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宗祠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宗祠

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宗法社会合族共同祭祀祖先的场所。《红楼梦》一百零四回:“〔贾政〕至宗祠行礼,众子侄都随往。”宗祠一般规模较大,大宗祠是数县范围内同一远祖所传族人合建的,又称之为统宗祠、大宗祠。如江西新安皇呈徐氏统宗祠,下统三十八族,远族有距祠三百里者。又如广东嘉应,“俗重宗支,凡大小姓莫不有祠。……州城则有大宗祠,则并一州数县之族而合建者”(光绪《嘉应州志》)。宗祠为追远报本而建,在建筑规制上体现出礼尊而貌严。宗祠祭祖是最为重要的宗族活动。平时族人经过宗祠门,要下车下马,毕恭毕敬。详见“祠堂”。

尊祖是宗法制的首要原则。明代休宁人程一枝说:“人之生也,本之为祖,统之为宗,散之为族。祖世者,吾身之所自出,犹木之根也……有生之道,莫先于尊祖。”兴建祠堂正是为了尊祖,申述报本返始之心,尽子孙的孝道。宗祠,又称“家庙”,是宗族的圣殿,许多族内大事都要在此议决和执行。史载徽州建筑最早的祠堂,是唐末黟县洛阳大夫江覃的江氏家庙。明代中叶,庶民家庙潮兴,休宁吴田的吴义庄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倡设宗祠,置祠田,定宗法。到了清代,凡大族有宗祠,分房还有分祠。休宁茗州吴氏宗族有宗祠“葆和堂”,其五大支派均立有分祠,支派下各房又有祠。据胡星明《西递村祠堂寺庙庵书院一览》(手稿)记载,明清两代黟县西递明经胡氏宗族建造的祠堂有:本始堂、敬爱堂、常春堂、让仁堂、元璇堂、悖典堂、维新堂、崇礼堂、存仁堂、忄享化堂、种德堂、追慕堂、中和堂、绎恩堂、继述堂、凝秀堂、时化公祠、含元堂、贻翼堂、锄经堂、霭如公祠、鸿公祠、培芝轩、葆善堂、七哲祠、节孝祠,总计26座。其中宗祠一座―――本始堂,总支祠两座―――敬爱堂和常春堂,其余是分支祠和家祠。西递祠堂林立,是一个祠堂世界。安徽各地都建立许多宗祠,徽州由于受商贾的大力支持更加普及,正如民国《歙县志?风俗》所说:“邑俗旧重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别,复为支祠。”

祠堂正厅设有供奉祖宗神主的神龛,神主次序是始祖居中,其他依昭穆左右排列,立礻兆庙之制。所谓昭穆,即始祖之后的第一代为昭,第二代为穆,以后为第三、五、七依次下推于任何奇数代都为昭,排列于始祖神主之左;第四、六、八依次推下任何偶数代都为穆,排列于始祖神主之右。奉主入祠有严格的规定。休宁查氏宗祠“肇?堂”规定,入祠者必须是生前享有功名,或教化有功,或躬身蹙行封建伦理道德有突出表现者方可。除了规定可入祠的外,“行能未著,不挂机弹”者要想入祠受祭,其子孙需要交钱。

进行祭祀仪式,族长既要作为一个世俗的宗族领导者率领族众行礼,又可作为列祖列宗的代言者宣读祖训宗规,申饬族众。对越轨者的惩戒也要在祠堂进行,以示是祖先的旨意。祠祭为宗族的大事。明代至清代中叶,安徽民间祠祭频繁,有春祭、中元祭、秋祭、冬祭、烧年等等。洪杨事变后,祠祭减为春秋二祭。祠祭遵朱子家礼,如徽州歙县鲍氏宗祠祠祭,有主祭一人,礼生十人。礼生中有通赞一人、引礼二人、毛血一人、帛一人、爵二人、祝一人、饮福一人、尊一人。未冠八岁以上,即命与祭,俾自幼习知礼节。年70老人不能行礼者,准祭后补拜。祠祭之日,定以辰刻,于大门外掌号三次,族众齐集大厅。祭行三献礼―――初献、亚献、终献。祭毕,族众圆揖之后,即在祠之卑门,静领胙筹。对违反祖训宗规的人给予“革胙”或“停胙”的处罚。祭祀活动结束时,要将祖宗享用过的祭品分与族众,叫做分胙。一个人被剥夺了得到这些祭品的权利,尽管从经济上并无多大损失,却无异于割断了与祖先精神联系的一条途径,被视为不孝子孙以致遭受歧视。

