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宋元明时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宋元明时期

分类:【中国民俗】

五代辽宋金时期,新疆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天山南北原城邦诸国、各游牧政权几经组合,于9世纪后期形成了高昌回鹘、喀喇汗朝和于阗国三大政权。各族居民在语言上开始突厥化,原先以佛教为主导的宗教信仰最后被伊斯兰教所取代。新疆居民的民俗也在变化。

回鹘人的一支于9世纪中叶从漠北迁徙到高昌地区,史称高昌回鹘。高昌回鹘王国境内的居民有汉人、古代塞人后裔、突厥人、吐蕃人等。其地域以高昌(吐鲁番高昌故城)为首府,东起哈密,西到阿克苏,北达伊犁河,南达焉耆,西北与喀喇汗朝接壤。高昌回鹘以农业经济为主,其民俗也由原先的草原游牧民族习俗变为定居农业民族习俗。在民居上,他们以土木结构的房屋代替了折搭容易的毡帐;服饰、发型上,已有汉化的趋势;饮食上,已由以面食为主、蔬菜和肉食为副代替了漠北食肉饮乳的主食结构;在宗教上,高昌回鹘逐渐以高昌地区传统的佛教取代了摩尼教的主导地位,但同时也存在摩尼教、景教、祆教、伊斯兰教及萨满教。从民俗上可以看出,高昌回鹘在社会经济转型后,其民俗文化亦随之转型,对于漠北传统的民俗文化又有相对保留。

喀喇汗朝的地域强盛时包括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南部,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七河地区,以及阿姆河中游以东的河中地区。其统治下的居民主要是操突厥语族语言的回鹘、葛逻禄、样磨、突骑施、乌古斯等,中亚河中地区是操伊朗语族的土著居民,以及少数吐蕃人和汉人。10世纪,这些居民的社会经济已由游牧转为定居农业;语言方面,基本上突厥化;宗教上,他们改信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喀喇汗朝境内各族居民习俗趋于规范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社会经济的转型和信仰伊斯兰教,使喀喇汗朝统治下的居民习俗逐步发生变化。土木结构的房屋成为他们的主要民居;服饰上,男子以波斯长袍为主,有些开始用白布缠头;饮食上,以原先当地农业区的面食为主,但受宗教影响,严禁食猪肉等。婚姻、丧葬、节日等方面,逐渐接受了伊斯兰教的规定。

于阗在唐朝时是安西四镇之一,8世纪末陷入吐蕃,9世纪中叶因吐蕃力衰而摆脱其统治,与高昌回鹘、喀喇汗朝并列为西域的三大地方政权。五代至宋,于阗的统治者仍是长期统治当地的尉迟家族,国内居民复杂,包括塞人后裔、吐蕃人、汉人以及古代当地居民的后裔等。于阗长期以来信仰佛教,且受汉文化影响至深,其民俗有独自的特点。封建领主经济和农奴制是于阗生产关系的主体形态,传统的农业生产占有重要地位,寺院经济所占比例较大。农作物有粟、小麦、稻、青稞、豆类等,经济作物有棉花、亚麻、各类果品。手工业方面,玉雕、纺织、制陶等在原有基础上有一定发展。由于长期信仰佛教,于阗国内居民的物质生活和民俗在一定程度上还保持着魏晋、隋唐时期的传统。民居依旧是传统的平顶屋,屋顶平齐,人可以往来其上,可晒粮果。有些地方民居多有地窖,供储存瓜果、蔬菜,或夏居避暑。饮食以粮米为主,辅以肉奶,面食有胡饼、油饼等,胡饼即今日之烤馕。居民不分贫富,均喜饮酒。据史料记载,寺院招募百姓挖水渠,每日都有“乡原沽酒,供百姓用”。于阗男子的发饰还保持唐人的髻发,女子头顶前方束髻,其余披之脑后。五代前后,于阗服饰深受汉族影响,男子多着宽袖长袍。因信佛教,于阗人大多火葬,到晚唐、五代,土葬亦开始在民间流行。从上可以看出,于阗居民在民俗上基本上保持了唐代风貌。11世纪初,于阗国被喀喇汗朝攻陷,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其民俗有了较大变化。

12世纪初,辽国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进西域,进而至中亚,征服高昌回鹘、喀喇汗朝及中亚诸民族,建立西辽。作为西辽统治者的契丹人,将他们在漠北时的习俗带到西域。西辽的契丹人保持着游牧和渔猎的生产方式,后期有部分转入农业定居生活。契丹人和西迁的汉人一起将汉地许多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带到西域,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建筑、手工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建筑装饰、雕塑、绘画等方面。西辽契丹人集中在中亚,而中亚地区的居民当时大多伊斯兰化。西辽契丹人在衣食住行方面极力保持原有的习俗,宗教上信仰佛教,但也不排除伊斯兰教、景教等。西辽契丹人的民俗对西域影响并不太大,因其统治者主要在中亚地区,对高昌回鹘只是派人监督而已。西辽末期,统治者征服南疆广大地区后,下令当地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当时南疆多数居民已由佛教改信伊斯兰教)改信佛教,引起人们的不满和反抗。在西域的西辽契丹人,在元时也逐渐改信伊斯兰教,融入到当地居民中。

13世纪初,强大的蒙古军队进军西域。先是高昌回鹘归顺,不久西辽被灭(这时喀喇汗朝已亡于西辽),约到1218年,天山南北广大地区已为蒙古人所有。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经过多次战争,西域又归元朝。元末到明,西域除哈密外,多数地区为察合台汗国的后裔所统治。

蒙古人进入新疆和中亚后,其经济、文化、民俗也在发生变化。今中亚的河中地区在蒙古人到来之前就已是定居农业区,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经过一个时期后,进入该地区的蒙古人也从游牧改为定居,并信奉了伊斯兰教。与此相反,在东部(即今新疆,当时称蒙兀儿斯坦)的蒙古人统治者,则坚持固守草原游牧生产方式,反对背弃传统的生活习俗。明初,出使西域的明朝官吏陈诚在《西域番国志》中,谈到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县一带)一带的蒙古人习俗时说:“不建城郭宫室,居无定向,惟顺天时,逐趁水草,牧牛马以度岁月,故所居随处设帐房,铺毡临,不避寒暑,坐卧于地。”

这两部分蒙古人分裂为东、西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大部分地区在今新疆。这时期,南疆广大地区的居民大多信仰了伊斯兰教。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多数进入南疆的蒙古人也改为定居农业生活,信奉了伊斯兰教,融入到维吾尔族中去了,其文化生活也入乡随俗。

元明时期,汉文史籍称分布在今吐鲁番、吉木萨尔一带的回鹘人为畏兀儿。实际上,也应包括今库车、喀什、和田、哈密一带的居民。到16世纪初,以上这些地区的大多数居民已信奉了伊斯兰教,有着共同的经济―――定居农业,有着共同的语言―――察合台语。这也标志着现代维吾尔族的形成。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3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