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明理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明理学分类:【传统文化】 宋明时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佛、道理论思维成果而形成的儒家新学说。主要是在解析儒家经义名理的形式下,探讨理气关系和天道性命等问题。宋明理学萌芽于唐中叶以后的韩愈、李翱。北宋初,胡瑗、孙复、石介提倡道德性命之学。但理学实际创始人则为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至南宋的朱熹而集其大成。宋明理学内部包含有不同派别。各派别之间互存同异,既有相互鉴取吸纳的统一关系,又有相互贬抑、排斥的对立关系。北宋以周敦颐为代表的“濂学”,揉合佛、道二家思想,初步建立起一个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学说体系,后来被朱熹等推为理学开山。以邵雍为代表的“象数学”派,根据《周易》和道教思想,构造出一个自然、社会发展图式,并以之推测和说明自然与人事变化,在理学中产生一定影响。司马光也曾提出一套以“虚”和“诚”为中心范畴的哲学思想,构成了理学中的“朔学”派,但其影响较小。理学中最重要的派别是以北宋张载为代表的“关学”,以北宋二程为代表的“洛学”,以南宋朱熹为代表的“闽学”,以南宋陆九渊为代表的“江西之学”,以明代王守仁为代表的“阳明学”。二程和朱熹的学说一般又合称为“程朱理学”或“程朱学派”。二程首先把“理”作为最高哲学范畴,以形而上之“理”为世界本原,初步建立了以“理”为本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朱熹继承发展二程思想,在以理为本的基础上更系统地论述了理气关系,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学说一般又合称为“陆王心学”或’陆王学派”。陆九渊首先提出“心即理”的思想,认为“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把主观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初步建立了以“心”为本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王守仁则强调“意之所在便是物”,“万化根源总在心”,构造了一个彻底的以“心”为本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虽同属唯心主义阵营,但其内部也存在严重的对立和争论。张载的“关学”学派肯定物质性的气才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批判佛、道二家以“太虚”、“虚空”为无的错误,建立了以“气”为本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张载关学以“气”为本的唯物主义思想,遭到了程朱、陆王唯心主义的批评与反对,而为明代王廷相和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等人所继承发展,从而把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推进到更高阶段。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思想,其学说主张浸润于中国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近代乃至现代社会都有深远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