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安徽大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安徽大鼓

分类:【中国民俗】

又名大鼓书。形成于淮河以北,流传全省及豫东、南京、上海等地。据传,大鼓始于清中叶,由大水引发灾民乞讨时,打鼓说唱故事而形成。大鼓艺人所用辈字是统一的,共20个字,即道、德、通、全、信、正、常、守、太、清、知、礼、忠、臣、孝、合、教、永、元、明。但各地收徒用辈字,因艺人文化程度不同,产生用辈字音似字不同。收徒所归门派也是统一的,大致分八大门派,即高、刘、柴、桂、沙、杨、马、王。有的地方鼓书艺人收徒众多,且又盛名于时者,便另设立门派。其书艺风格,起初分“南口”、“北口”,后又有“花口”,兼南北书艺之长而称之。在运用嗓音方法上,是统一的“卧嗓”、“立嗓”两种。“卧嗓”出音沙哑、刚健,“立嗓”出音柔润,又谓之“本嗓”。主要唱段皆用板腔体,有时于开书前与结尾后,或偶尔在唱段中插唱几支曲牌。

淮北大鼓(胡晓洋摄)

因淮河以北为安徽大鼓首传之地,故又称“淮北大鼓”。清中叶发展兴盛,以阜阳、宿州一带为中心。演唱时分起腔、平腔、流水腔。起腔是开场曲,节奏较为缓慢,发音低沉;平腔是唱正本书,节奏明快,发音高亢;流水腔多用于书中“倒插笔”,节奏适中,发音悲宛;结束收尾,演唱回归平腔。曲本多为七字、十字唱句。曲牌有〔太平年〕、〔快连球〕、〔满口红〕等。板式分快板、慢板、小五板等,演唱时不用管弦,只用大鼓、筒板、手板,或谓鸳鸯板击节。演唱形式早期是一人坐唱,后改坐为立。表演讲究闪、架、喷、贯。闪是表现战场的刀光剑影;架是表现人物举止神态;喷是吐字清晰;贯是演唱一气呵成。但萧县的鼓书艺术发展有所不同,据传,有一种大鼓来自山东,后发展为犁铧大鼓、木板大鼓和简板大鼓。除艺人所执手板不同外,演唱形式、曲调、曲目均与淮北大鼓调相同。调分“淮调”、“回龙调”、“寒腔”等;板式有“慢牛”、“流水”、“快板”、“散板”、“花板”等。

安徽大鼓由淮北流行至皖东各县,因与地方俗曲、语言结合,又称“皖东大鼓”。乾隆年间兴盛。流入定远、全椒等县的鼓书,称“南派大鼓”,入凤阳、明光等县的称“北派大鼓”。

安徽大鼓由淮北流行至皖西各县后,因在演唱风格上有所发展,称之为“皖西大鼓”。清道光年间盛行于六安、霍邱、寿县,门派组织严谨。起初,大多为来自淮河以北的艺人,后逐渐植根基地。淮河以南说唱以“花口”为主,结合六安民间小调,民歌运用,又以六安方言说白。淮河以北以龙门派之高门为主,柴门次之,说唱带有淮北地方语言色彩。皖西流行的鼓书,南北两路以五声音阶大二度、小三度级进为主,旋律进行平稳,如唱似白,只在强调某一字或“耍花腔”等情况下,才用小六度或快四度跳进。北路则用六声音阶的级进为主,四度跳进较多,进行较突出,其旋律有的吸收地方戏曲的音调。调式上,南路为宫调式,同羽调式和徽调式对置式交错,北路是带变徽的六声音阶徽调式,带变宫的羽调式和徽调式交替。皖西大鼓的唱曲,有分而合结构,对仗结构,起、平、落的结构。词本有“帽子头”,是说书前,先加的“篇子”,内容是说唱生活中的趣闻轶事、民间笑话等。词本还有“书头”,是开书前,先敲打鼓板各种花点,配合拖腔念词,显得幽静、雅致、宽松,待客入场。词本的最后是“正书”,以说、唱、表为主,显示水平。其传统书目甚多,近200种。

安徽大鼓从淮北流行到皖中一带,大多遍布合肥附近和巢湖地区。但它首行之地是蚌埠、怀远等地,因这些地方与淮北、皖东接壤,其书艺也就互相影响较深。合肥、巢湖各地书艺,其特点以“花口”唱法为主,“卧”、“主”嗓兼有,表演与各地有明显差异。主要原因是艺人各有才能而各行其是。

安徽大鼓流行于安庆各县,融入地方化的说唱风格,因此在安庆称之为“安庆大鼓”,在望江称之为“望江大鼓”,以及以县名称谓的各种大鼓。较早的时候,曾试用过一锣一鼓,锣、鼓皆与碗口大小。锣随鼓点敲击,又敲锣边作节,代替牙板的作用,后又改用一鼓一板一方木(止白),鼓也为大鼓。唱法属“南口”、“立嗓”的艺人居多。书目大多是古代战场和公案等长篇,短篇书目极少。

安徽大鼓流行于皖南,以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等地为主。起初,艺人大多由巢湖一带流传而来,之后的艺人大多以沿江、江南为主。但各地又带当地语言特点,或谓之地方“官话”。由于他们大多是江北人,说唱语言与芜湖地方语言混用。艺人中有成就者,不但精心改编传统书目,且又设计新唱腔,改良老唱法,既适应了听众,又适合书场演唱,成为长期保留书目。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