稻草,睡在那里守护。如今以孝眷轮流坐在遗体旁守护为常见。守灵的职责还有两个:一是保证脚尾灯(长明灯)长明不灭和香火不断。在闽中各地,“脚尾烛”点到一半时须吹灭另换一支,出殡时将剩下的那半截烛分发给子女,寓子孙绵延不绝。二是防止猫和老鼠接近尸体。一些民间俗信猫从尸体上跃过,尸体会变成僵尸跃起扑人,此时只有急中生智将扫帚或枕头之类的物体扔给僵尸抱住,才可脱险。

守灵期间,孝眷以哭声表达哀悼之情,称为“哭丧”。有些地方哭丧有一定的音调和内容,音律低沉,句末往往有拖腔拨调的韵律和装饰音,许多妇女尤其是四五十岁以上的农村妇女能根据这种调式,随口填词编唱,或寄托哀思、诉说身世,或发泄内愤。福州民间流传有《十诉苦情》、《十二月孝顺歌》、《可怜歌》等,均很感人。在闽南等地,出嫁之女接到讣告后,沿途号哭,称“哭路头”,家人接入厅堂后,哭得更为凄切。闽东周宁、柘荣等地民间流传许多哭丧调的哭丧歌,如《点油灯》、《供烛歌》、《供饭歌》、《百八啼》等,守灵期间每天朝夕哭唱。闽南等地还有雇人来哭丧的,近年来一些地方还用录音机录下哭丧过程,以供送葬时沿途播放。

哭丧自古以来都有一定惯例,各地有“临丧不笑”、“望柩不歌”等说法,许多民间俗忌泪水滴在尸体上。还有穿寿服时不哭,盖棺安钉时不哭,深夜不号哭等规矩。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