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代婚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代婚礼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婚礼有三个系统。一是官方之礼,以《政和五礼新仪》所载为代表。其特点是拘守古礼,不便遵行,可谓曲高和寡。二是私家之礼,以司马光《书仪》和朱熹《家礼》所载为代表。其特点是对古礼有所改革,对俗礼有所吸收,使婚礼有了较大的可行性。比较而言,《书仪》接近古礼,《家礼》则接近俗礼。三是民间俗礼,以《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所载为代表。其特点是切合实际,方便易行,就是达官贵人之家也乐于接受。三种婚礼都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原则指导下进行的,故不论采用何种婚礼,均能使婚姻得到社会承认。婚礼的主要内容是所谓“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币(亦称“纳征”)、请期、亲迎,完整的婚礼至少还要包括飨送者、妇见舅姑(公婆)、庙见、婿见妇之父母等。(1)纳采。即纳其采择之礼。俗称“求亲”、“敲门”,即正式求婚。其作法是男家遣使在黎明时(六礼除“亲迎”用昏时外,其余五礼都用黎明时)携带礼物到女家表明意图。所带礼物,按古礼要求是生雁(六礼除“纳币”外,其余五礼都以雁为礼),取其顺阴阳往来之义。但由于生雁难得,所以可以以木刻之,或以羊、雉、鸡、鹜代替。讲究之家在此前还要行告祠堂之礼,以婚姻大事禀告祖先。皇帝纳后则奏告天地社稷。(2)问名。纳采之后,使者立刻问名。宋代的问名,是问女系第几女,生母为谁氏,目的是卜其吉凶,以决定联姻与否。为求简便,实际上都并问名于纳采。俗礼无问名之名,有问名之实。(3)纳吉。即男家卜得吉兆,又遣使至女家告之。这是虚应故事的一步,连司马光也说:“计纳采之前已卜矣,于此告女家,以成六礼也。”朱熹则干脆把纳采、问名、纳吉并作一步。以上三个步骤,俗礼均不采用,而代之以“过帖”和“过定”。所谓“过帖”,实即交换婚书。帖分草帖、细帖,先交换草帖,后交换细帖。细帖又叫“定帖”。男家草帖上要详细开列三代官职名讳,父母健在与否,议婚男子的生辰、排行。女家草帖除了如上内容以外,还要开列房奁若干,首饰几许,以及随嫁田土房产等。中间由媒人传语。如得两家应允,即交换定帖。定帖是确认婚姻关系的正式婚书。所谓“过定”,就是交换定礼。过帖之后,男家要送定礼,女家也要当日回礼。男家的定礼为金银首饰、段匹衣著和羊酒茶饼之类,数量不论多少,总以偶数为宜。女家的回礼,除了段匹鞋袜女工等物外,还须把男家礼品中的食物送回一半;又以清水两瓶,内盛金鱼四条,以箸一双、葱两株并插瓶内,谓之“回鱼箸”。过定之前,有些男家还讲究相媳妇。(4)纳币。俗礼叫“下财礼”。纳币相当于现代的订婚礼,从此婚事成立,所以又叫“纳成”。男家所送礼品,按古礼应是“玄楞束帛,俪皮”,即红黑色的帛三匹,浅红色的帛二匹,外加鹿皮两张。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宋代,这种礼品实际用处不大,所以俗礼改用金钱财物为礼。礼物的数量没有一定,贫富不同,各随其便。(5)请期。即男家择好成亲的吉日并派人告知女家,征求对方意见。俗礼叫“催妆”。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等嫁日用品,女家则报以罗花幞头、绿袍鞋笏等娶日衣著。绿袍为宋时九品官服色,许男子成亲时借用。或并请期于纳币。(6)亲迎。即新郎亲往女家迎娶。皇帝至尊,无亲迎之礼,以大臣为奉迎使代行此礼。按照古礼,亲迎之日男方家长要行告庙礼,向祖先禀告;又要行醮戒礼,郑重告诫儿子。女方家长也一样。新郎到女家后,只与女父以礼相见,女母以下诸亲概不得见,亦无酒食款待。迎回新妇后,同牢、合卺,便算礼成。其日不作乐,整个过程庄重有余,喜庆不足。俗礼则大不一样,称亲迎为“过大礼”。前一日,女家派人到男家送妆奁,并把新房的摆设、床卧安置停当,谓之“铺房”。亲友备礼相贺,谓之“暖房”。亲迎之日,新郎乘马,后随备新娘乘坐的花轿(亦有用车者),带领一干迎亲人众,奏乐前往。女家设酒馔款待一行。吉时已到,乐起,新妇上轿。抬轿人迟迟不肯起轿,必待散发利市钱酒而后启行。花轿至门,迎亲人众及男家小儿辈又索要利市花红,谓之“拦门”。又有“撒谷豆”之礼,即一人手执花斗,内盛五谷钱果草节,向门而撒,小儿争拾之,据说可以避青羊煞。新娘下轿后不得踏地,应从铺在地上的锦被或毡席上走过,谓之“传席”,系取传宗接代的吉利。进入新房,坐床上,谓之“坐富贵”。新郎则被引至堂中行“上高坐”之礼。礼罢,亦入新房,坐于床之右首。然后礼官请两新人至堂前参拜。以彩绸一条,中挽双同心结,两新人各执一端,谓之“牵巾”。男倒行出,女面向男,并立堂前,由一女宾揭起新娘盖头,此时妇容方露。依次参拜家庙、父母、亲朋后,女倒行,牵新郎回房。此时新人交拜,坐床,一妇女散掷金钱采果,谓之“撒帐”。然后新人喝交杯酒,行合髻礼。随后掩帐换妆,复诣中堂参谢诸亲,礼成。(7)飨送者。即男家设宴招待来宾。古礼俗礼都有此礼,唯作法不同。古礼来宾只指女家送客,俗礼则兼包男家亲朋;古礼是在亲迎次日,俗礼则紧接在亲迎礼成之后;古无岳父岳母送女之礼,俗礼则有之。诸来宾男女分席。(8)妇见舅姑。即在亲迎之次日拜见公婆,以及其他尊长亲属。按古礼新妇应双手捧孤(圆形竹器),内盛枣、栗、尼?。献枣栗于舅,取“早自谨敬”之义;尼?献于姑,取“断断自修”之义。舅姑则分别予以嘉勉。此后,四品以上之家还要行盥馈、飨妇礼。俗礼把妇见舅姑称作“拜堂”。新妇依次拜见尊长亲属,并以亲手制作的女工为献,尊长也有回礼。(9)庙见。按照古礼,若舅姑已死,新妇则应于亲迎三月后到祢庙参拜。朱熹折中其制,规定无论舅姑健在与否,都要在亲迎三日后至祠堂拜见祖宗神位。俗礼于亲迎之日行参拜先灵之礼。(10)婿见妇之父母。俗称“拜门”。时间或在亲迎之次日,或在三日、七日、九日。按照古礼,亲迎之夕婿不当见妇母及妇家诸亲,故特设此礼。而俗礼于亲迎之夕婿已遍见女母及诸亲,本不必再见,为重其事,亦重见之。婿参拜时,双方亦互有赠礼。按照古礼,整个婚礼至此结束;按照俗礼,此后尚有“暖女”、“洗头”、“贺满月会亲”诸礼。须要指出,尽管婚礼为合法婚姻所必须的步骤,但并非所有婚礼均谨遵以上礼数,也并非所有婚姻都行婚礼。其间有贫不能聘者,有反对父母包办者,率多不行婚礼而径自结合,在宋代也时有所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