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官阶与服饰字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官阶与服饰字词分类:【风俗文化】 参领: 清代武官名。《清文献通考》卷八六:“参领五人,掌颁都统副都统之政令以达于佐领。”老舍《正红旗下》三:“我的大舅是三品亮蓝顶子的参领。” 大锦衣: 明代对锦衣卫各司长官的别称。因这些官员身穿织锦做的官服。清孔尚任《桃花扇?归山》: “大锦衣,权自操; 黑狱中,白日照。莫教名士清流贾褐含冤也。” 大帽子: 清代高官戴的帽子都是高大的帽子,于是人们就用“大帽子”指称贵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六回: “做藩台的也可以把他捺住,那捺住之故,不是因为这个人才具不对,品行不好,便是调剂私人,应酬大帽子了。”《孽海花》第八回:“也是雯青时来运来,又有潘八瀛、龚和甫这班大帽子,替他揄扬帮衬,声誉日高一日。” 大头巾: 自五代以来,文官戴展脚幞(fú)头,即古代一种头巾,双脚左右伸展,因此称文职官员为大头巾。《水浒传》第三二回: “[王英道]况兼如今世上,都是那大头巾弄得歹了,哥哥管他则甚? ” 玳簪(dài zān): 古代官员冠帽上佩带的一种用玳瑁制作的发簪,于是以玳簪代指朝臣。唐李峤《刘侍读见和山邸十篇重申此赠》: “顾己惭铅锷,叨名齿玳簪。” 貂蝉: 古代王公显贵们用貂尾蝉羽做冠帽上的装饰物,始于汉代武官。据《后汉书?舆服志?下》介绍,侍中、中常侍加黄金?,文官加蝉羽,然后文武官员再用貂尾装饰。晋崔豹《古今注?上?舆服》篇中说,这种服饰出自胡服。《汉书?三六?楚元王传》附刘向上封事: “今王氏一姓,乘朱轮华毂者二十三人,青紫貂蝉充盈幄内,鱼鳞左右。” 后来人们就用“貂蝉”比喻高官显宦。宋陆游《草堂拜少陵遗像》诗:“至今壁间像,朱绶意萧散。长安貂蝉多,死去谁复算。” 貂珥: 汉代侍中、常侍之冠插貂尾悬珥?为饰,因以“貂珥”借称皇帝的近臣显宦。南朝陈徐陵《劝晋元帝表》: “圭璋特达,通聘河阳,貂珥雍容,寻盟旱水。”《文苑英华?贤良方正策问》:“七叶貂珥,表金室之荣; 十纪羽仪,峻班门之躅。” 貂缨: 古代显贵者冠帽上所饰的貂尾和帽带,因借称贵臣显宦。南朝梁简文帝《马宝颂》:“羽林中权,分阶列校; 簪笏成行,貂缨在席。” 珥貂: 古代官员在帽子上插貂尾。汉代侍中、中常侍之冠插貂尾,加金?,附蝉为装饰。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戴蝉珥貂,珠衣皓带。”后泛指贵近之臣。唐韩愈《陪杜侍御游湖西两寺独宿有题一首因献杨常侍》 诗: “珥貂藩维重,政化类分陕。” 冠弁(biàn): 本为礼帽的总称,后来借指官员。宋梅尧臣《丞相》诗之一:“丞相之拜,冠弁族至。” 冠裳: 本指全套的官服,因借称有官职的士绅。唐高彦休《唐阙史?虎食伊?》:“冠裳皮贾,挈妻孥潜迹而出者,不可胜记。”清孔尚任《桃花扇》: “今日冠裳雅会,就要演这本传奇。” 冠带: 古代官员戴的帽子和腰间系的带子,因借称官员和士大夫。汉张衡《西京赋》: “冠带交错,方辕接轸。”薛综注:“冠带,犹缙绅,谓吏人也。” 《汉书?司马相如传下》: “今封疆之内,冠带之伦,咸获嘉祉,靡有阙遗矣。”《后汉书?七九上?儒林传》序:“冠带缙绅之人,圆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冠服: 本指古代官员的礼帽与服饰,因借称官吏。宋郭缘《睽车志》卷一:“戍将梦被追至一所,有冠服坐殿上,呼戍将至庭下。” 冠盖: 冠,礼帽; 盖,车盖。二者分别是古代官吏的服饰和车乘,因此人们用“冠盖”借称仕宦贵官。也特指使臣或使节。汉班固《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唐杜甫《梦李白》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陈毅《感事》诗: “国庆十五周,万国冠盖来。” 