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宋代史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宋代史学

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史学的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活内容的空前丰富和复杂开阔了史学家的眼界和思路,文化事业尤其是印刷术的高度发展对史学著作的修撰、保存和流传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而史学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新的史学观点不断产生,新的史书体裁先后创立,史书数量激增,长篇巨著时出。史学家集前代史学之大成,形成了一套新的修史方法,积累了一套新的治史经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超越汉唐,睥睨明清。

修史制度 宋代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使史学资料空前浩繁,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已非私人所能胜任,而日益增强的中央集权政治也产生了进一步干预史学的要求,因此唐代建立的官方修史制度,至宋代更为完善。宋朝廷设立的修史机构有起居院、日历所、实录院、国史院、会要所、玉牒所等,这些机构中有专职的史官,由宰相兼任“提举”或“监修”,编纂日历、实录、会要、国史等。与唐代相比,宋代的修史机构,规模更大,分工更细,职司更专。据《宋会要辑稿》、《玉海》等记载,由起居郎、起居舍人记录皇帝言行和朝政大事,编成起居注;由枢密院和中书记录皇帝与大臣有关军国政要的讨论,编成时政记;史官依据起居注、时政记、诸司报状及大臣的行状、墓志等,按日编成日历;在日历的基础上,又征集官私文字资料,严加考订后修成编年体的实录和纪传体的国史。会要除依据日历、实录、国史外,更调集各级政府的档案,分类汇编而成。玉牒是记述皇帝宗属世系的谱牒,以编年体形式记叙帝系及政令罚赏、封域户口、吉凶祥瑞等一代大事。宋代的修史机构名称繁复,且多是临时置局,隶属关系也多有变化,但由于各种官修史籍皆不断编修,故形同常设,取得的成果也很大。起居注、时政记的修纂在宋代基本上没有中断,今尚存周必大《起居注稿》1卷,周密《乾淳起居注》1卷,李纲《建炎时政记》1卷。日历编纂力求详备,故卷帙甚巨,如《高宗日历》有1,000卷,《孝宗日历》有2,000卷。实录自北宋太祖至南宋理宗十四代皆有修纂,其数量仅《宋史?艺文志》所录就有3,300多卷(册),今尚存《太宗实录》残本20卷。所修国史自雍熙四年(987)开始命官修太祖朝国史,迄宝钓五年(1257)进高、孝、光、宁四朝国史,代代相续,共修成十三朝国史,《宋史》即在其基础上修成。会要自天圣八年(1030)诏修《三朝国朝会要》,迄淳钓二年(1242)《宁宗会要》第四次进书,共成书11种,现行《宋会要辑稿》仅为宋官修会要的残本,材料已十分丰富。官修史书虽不免受到政治斗争的影响,但其中汇集的大量资料则为私家修史提供了极大方便,《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东都事略》等,皆主要依据官史,可见宋代完备的修史制度对史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史书编纂 在史学史上,宋代的史书编纂以其数量多、篇幅大、质量高、体裁多样、富有创新精神和流传广泛而占有重要地位。宋代重要的史学著作,纪传体正史有薛居正的《旧五代史》150卷,欧阳修的《新五代史》74卷,欧阳修、宋祁等的《新唐书》225卷。《新五代史》仿《南史》、《北史》体例,将五朝纪传合在一起,按时间先后编排。《新唐书》增修了仪卫、选举、兵等志。其他的纪传体史书有路振的《九国志》、陆游的《南唐书》、王称的《东都事略》等。编年体史书方面,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294卷,自战国迄五代,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此书取材详备,考订精确,起了重振编年体的作用,这种经过发展和完善的编年史体称为“通鉴体”,成为后世编年史的通用体裁。李焘所编《续资治通鉴长编》980卷,对众多官私资料进行考订辨伪,是《通鉴》之后第一部出色的当代编年史,也是中国古代卷帙最大的私修编年史。此外,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250卷,保存了宋金和战的丰富史料;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记高宗一朝史事,条理清晰,考证详确,也都是著名的当代编年史。典章制度史方面,有王溥的《唐会要》、《五代会要》,徐天麟的《西汉会要》、《东汉会要》,李心传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等。南宋袁枢自出新意,将《通鉴》中的重要事件分门别类,每事详备始终,并列出标题,撰成《通鉴纪事本末》,创立了以事为中心的史书编纂新体裁“纪事本末体”,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纪事本末体与编年体、纪传体鼎足而立,成为我国古代记述全面历史情况的主要史书体裁之一。宋人的纪事本末体史书还有杨仲良的《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150卷。朱熹及其门人赵师渊根据《资治通鉴》、《通鉴目录》等书编成《资治通鉴纲目》59卷,其叙事有纲、目之分,眉目十分清晰,对后世影响颇大。南宋郑樵仿《史记》体例撰成纪传体通史《通志》200卷,其中记叙典章制度的“二十略”有不少内容为前人所不及。宋末马端临仿《通典》撰写《文献通考》348卷,分24考,引文摘取原文,叙述条理分明。《通志》、《文献通考》、《通典》,并称“三通”。宋代地方志的修纂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体例臻于完备,后代方志大致未超脱宋人窠臼。其他各类体裁的史学著作,宋人也都有著名之作。据《宋史?艺文志》著录,宋时有史书2,147 部,43,109卷,其中大多是宋人著作。仅以这一数字与前代著录相比,已可见宋代史书数量的急剧增加。更重要的是宋人著作流传后世的很多,据《四库全书总目》统计,宋代史学家有著作流存至今的不下130人;《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的历代史书有564部,21,950卷,其中宋代著作为189部,5,644卷。宋代史书的创新和多样化也很突出,《四库全书总目》将历代史书分为15类,大体包罗了古代史书的各种体裁,而这些体裁在宋代均已齐备,后世很少再有大的创新。宋代的当代史依据了大量的官私资料,前代史注重考证史实,因而史书质量也较前代高。

