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版大藏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版大藏经分类:【传统文化】 简称《宋藏》。宋代雕版印刷的汉文大藏经,以汉文翻译及撰述的佛典总集。雕板印刷术发明之前,佛典流通主要以手抄本形式在各大寺院和佛教徒中流传。五代、宋初,雕版事业兴起,始有佛经木刻本。宋代实行保护佛教政策,太祖于开宝四年(971),敕遣宦官张从信到益州(今四川成都)雕刻大藏经;太宗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创设译经院,旋又附设印经院,合称传法院。上述措施促使佛教经典的流通传播。有宋一代,公私刊刻大藏经共有五种。 (一) 《开宝藏》 又称《开宝刊蜀本大藏经》、《敕版》、《蜀本藏》、《蜀版》,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官方公开印行的大藏经。北宋开宝四年太祖敕刻,至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完成,雕板13万块。以《开元释教录》入藏经目为依据,共收经1076部,5048卷,分作480帙,千字文编号自“天”至“英”。卷轴式,每版23行,每行14字或15字;版首刻经题、版数、帙号等;卷末有雕造年月干支题记。首刻全藏印本于四年后由日僧?然传入日本。北宋期间,还经过三次较重要的校勘修订并不断增入宋译新经和《贞元释教录》入藏的典籍,形成三个不同的版本:(1)咸平本,端拱二年(989)到咸平年间的修订本;(2)天禧本,天禧初年修订本,曾于乾兴元年(1022)传入契丹和高丽;(3)熙宁本,熙宁四年(1071)的修订本,于元丰六年(1083)传入高丽。以后续有新译本增入,到北宋末年所刻数量达到653帙,6620余卷。其印本成为以后中国一切官私刻藏及高丽、日本、契丹、西夏刻藏的共同标准和依据。《开宝藏》以书法端丽严谨,雕刻精良著称。现仅存数卷,为开宝年间雕造,并用宋代官用文书的黄麻纸精工印刷,是宋版精品之一。 (二) 《崇宁藏》 又称《福州东禅等觉院大藏经》、《东禅寺本》、《福州藏》、《闽本》、《越本》、《崇宁万寿大藏》,为中国第一部私刻大藏经。由福州东禅等觉禅院住持冲真发起劝募雕造。始刻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至崇宁二年(1103)完成479函,徽宗敕赐“福州东渐经藏崇宁万寿大藏”之称。后陆续增刻《开元释教录》以后入藏诸经,至南宋淳熙二年(1175),全藏总计1440部,6108卷,分作580函,千字文函号自“天”至“勿”。首次采用折帖本装帧,每面6行,每行17字,每版30行,每函附音释一帖。唯“更”字以下10函天台宗章疏为每行19字。在卷首之3行至4行,例刻藏经题记,其内容依年代而有所不同。此后各藏版式及编次多仿此。本藏今仅存零本。 (三) 《?卢藏》 又称《福州开元寺大藏经》、《开元寺本》,也称《福州藏》,属私版。值福州东禅寺等觉院完成雕刻《崇宁藏》并由此获准成为福州官寺之际,唐代即为福州州寺的开元寺僧人本明、本悟等发起劝募,得到当地名流蔡俊臣等人组成的“雕经都会”的赞助,共同雕造本版。始刻于北宋政和二年(1112),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完成;其后,在隆兴二年(1164)、淳熙三年曾两次续雕。全藏共计收经1451部,6132卷,分作595函,千字文函号自“天”至“颇”。折帖本装帧,版式及书体与东禅院版相同,唯版面较小,并缺字函音释。此藏国内已无全本。日本所藏,多是将东禅院、开元寺二本混合成为一藏。 (四) 《思溪藏》 又称《思溪本》、《思溪版》、《浙本》,属私版。本藏有前后二种版本:(1)《圆觉藏》,又称《湖州思溪圆觉禅院大藏经》、《湖州本》、《思溪圆觉藏》、《前思溪藏》。由湖州(今浙江吴兴)王永从全家出资,大慈院净梵和圆觉院怀琛等劝募,始刻于北宋末年,南宋绍兴二年基本完成。全藏共计1435部,5480卷,分作548函,千字文函号自“天”至“合”。折帖式装帧,其版式与福州《崇宁藏》相同,而体裁更为精美。经论各帖之末均有字音释注记;除一二处标出绍兴二年四月的刻藏题记附注外,所刻经论之首末均无题记与刊记。本藏为日本第一部大藏经《天海本》所本。(2)《资福藏》,又称《安吉州思溪法宝资福禅寺大藏经》、《思溪资福藏》、《后思溪藏》。开雕地点为安吉州(今浙江吴兴)思溪资福寺,开雕时间在《前思溪藏》之后,完成于南宋淳熙二年。全藏共收经1459部,5940卷,分作599函,千字文函号自“天”至“最”。版式与前思溪本同。历来认为《圆觉藏》与《资福藏》是两个不同的刻本,且资福寺藏刊刻源流不明。晚清学者王国维疑《资福藏》即就《圆觉藏》增补雕刻,未必别有一藏。据台湾释道安《中国大藏雕刻史话》,前后思溪藏应视为一藏。因南宋宝庆元年(1225),湖州改名安吉州,思溪圆觉禅院获赐匾额,升格为“法宝资福禅寺”,故思溪藏印经活动之所以有两种目录(《思溪圆觉禅院新雕大藏经律论等目录》2卷、《安吉州思溪法宝资福禅寺大藏经目录》2卷),仅表示时间先后及院、寺名称更改,并非有两种版本。其中“天”字至“合”字号548函,两藏完全相同,而自“济”字号以下,则为资福寺所追雕补刻的部分。本藏陆续传至日本,各寺所藏甚多。清末杨守敬出使日本时购回一部(原缺600多卷),现藏北京图书馆。 (五) 《碛砂藏》 又称《平江府碛砂延圣院大藏经》、《碛砂延圣院版》、《延圣寺版》,属私版。据经中题记考之,由平江府(今江苏吴县)碛砂延圣院住持法音和当地官员赵安国等创刻于南宋宝庆、绍定年间,端平元年(1234)编定刻出“天”字至“合”字548函的目录。刻至咸淳八年(1272)以后,因战火逼近而中止。入元后由松江府僧录管主八主持续刻,到至治二年(1322)峻工。全藏共收经1532部,6362卷,分作591函,千字文编号自“天”至“烦”。每版30行,折成5个半页,每半页6行,每行17字。折帖式装帧。宋刻部分系依《前思溪版》,元代追雕乃仿《普宁寺版》等版式。1931年在陕西西安卧龙寺、开元寺发现此藏经本,系明洪武二十三四年间(1390―1391)刷印,尚存十分之九。1935年,“上海影印碛砂版大藏经会”据《资福藏》、《普宁藏》等补缺失,影印500部。改为方册本,共60函,593册(其中目录2册)。 此外,据宋代杨亿所撰《武夷新集》卷六载,有太宗至道初年于婺州开元寺所印大藏经,此藏今不传,事实亦不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