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宗教舞蹈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宗教舞蹈

分类:【地域文化】

粤东客家方言地区的佛教和道教,在进行宗教法事活动的时候,都穿插了一些歌舞。这些歌舞,有的是随教传入,有的则是从当地的民间歌舞中汲取而来,其中,不少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并大部分曾经被推陈出新,先后搬上文艺舞台,获得欢迎与好评。

1.佛教舞蹈

和尚、尼姑以及专为丧家做道场的“野和尚”(不出家,也不斋戒)在进行“香花佛事”活动中,有许多带舞蹈性表演项目,并都在音乐伴奏下进行。如:

铙钹花。表演者双手执铙钹(一种用熟铜制作、钹片很薄、声音沙?的专用中钹),配合身段、步法,表演“?谷喽鸡”、“黄龙缠身”等各种动作,并有高抛、承接、滚地、旋钹、顶钹等杂技性表演,有一定的舞蹈性和较高的技巧性。

打席狮。表演者一人将一张普通草席(线草)披在身上,盖过头部,将草席一端的两角收拢捏于右手,中间凹入,形成一对大眼晴,是为狮头,蒙在头上;左手伸在背后操纵“狮身”、“狮尾”,表演民间舞狮的一些动作,如洗身、搔痒、打盹、吃青、跑跳、翻滚等,颇为神似,别有情趣。

打莲池。表演者2―20余人不等,手执莲花仗、莲花杯等道具,边舞边唱,内容为“安池”、“告佛”、“双龙出洞”、“打四门”、“破池狱”等,动作有碗花、杯花、莲伏花等,有一定的舞蹈性。

鲫鱼穿花。和尚(尼姑)数人手执打击乐器在前,孝子手捧香炉(或灵牌)随后,边打边唱边舞,绕场表演,进退转身,穿来擦去,你追我闪,犹如鲫鱼抢春水,动作十分灵活,高潮迭起,队形变换无常,令人眼花缭乱。

2.道教舞蹈

道士在受人雇请安龙打醮、驱邪赶鬼、祈福求雨等而进行“做觋”时,由一人男扮女装,在一张草席上作法,从“迎神”、“上表”、“化表”、“梳妆”、“过五方”、“落马”、“召将”、“办军粮”到“差兵赏将”等一系列作法过程中,有许多舞蹈动作,如梳妆和刀铃舞,以及杯花、扇花、棍花、锣花、火碗花、洗马扛花等。其中,“杯花”是以“伯公杯”为道具,两手各执两个,表演时边舞边唱,并利用杯子为打击乐器,通过扣、摇等碰撞,发出大、小、快、慢、碎等响声,清脆悦耳。通过节奏与旋律为变化,能造出不同的情绪与气氛来。“铃刀”也耍得颇有舞蹈性。整个表演都局限在一张席子上,不越“雷池”半步。

上述民间舞蹈的文学和音乐两方面的内容,分别见第二节“客家民间文学”和第三节“客家民间音乐”。

粤东地区的民间舞蹈,除上述七个方面外,在丰顺凤坪还有畲族舞蹈,如驱邪出煞时的“召兵”仪式,与道教“做觋”有相类似之处,具有一些舞蹈因素。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