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元时期的中原文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元时期的中原文学分类:【地域文化】 经过了唐代近200年的繁荣,中原文学进入宋元以后逐渐失去了昔日那种独领风骚的宏伟气象,在国内由一方文坛霸主退而居次要地位。这固然是由于中原久经战乱,人民饱经忧患,作家流离失所,无以安身立命,失去了生活与创作的根本。南宋以后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北迁,也使中原文学元气大伤。虽然如此,中原文学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中原作家仍以其孜孜不倦的创作显示着中原文学的实绩。宋元时期,中原作家依然蔚为可观,粗略计算一下,计有魏野、石曼卿、尹洙、贺铸、陈与义、朱敦儒、史达祖、岳珂、可应麟、姚燧、许有壬、?贤、郑廷玉、王恽、李好古、赵文殷、赵天锡、陆显之、姚守中、宫天挺、钟嗣成等20余位作家。他们虽都不及杜甫、韩愈的声名和影响,但也都是名噪一时的人物,其中魏野、贺铸、陈与义、朱敦儒、和郑廷玉、宫天挺、钟嗣成皆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赢得了时人和后世的重视。 魏野(960―1019),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北宋著名的隐士和诗人。性喜吟咏,不求闻达,于州东郊面山环水处植竹种树,凿土为穴,号“乐天洞”,洞前建有草堂,魏野常于此草堂中弹琴自娱。魏野不喜巾帻,闻有客来,不分贵贱,皆纱帽白衣出见。出行常骑一白驴。工于诗,史称其“为诗精苦,有唐人风格,多警策句。”(《宋史?隐逸传?魏野》)魏野平易近人,不少人情愿备酒肴从之游,啸咏终日。宋郑景望《蒙斋笔谈》载:“野和易通俗,人乐从之游。王魏公(旦)当国,尤爱之,亦数相闻。天禧末,魏公屡求退,不许。野寄以诗曰:‘人间宰相唯三载,君在中书十四年。西祀东封俱已了,好来平地做神仙’。魏公亟袖以闻,遂得谢。”(《古今说海?说略》庚集)魏野性爱山野,不喜仕宦,故其诗多超尘出世之语,有飘飘欲仙之意。如其《寻隐者不遇》中的那位隐者,人未谋面,而其仙风道骨已呼之欲出:“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魏野虽是一位隐士,但在当时诗名甚大,宋大中祥符初,契丹使者专程索求魏野的全部诗篇。朝廷知其名,遣人招之为官,魏野以“资性慵拙”婉辞。 出身贵族之家的贺铸是北宋著名的词人。贺铸(1052―1125),字方回,卫州(今河南汲县)人,宋太祖孝惠贺皇后之族孙。贺铸生性梗直近侠,喜论时事,言词犀利,很少掩饰,不论是贵族权要,只要有过分之事,他都“极口诋之无遗辞。”长于度曲填词,“掇拾人所弃遗,少加隐括,皆为新奇。尝言:‘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宋史?文苑传?贺铸》)贺铸的话虽然显得有点狂放,但却一语道出了其性格与创作特点。贺铸先在朝中为官,后转任地方官。但因生性梗直,疾恶如仇,贺铸在官场一直不得志。晚年隐居苏州,卒于常州。贺铸一生渴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但社会并没有给他提供这样的机会。他晚年退隐江湖,实非本愿,而是出于不得已。他的词富丽华艳,悲婉凄壮,婉约与豪放并存,同时期的词人张耒曾这样评说:“方回乐府妙绝一世,盛丽如游金、张之堂,妖冶如揽嫱、施之?,幽索如屈、宋,悲壮如苏、李”(《东山词序》)。其《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缠绵多情,哀婉凄凉;其著名的怀古之作《水调歌头?南国本潇洒》和《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吊古伤今,即事感怀,流露出肝胆侠气,表现出豪迈激情。艺术上,贺铸善于化用前人诗句,自为新奇,如《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中的“锦瑟华年谁与度”,用李商隐《无题》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句;其“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水调歌头?