祠堂是祭祖的场所,也是族人团拜的地方。元旦拜祭和四时祭都是在祠堂举行的。在祖先灵前举行合族宴饮,是为了表达和祖先在精神上相往来。祖先用过的祭品,意味着附有祖先的余泽,吃了会得到祖先的保佑,增强自己的能力。团拜同祭祠一样都可以明人伦,叙昭穆,辨尊卑,让族人皆知其本源,加强彼此间的关切。因此,祠堂也就成为维系家族团聚的纽带。

祠堂也是正俗教化、宣扬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地方。这些都是结合祭祀、族会、团拜、读谱、读乡约进行的。祠堂还是执行家法家规、惩治族众和仆人奴婢做坏事的场所,起到法庭的作用。

对祠堂的管理,一般都有一套机构。有的祠堂管理机构置于族长的管辖之下。例如,乾隆《新安程氏祠规》记载:“管祠事六人,胜公下四人,佛公下二人,以三人正管,三人副管。照分递年挨换。”这里的管理宗祠的正副祠事都从属于族长领导之下。有的正副祠事与正副族长合为一体。例如,歙县溪南江氏宗祠的正副祠事即为一族之长。祠堂往往设有守祠的佃仆,负责守护、日常洒扫和供奉香火。据《谭渡孝里黄氏族谱》记载:“守祠人(即守祠的佃仆)承值春秋二祭,帮助收租,有事邀请文会门长,并打扫看守祠宇。每岁酌给工食银二两,每年给笤帚四把。于朔望、全节、诞辰、忌辰前一日洒扫祠宇,务全洁净。至于大寒后择日扫尘,另给扫尘工食银四分。每逢大雨必请司年取钥匙开祠入内相视,如有漏处当即记明,以便修葺。”这里给守祠佃仆规定的任务及待遇,同1949年前祁门查湾报本祠、崇本祠的守祠佃仆相比较,基本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查湾汪氏宗祠给守祠的佃仆贴的是谷,而不是银。负责传呼的劳役也更广泛,而且还兼服守夜、丧祭等劳役。

在徽州,族祠的建造与仕宦和富商出资支持关系很大。例如,歙县城东门许氏宗族重建宗祠,大官僚许登瀛一人即“捐资八千金”。这座祠堂,鸠工聚村,花了数年时间才落成。棠樾鲍氏宗族大盐商鲍志道一人独资兴建“世孝祠”,其子鲍漱芳一人独资兴建“敦本堂”,其弟鲍启运一人独资兴建“清懿堂”。从这三座祠堂规模之大、营造之精、装饰之美来看,每座耗银都以万两计。休宁竹林江氏宗族所建宗祠,共耗银38230.54两,大商人汪丕捐银23000两,汪缨捐银10920.54两。明嘉靖年间,徽商金德清往东粤及京师各省经商,十年间遂积万金。一回家,便捐金600两建宗祠,捐300两请无际大师作会斋僧。侨居杭州的歙县新馆鲍概等八名商人,慨捐己赀,共成巨万,建立宗祠,并输祭乡。同族鲍鸣岐则捐赠祭田85亩,捐义冢地9亩多,与宗亲合捐上祀户田17亩有奇,清节户田20亩,还在新馆自置住居一所,为他日守墓计。仕宦和富商出资兴建祠堂的事例和资料俯拾即是,举不胜举,数字大都以千、万两计。