冠冕: ①冠、冕都是戴在头上的饰物,比喻受人拥戴或出人头地。《左传?昭九年》: “我在伯公,犹衣服之有冠冕。”《三国志?蜀?庞统传》:“[司马]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②借指官位。《三国志?魏书?王昶传》:“今汝先人,世有冠冕。” 冠佩: 本指古代官员的礼帽和佩饰,后借称贵官。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魏文帝游宴》: “月出照园中,冠佩相追随。”清顾炎武《十庙》诗: “复见十庙中,冠佩齐趋跄。” 冠缨: 本指官帽和系官帽的丝带,因借称仕宦之人。唐李白《古风》之十九:“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陈炜谟《狼筅将军》:“他是世代冠缨,满室钩牒,金鸡寺的荷花有多少朵,他家就有多少官。” 冠豸 (zhì): 豸冠,即獬(xiè)豸冠,是古代御史所戴的一种帽子,因此用“冠豸”借指担任御史一类职务的官吏。唐孟郊《寄院中诸公》诗:“冠豸犹屈蠖, 匣龙期 犀。” 圭裳: 圭为古玉器名,是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所用的礼器; 裳,裙装。圭裳连用借称高官。明张时彻《诚意伯刘公神道碑铭》: “百尔圭裳,胥庆厥逢。” 龟虎: 龟印、虎符。借指刺史。唐柳宗元《唐故邑管招讨副使……邓君墓志铭序》: “参帷幕之任,董龟虎之威。” 衮(gǔn): 衮,古代帝王或公侯所穿的绣着龙的礼服。古代上公服衮,后世因称三公为衮。汉张衡《思玄赋》: “董弱冠而司衮兮,设王隧而弗处。”注:“汉书曰董贤年二十二为三公。” 黑绶: 汉代低级官吏佩带黑色印绶,后借指小官吏。南朝梁王僧孺《与何炯书》:“久为尺板斗食之吏,以从皂衣黑绶之后。”唐王贞白 《送马明府归山》:“免遭黑绶束,不与白云疏。” 黄绶: 黄色印绶。《汉书?百官公卿表》:“凡吏秩……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因指佐贰之官。唐高适《同颜少府旅官秋中》诗:“迹留黄绶人多欢,心在青云世莫知。” 锦衣: 明代禁卫军的名称,也叫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是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置的,专门掌管皇帝出入仪仗、皇宫安全等事宜的亲军。明太祖为了加强专制统治,特命令其兼管刑狱,并赋予其巡察缉捕等大权。因为禁卫军官署的官吏们都是身穿锦衣――一种用织有各种图案花纹的彩色丝织品做成的华贵官服,于是人们就用“锦衣卫”代称“亲军都指挥使司”,也简称“锦衣”。清孔尚任《桃花扇?题画》:“锦衣张瑶星先生,新修起松风阁,要裱做照屏的。” 龙节: 古用于泽国之龙形符节。后泛指地方长官的使节。唐元稹《授刘总守司徒兼侍中天平军节度使制》: “握龙节以率下,露蝉冕以行春。” 绿衣郎: ①古代低级官员的官服为绿色。后泛指地位卑微的官员。《三国志平话》卷上: “先主曰: ‘他为长沙太守,我是绿衣郎,岂能为他争气?’” ②唐代新进士例赐绿袍,因此称新科进士为绿衣郎。清李渔《风筝误?艰配》: “为甚的绿衣郎不许红裙见,紫金鞍骑到谁家院? ” 青袍: 青黑色的长袍。唐代规定八品九品的官员穿青黑色的袍子。于是青袍代指官职卑微。唐杜甫《独步归行》诗:“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 青衫: 唐代官分九品,八品九品都是官位很低的官职,八品九品的文官穿深青色的衣衫。因此人们用“青衫”代指小官吏,同时还隐含不得志之意。唐白居易《琵琶行》: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青绶: 青色印带。指佩带青绶的高官。汉代相国、丞相、太尉佩带金印紫绶; 御史大夫位上卿,佩带银印青绶。唐刘禹锡 《南海马大夫远示……见于篇末》诗:“身在绛纱传六艺,腰系青绶亚三台。”《三国志?吴?