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宋代桥梁建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宋代桥梁建筑

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是中国古代桥梁发展的全盛时期。桥梁建造技术日臻成熟,在传统拱桥与梁桥建造方面,出现了不少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宋代建造的桥梁数量很多,尤其是在宽阔水面建造了不少大、中型桥梁。其中,北宋一狱卒发明的叠梁结构虹桥,北宋蔡襄主持建成的筏形基础、植蛎固基的泉州万安桥,及潮州海阳石梁结合浮桥开关活动式的广济桥,在世界桥梁史上享有盛誉。

宋代木拱桥的代表作为汴梁虹桥。其建于北宋。为叠梁拱,不用支柱,既易架设又便于通航。此虹梁结构在当时是一种特有的新型结构,整体造型轻盈,宛如长虹飞越河上;且构造较简单,构件能按设计尺寸预制,装拆均便捷。故其既被称为虹桥、虹梁,也被称为飞桥、飞梁。此桥设计严谨,构造精巧,显示出高度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此长跨径木桥建筑是桥梁建筑中的杰作,在世界桥梁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梁桥则以福建泉州的洛阳桥与安平桥最具代表性。洛阳桥建于北宋。其位于洛阳江入海口,水急浪高,江面开阔。于此险恶地段建桥,史无前例,故需解决诸多技术上的难题。为使桥梁基础稳固,建造时首创“筏形基础”,此为桥梁史上一大创新,是现代桥梁工程中“筏形基础”的先声;桥墩亦用石块砌成,迎海一面砌成尖劈状,以减弱海潮对桥梁的冲击力;而为使桥基与桥墩联结稳固,桥工创用了“种蛎固基”的方法,使其二者依牡蛎壳而相互联结为坚固整体;于石梁架设时,则创用浮运架梁法,即利用潮汐涨落,借助简单器械,通过控制运石船只的高低位置使巨型石梁就位。此法于现代桥梁工程中亦被广泛运用。洛阳桥的建成,开创了于江河入海口处造桥的先例;其虽历百次以上地震、海啸和台风侵袭,至今仍横跨于洛阳江上。

于洛阳桥建桥技术基础上,随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南宋时泉州形成了一个建桥热潮。在南宋150多年中,泉州建造了数十座大中型石梁桥,总长度在50里以上,长5里以上的就有三、四座,最长的达1,000丈以上。当时以“闽中桥梁甲天下”来形容当地建桥盛事。其中,保留至今的安平桥建于南宋,跨越于安海港海湾上。全长811丈,有桥墩361座,为中古遗留下来的最长桥梁,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另外, 建于此际的潮州海阳广济桥, 全长500多米, 是我国古代最早创建的开启式石梁桥。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