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宋神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宋神宗

分类:【文化精萃】

北宋皇帝。名顼,赐名仲嫘。涿郡(今河北涿县)人。为英宗长子。嘉钓八年(1063),封光国公。治平元年(1064),封颍王,治平三年(1066)立为太子,次年英宗崩,神宗即位,元丰八年(1085)崩,年三十八,庙号神宗,在位十八年,年号二:熙宁、元丰。神宗当太子时,就很关心天下大事,并深受当时士大夫变法思潮的影响。即位后,熙宁二年(1069)即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变法侵犯了部分统治阶级的利益,所谓“废逐元老,国内骚动”。时断时续,难以维持。但在神宗的坚持下,变法的一些基本内容还是得以实行,初步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国力、军力均有所加强,在几次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元丰年间,又进行了官制改革,简化原来复杂的除授制度,史称元丰改制。又几次出兵进攻西夏,均未能取胜,从此对外采取守势。神宗奋然欲雪数世之耻,建非常之功。功虽未竟而其志可嘉,应属北宋皇帝中较有作为的一个。其传载《宋史》卷十四至卷十六。

即赵顼, 又名钟嫘。是英宗赵曙的长子,母为宣仁圣烈高皇后。据《宋史?神宗本纪》记载,赵顼幼时即好学请问,至日晏忘食。有励精图治之志。英宗时,赵顼任安州观察使,受封光国公。寻加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受封淮阳郡王。治平元年 (1064) 进封颍王,三年立为皇太子。次年正月英宗卒,赵顼继位。时年二十岁。即位后,丞欲摆脱北宋积贫积弱困境,曾言天下敝事至多,不可不革。乃小心谦抑,敬畏辅相,求直言,察民隐,振匮乏,不治宫室,不事游幸,励精图治。熙宁三年 (1069) 起用王安石为参加政事,创设制置三司条例为变法机关,支持王安石变法。熙宁、元丰间,先后推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新法。而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等元老旧臣,以 “祖宗之法不可变” 为据,坚决反对变法。神宗犹夷,数次罢王安石相位。熙宁五年、六年,用王韶为秦凤路沿边安抚使,打败吐蕃,取得熙 (今甘肃临洮)、洮 (今甘肃临潭) 等州,置熙河路,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四年(1081) 又兴兵伐夏,欲一举灭之,因指挥失当而败。次年筑永乐城,准备再次举兵,又被夏军攻陷。元丰八年神宗病死。在位十八年。

即赵顼。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1085年在位,年号为熙宁、元丰。英宗子。治平三年(1066),立为太子,四年继位。锐意进取,“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向富弼等元老重臣征询富国强兵之道,但富弼答以“愿二十年口不言兵”。失望之余,与立志改革的王安石相见恨晚,任为宰执,依为股肱。在王安石主持下,于熙宁二年(1069)起,实行变法,推行熙宁新政,志在富国强兵,整饬吏治。同时,反对派一再掀起反变法的轩然大波,神宗亦再三依违于改革和守旧两端之间;对王安石的信从日益减弱,王安石当面批评其“刚健不足”。由于市易法的推行,引起了保守派的猛烈攻讦,变法派内部也产生分裂,导致安石罢相。熙宁年间,急欲改变宋朝屈辱、穷困现状的神宗,赞赏王韶所上《平戎策》,任命王韶经画边事,发动断西夏右臂的河湟之役,收复熙、洮、泯等五州之地。八年,屈从辽的压力,重划河东地界,弃地数百里。

元丰年间,神宗亲自主持变法,但“元丰之政多异于熙宁”,变法的核心已转向强化禁榷即国家专卖制度,一味追求财政收入及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方面;又对职官制度进行大规模改革。实行教育和贡举制度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通过考核逐级提升,上舍优等者释褐注官,馀则俟殿试、省试。掀起北宋第二次办学高潮,在调整学校的同时向地方派出学官,选任州学教授,亦由朝廷官员推荐发展为元丰七年(1084)起执行的统一的中央、地方学校教官考选制度,终宋之世,沿用不废。神宗时,馆职既多,贴职也滥,由秘书省领图书、著作之事。熙宁年间,公卿侍从由馆阁出身者,不胜枚举,说明神宗恪守重儒礼士的赵宋家法。

元丰四年,宋神宗调集五路大军,大举伐夏,但由于师无统帅,互不协调,以大败告终。唯沈括、种谔负责的帼延等路夺得米脂等四个军寨。为扩大战果,神宗调发大量民?,在宋军掩护下,筑永乐城。西夏以倾国之师围城,断其水道,城破,数万军民全部死难。败报传来,神宗痛心疾首,彻夜绕床不眠,次日对辅臣痛哭失声,从此郁闷于心,绝不言兵。八年春,终于赍志以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