南国本潇洒》句,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商女篷窗罅,犹唱《后庭花》”句,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既增加了贺铸词的典丽华赡,也有助于词人言志述怀。 南渡以后,宋室偏安,每一个有爱国心和正义感的文臣武将都象岳飞那样,念念不忘的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光复与统一祖国。所以,整个南宋时期,表达爱国之情、抒发豪情壮志,一直是其文学的主流。这一时期,随着宋室南迁,中原文士大都到了江南。离开了养育他们的土地,来到了江南水乡,中原作家并没有停止创作,而仍然用他们手中的笔为光复和统一鼓与呼,抒写爱国之心,思乡之情。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中原作家是陈与义和朱敦儒。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北宋徽宗时曾官太学博士。及高宗南迁,陈与义避乱襄、汉,转湖、湘,过岭峤,辗转来到南宋都城临安,先为兵部员外郎,累迁参加政事。陈与义是两宋之际著名的诗人,其诗“体物寓兴,清邃纡余,高举横厉,上下陶、谢、韦、柳之间。”(《宋史?文苑传?陈与义传》)宋徽宗末年,陈与义受到谪贬,监陈留酒税,对农村生活有了深刻的体验,写了一些农村题材的诗篇,其中不乏佳作,如《襄邑道中》写其乘船行于惠济河的所见所感:“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飞花两岸照船红”,一句写尽春色春意;“不知云与我俱东,”更将诗人的惬意与忘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道中寒食》是诗人受谪时沉郁心情的写照,“斗粟淹吾驾,浮云笑此生。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心绪甚是阴沉,而“客里逢归雁,愁边有乱莺。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四句,借归雁、乱莺和飞舞的杨花,极写诗人的沉郁心情。《对酒》诗写“陈留春色,”字字句句多春意,笔底春色令人神往,“燕子初归风不定,桃花欲动雨频来”和“白竹扉前容醉舞,烟村渺渺欠高台,”写初春的桃花、新竹,融进了诗人的情感。在诗歌创作上,陈与义虽然走的是江西诗派的路子,但其诗绝无“掉书袋”之嫌。在江西诗派“点铁成金”、“脱胎换骨”诗风的影响下,陈与义诗能够做到明快流畅、清新俊丽,实属不易。 与陈与义约略同时的朱敦儒也是河南洛阳人。朱敦儒字希真,两宋之际著名的词人。他虽是布衣,但在两宋之际名声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屡次辞诏不仕。宋钦宗靖康中,尝受诏至京师,朝廷准备授以学官,朱敦儒固辞不受,还山隐居。靖康难起,朱敦儒经江西流落到岭南。高宗即位,欲图有为,诏举草泽才德之士。有人举荐朱敦儒,朱敦儒又借故推辞。著名抗金名将张浚请他出山参赞军机,亦不肯出山。绍兴二年(1132年),朝廷再次征召,朱敦儒在朋友的再三劝告下始出仕,先为秘书省正字,后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右谏议大夫汪勃劾其“专立异论,与李光交通,”因而免官。绍兴十九年(1149年)上疏请归,寓居嘉禾(今浙江嘉兴)。后以子故为秦桧所笼络,出任鸿胪少卿。其晚节因而为时议所指责。朱敦儒长期隐居不仕,故其词多写隐逸情趣。《朝中措》这样写道:“先生筇杖是生涯,担月更挑花。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飘然携去,旗亭问酒,萧寺寻茶。恰似黄鹂无定,不知飞向谁家。”可谓是风花雪月寻消遣,山间林下寄情怀。他的《好事近?渔父词》,写放情江湖的情趣和隐居生活,俨然如世外人语。南渡以后,朱敦儒还写了一些充满故国情思的爱国词,如《减字木兰花?听琵琶》、《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都寄托了国破家亡的哀思,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苍凉凄婉,表现出希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与当时北伐雪耻的呼声是一致的。 南宋时期,还应特别一提的是不以文名世的著名抗金将领岳飞。