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宋夏文化交流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宋夏文化交流

分类:【传统文化】

1038年,西北地区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1227年为蒙古所灭,历时190年。先后与北宋、辽及南宋、金鼎立。西夏立国初期尚处于较落后的社会阶段,在与北宋的经济、文化交流中,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党项羌原以游牧、狩猎为主,自迁至今宁夏一带地区后,部分熟户与汉族杂居,开始接受农耕生活方式。后随着疆域的拓展,农业区也不断扩大,农耕在夏国的经济生活中,比重逐渐增大。夏国统治者在接受农耕文化的过程中,日益重视水利灌溉事业。对宋战争中凡俘虏汉人,其中胆怯无他技者往往迁至河外耕作,加上当地的汉民,汉人在西夏农业居民中占重要地位。同时,在汉地先进生产经验、技术的直接传授和影响下,西夏地区的农作物及各种农具,已大致与宋西北地区相同。夏国还长期使用宋朝颁发的农历,以确定农时。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包括从事畜牧业在内的党项羌民,也大多转向以农产品为主食。夏国的手工业,主要由国家官府控制工匠生产。夏曾多次派使臣向宋请要工匠,加上其他途径,其官营手工作坊中有许多宋朝汉族工匠。除原有的一些畜产皮毛加工业之外,夏国的各种手工业都不同程度的从宋先进手工技术中得益,如一些雕版印刷工人还不远万里赴江南学习刻书。某些手工技艺在发展中也达到较高超的水平而深得宋人的称许,如采用冷锻工艺制造的铠甲,坚滑晶莹,非一般弩箭所能射透。而其所铸造的剑,有“天下第一”的美誉。传统皮毛制品,如毡衣、毡毯、毛褐等,更是不断在商贸中输向宋地。

宋夏商业贸易有几种方式:先是双方边境设立的榷场,在官方管理下,进行大宗货物交易,“车辙马迹,辐凑交会,日有千数”。再是“和市”,即沿边的小规模交易市场,主要满足边民的日常生活需要。而民间私市,则日夕公行,不计其数。通过“贡”、“赐”形式进行的政府礼品交易也十分可观,夏使每贡方物,宋廷要回赐丝绢数万匹及其他物品,还听任其使者在京城自便就驿贸易。宋输入夏地的商品主要有粮食、丝织品、茶叶、香药、铁器、瓷器、漆器等。夏输入宋地有各种牲畜、皮毛制品及玉石、甘草、麝香、硇砂等矿产、药材。其中盐州(治今陕西定边)所产青白盐,品质纯净、价格低廉,宋解盐无法与之竞争,深受汉民欢迎,宋时有所禁,但民间私市不断。宋廷还大量收购战马。仁宗后期,京师年支银四万两、绢帛七万五千匹,购马八千匹以上。而宋给夏国的岁币是银七万二千两,绢帛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遇婚丧、生日诸事,另赐相当数量的银两、器币、绢帛、茶叶及粮食、布匹、酒类等。这一大笔物资,成为夏国经济不可或缺的补助。在某种程度上,夏国经济也依靠与宋地的贸易,近代宁夏地区出土的古铜钱,绝大部分是宋币,亦可见双方经济交流的密切和商贸活动的繁盛。

西夏创造的蕃书(西夏文字)乃模仿汉字笔画而成,并用它翻译了许多儒家经典。同时汉字仍然通用,其统治者一般都具有相当的汉文程度,公私文书也大多汉、夏文并列书写。谅祚、乾顺时期,逐步摒弃蕃礼而重兴汉学,来宋求请《九经》、《唐书》、《册府元龟》等要籍,并多次求市各种汉文书籍。先后建立“国学”、“州学”,宗族子弟都须入学,崇尚儒家,尊孔子为文宣帝,兴建孔庙。还大量印刷中原著述,宋朝一些著名文人的文学作品在夏国广为流传。随着汉文化影响日益深广,夏国涌现出一批对汉文化颇有造诣的学者文士,骨勒茂才的《番汉合时掌中珠》是一部优秀的夏汉字典,为两族人民增进了解,互相学习,作出贡献。

西夏建国后大力提倡和高度尊崇佛教,多次来宋求请《大藏经》,其僧人也时来宋巡访求法,并翻译了大量佛经。中原道教在西夏一些地区也有流行。建国后,大批汉族工匠北来与当地人民一起修建宫殿、寺庙及西夏王陵,这些建筑都遵从唐宋建筑格式而略显民族特色。贵族已由原火葬习俗开始改行土葬,仿汉制修建墓地。宋的绘画、音乐、戏曲诸艺术也传入夏国,如黑水城(今甘肃额济纳旗南)发现的风景画,风格与宋画相同,沈括有“万里羌人尽汉歌”之句。戏剧底本《刘知远诸宫调》亦辗转传入夏国,夏国使节来宋,还求索伶官,购买戏装、化妆品诸物。西夏统治者不但招徕中原人才,后又在本国仿宋采取科举取士,许多有才能的汉族士人成为夏国的辅弼大臣,而夏国的各主要制度无不留下宋代汉文化的印迹。宋人富弼指出,西夏是“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本属,行中国法令。”自然,西夏文化还受吐蕃、回鹘诸族影响,但汉文化的影响始终是主要而深刻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4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