旌德县江村的江氏宗祠(欧阳发摄)

远古村落中,未发现有宗祠的文献记载,只有祖宗祖先崇拜仪礼(包括丧日祭拜和清明、冬月祭扫纪念),朝廷颁定只有皇帝的主脉和支脉设立宗庙、宗祠,庶民百姓不许开设,以免扰乱贵族所修的王族谱系。魏晋时国家设谱局,管理士族家谱。宋代以后,私修家谱成风,家户设宗族祠堂遍及各个村落。村落的十字要道或村口显赫之地,有全族募捐修起的宗祠堂 (也称宗庙),每逢年节吉庆,全族人烧香贡拜。遇婚,先一日烧香禀告家祖灵牌,然后到宗祠烧香,默告 “家中添新人” 或 “拜辞祖宗将离家母随嫁”; 遇丧要添新坟,要后辈子孙同往列祖列宗坟茔一一烧化纸钱。借以禀告 “要安葬亡亲”,以求“安魂灵,祭告先灵”。这种民俗,即使今日,陕西各地仍有流传。祠堂大小、内部摆设、宗谱、族谱随各村习俗习惯而异,一般宗祠皆陈设共同祖先的世系图表; 至于分支祖宗,特别是五代以内的宗谱,则在各户家中小祠堂供奉,俗称“出五服”。家祠堂一般建在住宅之东。

祠 庙 (雨 辰 摄)

宗祠也称家祠,是一族人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一般是一个宗族只有一处家祠,支族没有家祠。苏州的潘姓有两家,一为本地的潘姓,一为徽州的潘姓,当然有各自的宗祠。祠堂建筑结构通常为四方三合院,大门讲究的有宫殿式门厅(江南则以砖刻的门楼为特色)。以石狮或石鼓作门阙,石鼓上有浮雕松鹤、祥云等,但绝不能用龙凤纹样。主门要向阳,但不能正子午或正卯面,要稍偏东南或西南,否则犯忌于王朝。祠堂门楣有祠标,厅额标明“某氏宗祠”,主屋门楣则标明宗族支系的堂号。苏州为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市文管会调查发现值得保护的祠堂建筑还有29处。除宗祠外,还有官祠,奉祀历代乡贤名宦,如“况钟祠”、“范成大祠”,已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宗祠如“邓氏宗祠”,在大柳枝巷,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两路,正路三进,依次为头门、享堂和后堂;东路有三开间花篮楼厅,雕刻精致,祠堂内设木榜与木主,木榜是祠堂内放置历代祖宗亡人名单的木板。宗祠主屋为祖先堂,木榜悬于当门的后墙壁上,按辈次开列从始迁祖(或始祖)到今历代祖宗亡人名单,不写姓只写名,尊称“某某公”,称之为“木榜”。木榜下设若干层神主台,按辈分及排行次序供历代祖宗亡人木制灵位,俗谓“木主”、“神主”,即亡人牌位。祠堂供奉五代以上木主。各家有“家堂”,设五代以内木主。神主台前设供桌,上摆香炉烛台,举行祭祀活动时摆供品。供桌前地上有磕头用的蒲团。祖先堂有隔壁套间,专供陈放本族老人的寿器、喜材。

徐州宗祠事务的管理由全族人共同挑选三至五名德高望重、办事公道者组成“庙会”负责人,一人担任会头,其他人分管账务、财务、事务,任期一年,可以连选连任。庙会全面负责祠舍维修、祠内用具添置、祭祀活动、祠规实施等工作,每年要向全族人公布一次财物收支管理情况,若有中饱私囊的按家法处理。庙产收入主要用于祭祀开支和平时的香火钱以及修葺祠堂和家具添置、接济本族困难户特别是鳏寡孤独、孩子读书、并付看祠人的工资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