孙坚传》:“(董)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注引 《英雄记》: “(胡)轸字文才,性急,预宣言曰: ‘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诸将闻而恶之。” 青紫: 汉代的礼制规定,丞相、太尉一律使用金印和紫色的绶带,御史大夫一律使用银印和青黑色的绶带。因此用“青紫”这两种丝质绶带的颜色来借指高官显爵。《汉书?刘向传》:“今王氏一姓,乘朱轮华毂者二十三人,青紫貂蝉充盈幄内,鱼鳞左右。”南朝梁王僧孺《从子永令谦诔》: “容与学丘,徘徊词府,青紫已拾,大夫斯取。” 尚服: 隋唐宫内女官名,掌管服章宝藏。 尚衣: 古代官名,该官职专门掌管帝王的衣服。周官有斯服。战国有尚衣、尚冠之职。秦置六尚,汉置五尚,都有尚衣。北齐设主衣局,属门下省; 隋改尚衣局,属殿内省。唐宋沿置。元尚衣属侍正府。明设尚衣监,由宦官担任。清不设,惟苏州、杭州、江宁三织造,因掌管督造皇帝衣服,俗也通称尚衣。唐王维《和贾舍人早朝》诗:“绛帻鸡人报晓等,尚衣方进翠云裘。” 上衮: 衮,古代帝王或公侯所穿的绣着龙的礼服。因此上衮指宰相。《后汉书?牟融传赞》: “牟公简帝,身终上衮。”《周书?赵贵侯莫等传论》: “绩著元勋,位居上衮,而识惭明?,咸以凶终,惜哉! ” 台衮: 台,星名,即三台,借指三公、宰辅之臣; 衮,古代帝王或公侯所穿的绣着龙的礼服。用三公、宰辅之臣的礼服“台衮”代称三公和宰相等高官。唐杜甫《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 “云霄今已逼,台衮更谁亲。” 提领: 元代一些官署长官的通称。《元史?百官志五》: “保定等路打捕提领所,秩从七品。提领四员典史一员。”又《百官志六》:“银局,提领一员。”“车局,提领二员。” 绣服: 犹绣衣。因称侍御史。唐钱起《送裴迪侍御史使蜀》诗: “朝天绣服乘恩贵,出使星轺满路光。” 绣斧: 汉武帝曾派直指使者暴胜之等穿绣衣,执斧到各地巡捕群盗。后以“绣斧”指皇帝特派的巡察官员。明章懋《与邓侍御书》: “迩闻绣斧南巡,而宿蠹潜奸,一时洗尽,白叟黄童,欢声载路。”张雨《书卢疏斋宣城集后》诗: “人物西清第一流,曾看绣斧下瀛州。” 绣裳:犹绣衣。因借称侍御史。唐颜真卿《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 “登闻黼?,骤列绣裳,候迹天宫,如圭如璋。” 绣衣: 绣衣直指的省称。宋陆游 《谢监司启》: “绣衣持斧,姑小试于使轺: 豹尾属车,即超登于禁路。” 绣衣吏: 绣衣直指的省称。唐杜牧《许七侍御弃官东归题诗寄赠十韵》: “天子绣衣吏,东吴美退居,有园同庾信,避事学相如。” 绣衣使者: 即绣衣直指。宋张孝祥《念奴娇?再和朱漕元顺》词: “绣衣使者,度郢中绝唱,《阳春白雪》。人物应须天上去,一日君恩三接。” 绣衣御史: 即绣衣直指,因该职是由侍御史充任,故别称“绣衣御史”。《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元朝沔州原上里有个大家子,姓铁名槠,先祖为绣衣御史。娶妻狄氏,姿容美艳,名冠一城。” 绣衣直指: 汉武帝天汉年间,民间作乱者四起,地方官员捕治不力,汉武帝就派侍御史为直指使者,身穿绣衣、持斧仗节,兴兵镇讨,有权直接诛罚督辅不力的郡守等地方官员,天子钦派的这些身穿绣衣的巡察执法大吏就被称为绣衣直指。后来也指称巡察御史、巡漕御史等官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猾,治大狱,武帝所制,不常置。”唐刘知己《史通?辨识》: “[修史者]虽地处禁中,而人同方外,可以养拙,可以藏愚,绣衣直指所不能绳,强项申威所不能及。” 绣衣执法: 即绣衣直指。王莽执政时改称“绣衣执法”。《汉书?王莽传中》:“莽令七公六卿号皆称将军,遣著武将军逯并等填名都,中郎将、绣衣执法各五十五人,分填缘边大郡,督大奸猾擅弄兵者。”《后汉书?