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代漕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代漕运分类:【传统文化】 漕运指政府将各地所征粮食及其他重要物资如金帛、香药、缗钱等解往京师或其它指定地点,以供军需民用的专门运输。其中主要是水路运输,故名。亦有部分物资经由陆路运输。 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是人口百万、军队数十万的大都市,它所需的粮食等大量物资供应,成为政府的急务之一。北宋建国初期,即开始疏浚和开凿河道,建立了以汴京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输入汴京的水路主要靠汴、黄、惠民、广济四河,其中汴水最为重要。宋初,运江淮米数十万石以给兵食,漕事尚简。以后逐年增加,太平兴国六年(981),汴河运米菽达400万石,黄河80万石,惠民河60万石,广济河12万石,凡550万石。真宗、仁宗时期,漕运量增至七八百万石,单汴河运量就有600万石,广济河也升至74万石,惟黄河岁漕减少。朝廷设置发运使专门主持漕运,其官署称发运使司,先后于开封、真州(治今江苏仪征)、泗州(治今江苏盱眙)等地置司。漕运之初,由于雇佣船工侵盗官物甚多,随即改用吏卒督运。政府也大造漕船,宋太宗至道年间已达3,000余艘,《玉诲》谓北宋漕船达6,000余艘。 漕运前期主要采用源自唐代的转般法,即分段运输法。因汴水春、冬水枯不能通航,漕船沿途多有耽搁,故自开宝年间陆续在泗、楚(治今江苏淮安)、真、扬四州分设转般仓,东南六路漕粮由江船运至转般仓贮存,俟汴水通航,再由汴船转运京师;而六路所需淮盐,又可用空粮船带回。庆历、皇钓年间,发运使许元主持漕运,进一步完善转般法,改30船为一纲,每纲由军吏部押,沿途不许滞留,以提高漕运效率;且于每纲专置厨船,他船不得动火,以免火烛之虞、盗米之弊。熙丰变法时,实行“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均输法,对各种物资的收购、转贩、运输,更是变通灵活。徽宗崇宁时,蔡京集团掌权,有的发运使将积累的数百万贯转般籴本充作“羡余”贡献朝廷,以求升官。“自是来者效尤”,转般漕运遂无资用,朝廷便令改为直达法,又称“直达纲”。东南漕船须直达汴京,路途太远,效率很低,损耗上升,弊端甚多。其后,或直达或转般,变化无常。南宋朝廷僻处江南一隅,漕运不甚紧要,行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就近利用两浙米谷,再于周围地区拨运一些即可。然而战争时期运送粮草军需,雇舟差夫,十分扰民。宋代漕运中的主要劳动力是厢军和服役的民夫,民夫往往数以万计。熙宁变更役法以后,曾召募雇佣船户和人力从事漕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