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安代分类:【地域文化】 蒙古族民间歌舞,流传于哲里木盟的库伦旗、辽宁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吉林的郭尔罗斯前旗。相传已有二三百年历史。“安代”一词源于蒙语“阿答太”,意为“着魔”或“中邪”。原是蒙古族农村为患病的年青妇女治病的一种巫舞,后来逐渐演变成带有游艺性质的、以歌为主的民间歌舞形式。演唱时间一般在农历七、八月,多夜间进行。每次约二十天; 参加人员十三名,一人为首席歌手(领唱者),余为帮唱(合唱),另有一人扮患病者。地点多在场院或大街上。演唱时高悬灯笼、点燃篝火。唱者每人双手各持一条长方手帕,边唱边舞,有时围观者亦可参加。演出要按一定内容排列出固定程序,每个程序均有固定曲牌,如 《招引》、《诱狂》、《激起》、《问名》等。也有的程序无固定曲牌,可由首席歌手自由选择。所唱歌词简朴、通俗。分主词和衬词两种,二者份量几乎相等。各由领唱者与帮唱者分别演唱。衬词有“阿嘿噢”,“依噢热波热”等。音乐属曲牌连缀、由无数个词、曲不同的曲牌组成。曲调高吭、嘹亮;节奏活泼、明快,具有较强的宣叙性和舞蹈性。多为二拍子和四拍子、音域不超过八度,五声的商、徵调式和经常出现降低的Mi音和La音,形成调式与旋律的特殊色彩。安代演唱无乐器伴奏,其音调的高低、速度快慢,均由首席歌手掌握。 蒙古族民间歌舞形式。一般由设坛、开场、入题、起兴、高潮、尾声等六个部分构成。在萨满巫师的提议和主持下进行,目的是驱鬼避邪,为年轻女子治疗癔病、不孕症等,久旱祈雨也跳安代。根据所治疾病的不同,安代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曰“唱鸢安代”,现已绝迹;二曰“驱鬼安代”;三曰“阿达安代”与“乌尔嘎安代”,是安代歌舞的主体部分。表演形式上尚有“大场安代”与“室内安代”之别。以“大场安代”最具特色,往往有几十人乃至数百人参加。舞蹈动作以甩绸踏足为主,粗犷强悍、刚健有力。音乐风格质朴古拙,曲式短小,节奏鲜明。 历史上,安代是民间艺术与宗教仪式相交融的产物。是萨满(博)利用歌舞的形式,通过开导、劝慰、感化等循序渐进的程序,为个别妇女因相思或不孕而患精神病所进行的治疗手段。关于安代的产生,民间流传着不同的传奇故事,多与某妇女患病后被萨满通过跳安代治愈有关。传统安代的举办皆由患者家属请求在室外平地上举行,参加者人数不限,无观者、舞者之分,均可在萨满的组织下即兴进入场内载歌载舞。气氛热烈,情绪高涨时,舞者如醉如痴,乐此不疲,通宵达旦。舞蹈以各种甩绸、摆绸、绕绸、挥绸和踏步、移步、跺步、跑跳步为主要表现特征。许多艺人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表演形式和风格。20世纪50年代后,传统的安代被赋予了新的内容,用来歌颂新生活、新风貌,在形式、动作、曲调、唱词方面也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在内蒙古境内,安代深受各民族喜爱,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家喻户晓,广泛流传。 大召喇嘛跳鬼 (郭雨桥 供) 蒙古博的宗教舞蹈。近代科尔沁博的治病仪式中有一种叫唱安代的舞仪。据考证,安代最初指一种精神病即安代病。博治疗这种病时采取歌舞相结合的方式,一边唱,一边跳,并引诱患者一起跳。后来这种治病方式逐渐与博教脱离出来,演变成为一种民间歌舞――安代舞。从行博时所唱的请神歌、送神歌来看,博曲对安代音乐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