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宋代画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宋代画论

分类:【传统文化】

两宋时期,绘画理论有很大发展。宋人或历述画家事迹,或品评古今名作,或总结创作经验,或阐说艺术主张,撰著之数量、涉及之范围、论述之精要,皆较前代甚有进步。宋代有关绘画的论著,现存者约有三四十种之多,其中最著名的,史传类有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邓椿《画继》等,品藻类有刘道醇《圣朝名画评》、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李?《德隅斋画品》等,画法类有郭熙、郭思《林泉高致》、韩拙《山水纯全集》等,著录鉴赏类有米芾《画史》、官修《宣和画谱》、周密《云烟过眼录》等,题跋类有董?《广川画跋》等,图谱类有宋伯仁《梅花喜神谱》等。至于散见于笔记、文集中的论画诗文,更不计其数。宋代画论中多有精粹之语,往往发前人所未发。如黄休复将画作依次分为逸、神、妙、能四格,并分别加以解说,此种崇尚逸品的评画标准,反映出唐宋之际艺术趣味的变化。此外,郭若虚论“气韵非师”及用笔版、刻、结三病,刘道醇论“六要”、“六长”等,皆对前人画论有所发展。在山水、人物、花鸟、竹石等科绘画的体制、构图、画法等方面,宋人亦有不少创见。如郭熙将山水画构图归纳为高远、深远、平远三种方式,并提出“身即山川而取之”说,认为“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故须“饱游饫看”,博取精粹,这些论述对山水画论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画人物,郭若虚认为须分清不同“气貌”;陈郁提出“写形不难,写心惟难”;李公麟注重刻划内在精神,认为画观音“自在在心不在相”;苏轼等人认为重在“传神”,故“欲得其人之天,法当于众中阴察之”。画花鸟竹石,则提倡精细不苟的审物精神与借物抒情的诗意表现。如郭若虚认为“画翎毛者,必须知识诸禽形体名件”;宋徽宗论月季四时朝暮皆不同,及“孔雀升高,必先举左”;董?认为“物各有神明,但患未知求于此身”;苏轼提出“成竹在胸”、“诗在口,竹在手”、“身与竹化”等说法。上述议论皆颇具卓见。时文人画渐兴,故申说文人画艺术主张的论述尤多。如邓椿创言“画者,文之极也”,认为“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画者寡矣。”苏轼提出“常理”之说,认为:“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又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沈括认为:“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黄庭坚认为:“凡书画当观韵,…此与文章同一关纽,但难得人人神会耳。”这些观点典型地体现了文人画家的审美情趣。在绘画作品的装潢、鉴赏、收藏等方面,宋人亦有颇多精要之论。宋代画论对古代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当时和后世均有颇大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