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代稻作技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代稻作技术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水稻种植较前代更为普遍。不仅南方地区广为植稻,官府还劝谕江北各地种植,故河北、河东、京西等路都逐步推广。淤田法推行后,北方稻田面积更为扩大。官府还在江南、两浙、淮南、等地推广占城稻,此稻成熟期短,遂为稻麦两作制与双季稻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时水田稻作技术已较完善,精耕细作程度较唐代提高。秋冬整治来岁秧田,再三深耕,使土壤在经受霜打雪冻后易于酥碎。为使土粒细小,再施以耖。开春后,复又耕耙。播种前,撒上石灰,以防除虫螟。种子经拣选后,浸泡于鳗鲡头骨汁中。下种后,注意秧田管理和施肥。移栽后,要三遍耘田,除尽杂草。春夏两季,常浇壅粪水。大暑时节靠田,逐段决塍放水,水干即耘,让日光暴晒苗根,使之坚固,以免倒伏。苗固还水,遇旱不枯。稻子长高,耙田数次,直到收获。在深耕、细耙、育秧、灌溉、施肥、中耕管理、换茬等方面,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由于稻作技术的发展,水稻亩产量有所提高,自四川至长江中下游,一般为二三石,高者达六七石;新的良种更多地培育出来,北宋有师婆粳、箭子稻、和尚稻,南宋良种更以十数;复种技术得以推广,南宋时,冬麦晚稻两熟制逐渐普及,闽广膏腴上田多种植双季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