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宋代党争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宋代党争

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官员之间的派别斗争。宋初制定了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右文抑武等“祖宗家法”,有效地防止了藩镇割据和宦官、外戚干政等前朝弊端,但却为以文官为主体的“朋党之争”创造了条件。宋代党争持续时间之长,牵涉面之广,性质之错综复杂,实为历史上所鲜见。北宋党争,可以追溯到太宗晚年的端拱政争,这是开国宰相赵普与以胡旦为首的同年进士党之间的权力之争。其后,真宗时又有寇准与王钦若、丁谓的政争。而仁宗时的庆历党争,英宗时的濮议台阁之争,神宗熙丰变法时的新旧党争,哲宗元钓时旧党内部的蜀、洛、朔党争,更是激烈而尖锐。哲宗至徽宗时,相继打击元钓、元符党人,士大夫多列名党籍,网罗无遗,出现了“空国无君子,举朝无公论”的局面。南宋承其馀绪,庆元党禁是权臣韩?胄对其政敌赵汝愚、朱熹等人的政治迫害。宋代党争的漩涡在中央政府,而不在地方。党争的出现,绝非偶然。首先,党争往往是加强皇权、侵削相权的产物。真宗时已发明“异论相搅”的策略,仁宗玩弄这种手法更加娴熟:为防止宰相擅权,就利用台谏交攻,使之“不敢为非”,一旦反对派形成领袖,则非贬即逐,以维持朝中政治派系间的相对平衡。这种统治术,为党争制造了适宜的条件。其次,由于大批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进入政府,难免思想学术观点相左,往往导致党同伐异,使思想学术之争与党争合而为一,互为表里。如蜀、洛、朔党争,就具有鲜明的学派斗争色彩;元钓党籍,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学术之禁;庆元党禁,明令禁毁道学家的“语录”之类,科举稍涉义理者即予黜落,也是打着学术的幌子。最后,作为文学的两种主要形式的诗和文,亦为党争起了推波助澜作用。蔡襄的《四贤一不肖诗》、石介的《庆历圣德诗》,欧阳修的《朋党论》,堪称代表之作。苏舜钦的“奏邸之狱”、苏轼的“乌台诗案”,蔡确的“车盖亭诗案”,刘挚等的“同文馆狱”及南宋的“伪学逆党案”,又莫不将文字狱和党争交织成惨烈的党锢之祸。党争使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运转失灵,不可避免地造成呼朋引类的官场倾轧,败坏士风和吏治。清人王夫之评论说:“朋党之兴,始于君子,而终不胜于小人,害及宗祀生民,不亡而不息”(《宋论》卷四)。此论虽未必全面, 但证诸史籍, 殆非虚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