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与韩世忠俱为南宋初期抗金名将。后被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词今仅存三首,其中仅《满江红》一首,就足以奠定岳飞在南宋词坛上的地位。这首词气势磅礴,“壮怀激烈”,处处洋溢着爱国激情。读着那“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词句,有谁不为诗人那满腔的爱国激情所感动?有谁不为诗人写出这样的绝妙好词而拍案击节呢?所以清人陈廷焯称赞此词道:“何等气概! 何等志向! 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白雨斋词话》)。岳飞之孙岳珂(1183―1234)也是南宋颇有名气的诗人。岳珂字肃之,号亦斋,又号倦翁、东几,曾做过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制置使管官,著有《?史》、《愧郯录》等。岳珂的词颇有乃祖之风,其《祝英台近?北固亭》吊古感今,沉郁悲壮,表达了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可与辛弃疾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媲美。 元代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荣时期,出现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元曲四大家,出现了王实甫《西厢记》这样数百年来盛演不衰的名剧,出现了100多位有名氏可考的和许多佚名杂剧作家。元前期杂剧活动主要在大都(今北京)和北方,中原地区也出现了一些杂剧作家,比较著名的是郑廷玉、宫天挺和钟嗣成。郑廷玉,彰德(今河南安阳)人,生平不详。所作杂剧22种,今存《布袋和尚忍字记》、《楚昭王疏者下船》、《宋上皇御断金凤钗》、《包待制智勘后庭花》和《看钱奴买冤家债主》五种。在现存五种杂剧中,反映中原生活或以中原为背景的就占了三种。《布袋和尚忍字记》中的男主角刘均佐是开封人,而对其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刘均估则是洛阳人;《宋上皇御断金凤钗》和《包待制智勘后庭花》两剧敷演的公案故事,都是以宋京开封为依托。郑廷玉的杂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对视财如命、悭吝成性的守财奴多有指责,同时也较多地流露出宿命思想。宫天挺,字大用,大名开州(今河南濮阳)人,元杂剧后期作家。曾做过学官,钓台书院山长。后为权豪诬谗,不复见用。卒于常州。其“文章笔力人莫能敌。乐章歌曲,特余事耳。”(见《录鬼簿?宫天挺》)所作杂剧六种,今仅存《死生交范张鸡黍》一种。剧中的书生范式、孔嵩是山阳(今河南焦作东)人,张劭是汝阳(今属河南)人,王韬洛阳人,可谓是清一色的河南人。剧写文人间重信守义的友谊与交往,张扬了儒家的行为道德规范,鞭挞了投机取巧、弄奸使坏的小人。宫天挺所作杂剧今虽仅存一种,但因其是元杂剧中唯一的写布衣文士交往的剧目,所以很有影响。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对宫天挺杂剧有很高评价,称“其词锋颖犀利,神彩烨然。若健翮摩空,下视林薮,使狐兔缩颈于蓬棘之势。” 元代后期,中原作家最引人注意的是钟嗣成。钟嗣成,字继先,号丑斋,自称古汴(今河南开封)人。据李春祥先生考证,钟嗣成约生于公元1275年,卒于公元1345年或略后(《元杂剧论稿》)。钟嗣成长期生活于杭州,科场失意,“累试子有司,命不克遇。从吏,则有司不能辟,亦不屑就,” ① 于是“杜门养浩然之志,著《录鬼簿》。” ② 《录鬼簿》是我国第一部记载元代杂剧作家作品和相关史料的著作,为后人研究和认识元杂剧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全书记载金元曲家152人,其中散曲作家72人,有剧目的杂剧作家80人,杂剧名目近500种。所作杂剧计有《章台柳》、《钱神论》、《蟠桃会》、《郑庄公》、《斩陈馀》、《诈游云梦》和《冯 烧券》7种,皆已不存。今存唯小令51首,套数一套。时人对钟嗣成评价很高,朱士凯赞其“君之德业辉光,文行?润,后辈之士。奚能及焉!”(《录鬼簿后序》)钟嗣成杂剧虽皆不存,但仅一《录鬼簿》已足以使其成为“不死之鬼”,千古不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