伏湛传》: “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 续貂: 晋代赵王司马伦把持朝政,到处封官晋爵,以至当朝官员用来装饰冠帽的貂尾供不应求,只好用狗尾代充,于是时人便讽刺说:“貂不足,狗尾续。”后就用“续貂”喻指滥竽充数的官员。明刘基《夜坐有怀呈石未公》诗:“雄豪窃据皆屠狗,功业舆台总续貂。”清侯方域《豫省试策三》: “以古之吏视今之吏,则今冗矣; 以古之法规视今之法,则今幸矣……续貂之属太广,而锄莠之律或偷也。” 右貂: 本为古代官员的一种冠饰,即在冠的右方加饰貂尾。因唐代右散骑常侍戴此冠,后称右散骑常侍为右貂。唐孙?《北里志?郑举举》: “今左谏王致君调,右貂郑礼臣彀,夕拜孙文府储……皆在任。” 簪笏: 冠簪和手板,二者都是古代士大夫和宦官使用的。古时官吏上朝奏事时,将笔插在帽子上,以备记事; 同时手中拿着一个狭长的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的板子,用以比划或在上面记事,以备遗忘。因此人们就用簪笏代指做官或官吏。唐杜甫《将晓》诗:“归朝日簪笏,筋力定如何? ”梁简文帝《马宝颂序》:“簪笏成行,貂缨在席。” 簪裳: 古代官员头戴冠簪,身穿标有官阶品级图案的礼服。故以“簪裳”代称官员。《宋史?乐志十三》: “天仗回?阙,皇舆入应门。簪裳如雾集,车骑若云屯。” 朱衣:①大红色的官服。借指穿朱衣的官员。《后汉书?蔡邕传》:“臣自在宰府,及备朱衣,迎气五郊,而车驾稀出。四时至敬,屡委有司。”李贤注:“朱衣,谓祭官也。”唐杜牧《新传南曹书此篇以自见志》诗:“喜抛新锦帐,荣借旧朱衣。”②即“朱衣吏”。 朱衣吏: 唐宋规定,两省高官出行时,要有前导在前面引路和传告的小官吏服务前后,这些前导和传告的小官吏身穿红色衣服,于是“朱衣吏”代称这些前导和侍从。唐郑谷《献制诰杨舍人》诗: “随行已有朱衣吏,伴直多招紫阁僧。”唐曹松《及第敕下宴中献座主杜侍郎》诗:“门前送敕朱衣吏,席上衔杯碧落人。”宋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二》: “宰相告于中书,翰林告于本院,御史告于朝堂,皆用朱衣吏。” 朱衣使者: 道家认为天上有文昌帝君掌管人间的文运之事,他的座下有一位穿着大红衣服的使者专门负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名单。每逢科考,文昌帝君就率领使者诸神下凡暗中监察。传说宋代欧阳修主持贡院科举考试时,每次考完试阅卷时,就觉得座后面有一位朱衣人,朱衣人点头的,都是合格的文章,回头看,却又不见其人。这位在欧阳修身后时不时点头的隐身朱衣人就是朱衣使者。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把科举考试的考官称做“朱衣使者”。清梁章钜《称谓录?主考》: “朱衣使者,宋人诗中屡见,亦言试官也。” 朱紫: 唐代官分九品,三品及三品以上的官员穿紫色的朝服,五品及五品以上的官员穿大红色的朝服,六品及六品以下的官员穿绿色的朝服。于是人们用朱紫这两种朝服的颜色指称品位高的官职或高官。唐高适《宋中送族侄式颜》诗:“部曲尽公俟,舆台亦朱紫。” 柱后: 汉代执法官、御史所戴的法冠。又称慧文冠、獬豸冠。借称御史等执法官。晋左思《魏都赋》: “亚以柱后,执法内侍。”李周翰注: “柱后,御史官。” 柱后慧文: 本为御史、执法官所戴的帽子,因此作为执法官和御史的代称。《汉书?张敞传》:“梁国大君,吏民凋敝,且当以柱后慧文弹治之耳。”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柱后,以铁为柱,今法冠是也,一名慧文冠。”又引晋灼曰:“今御史服之。” 总领: ①汉武帝《柏梁诗》中称光禄勋“总领从官柏梁台”,后世遂以“总领”为光禄卿的别称。唐苏锲《授房光义光禄卿制》: “柏梁赋诗,俾闻于总领。”②南宋主管军队钱粮的官员,以朝官充任,后亦参与军政,用以削弱拥兵诸将之权。③旧称官宦人家的堂吏或有职掌的仆役。元高明 《琵琶记?张大公扫墓遇使》: “总领哥,老汉不是别人,张大公的便是。”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