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 宋代史学理论有三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宣扬宗法伦常、强调礼制秩序的史学思想。宋代建立于五代十国割据混乱之后,因而恢复和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不仅是政治上的要求,而且也成为史学的主导思想。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即以恢复传统的伦理纲常为指导思想,他仿《春秋》“正名以定分,求情而责实,别是非,明善恶”。他明确指出:“君父,人伦之大本;忠孝,臣子之大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一再强调礼治,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制众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述思想在宋人史书中多有反映。第二,对天人感应说持批判态度的历史观。由于科技的进步和儒学本身的发展,西汉以来的天人感应说至宋代遭到普遍的否定和批判。欧阳修《新五代史》即采取了将天象和人事截然分开的原则,不以天象附会人事。郑樵《通志》进而指出天人感应说是“欺天之学”,指出阴阳五行说是“牵合附会”,故在书中削去五行而作《灾祥略》。第三,“会通”的史学主张。空前丰富复杂的社会现实使宋人认识到,史学研究应在更大的时间、空间范围中进行。他们提出了“会通”的主张,延展了史学研究的时段,扩大了史学研究的领域,以期掌握历史的全貌,在这方面,郑樵的《通志》堪称典型的代表。宋代的史学方法除继承和发展前人的成法外,还有三个明显的进步。第一,搜集史料的范围大大扩展。宋人不仅在原有的文献资料上另辟门径,而且进一步到铜器、碑石等古代文物中去寻找第一手的资料。第二,更重视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宋人对前代的成说多持怀疑的态度,他们在运用史料时常详加考证,努力使历史记载更接近于历史事实。第三,修撰史书时更注意时间、空间与人物活动之间的联系,更注意历史事件的完整性。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常用回顾、插叙、类比材料等方法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和首尾始末,因而叙事连贯,条理清楚。纪事本末体的出现更体现出这一特点。上述情况表明,宋代史学研究的水平已较前代有很大提高。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4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