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宝顶山摩崖造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宝顶山摩崖造像

分类:【文化精萃】

位于四川省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的宝顶山。石刻创始人为宋蜀中名僧赵智凤。始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完成于淳钓九年(1249年),历七十余年。石刻共13处,造像以万计。大佛湾、小佛湾两处规模最大。佛徒朝山进香,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说。造像内容丰富,尤以宋代雕刻富有故事性、趣味性最有特色。在艺术及艺术史的研究上均有主要价值。

大足石窟艺术重要组成部分。南宋雕刻。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今重庆大足城东北35里处宝顶山上。由蜀中名僧赵智凤开创,自淳熙至淳钓年间,历70余年而成。现存石刻造像1万多躯,分布在18处崖壁上,基本上都是宋代作品。其中大佛湾、小佛湾规模最大,保存亦最完好。大佛湾是一道幽深的马蹄形山湾,长约500米,崖面高约15至30米,造像均刻在东、南、北三面崖壁上或石窟内,系先开凿小佛湾为蓝图,然后在北扩大雕造,共有30余组巨型石雕群像及一些碑刻、题记等。最著名者有:“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三仙人图”、“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释迦牟尼涅?图”、“九龙浴太子图”、“孔雀明王经变像”、“毗卢道场”、“父母恩重经变像”、“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像”、“观无量寿佛经变像”、“六耗图”、“地狱变像”、“柳本尊行化道场”、“十大明王像”、“圆觉洞”、“牧牛图”等。诸造像经过统一设计,内容前后连接,布局井井有条,形象无一重复。在一组之中往往又分刻成几群或几十群雕像,连续表达一个或几个不同内容的佛经故事,并配刻经文、颂词等文字说明,场面宏伟,宛如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大型连环画,此种表现形式为我国古代石窟中所仅见。作为重要的密宗道场,宝顶山尤多密宗造像。然其题材十分广泛,故在很多方面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刻划了许多充满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尤其是许多质朴可爱的劳动人民形象,如牧牛的村童,哺育婴儿的母亲,醉态可掬的酗酒者,在地狱受折磨的魂魄,为鸡群掀开樊笼的农村妇女等,都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而各具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雕像虽多为表现某种特定的佛教教义,但其给人的感受,却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原有的宗教主题。在造像风格上,大佛湾作品以朴实、自然和生动见长,倾向于大刀阔斧,重整体效果,很少作细腻的雕凿。尤其是雕像与环境的处理,更具独到之处。如“牧牛图”刻在凹凸起伏的崖面上,宛如真人真牛散置在山谷间,雕像与背景溶为一体;“九龙浴太子图”,将泉水引入龙嘴而喷浴太子像,巧妙运用环境因素,引人入胜。此外,考虑到环境条件及诸像间的关系,所雕常取半身像形式,胸或腰部以下隐在楼阁、围栏后面,而感觉上仍具完整性。如“释迦牟尼涅?图”,卧佛仅雕至膝部,膝以下隐入岩中,佛前一排弟子像也仅雕半身,既符合佛在涅?时大地震动、弟子从地中涌出的佛传描写,又不至于在视线上影响后面的卧佛像。因宝顶山造像具有许多其他石窟造像所没有的特点,故在历代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成为我国古代雕塑宝库中的珍品。而在设计上,其又糅合了密宗、禅宗及儒家孝道等各种思想学说,故亦是研究宋代思想文化史的重要资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东北宝顶山。开凿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持续至淳钓九年(1249)。造像分布在大佛湾、小佛湾、倒塔坡、松林坡、广大山、龙潭等十余处,以大佛湾为中心。造像数以万计。创始人是自居密宗“六代祖师”的大足人赵智凤,为弘扬佛法而大规模摩崖造像。这是一次统一、连续的创作,把大足石刻艺术推向高峰。后世仅略有增补。大佛湾为一马蹄形山湾,造像崖面约3600平方米,南、北、东三面崖壁共有巨型雕像31幅,碑刻7通,题记17则。大佛湾多为密宗造像,是宋代石刻造像艺术代表作之一,主要有六道轮回、华严三圣、千手观音、释迦降生、释迦涅?圣迹、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观无量寿佛经变、地狱变、牧牛道场等作品。不但富有故事性,而且饶有现实生活气息和特有的蜀乡情趣,还常刻有经义、偈语、颂词,犹如图文并茂的连环画。大佛湾南崖第8号窟龛有千手观音像,占壁面88平方米。观音趺坐莲台之上,庄重慈祥,有手1007只,每手俱现一眼,额前竖开一眼,身侧各手皆执法器,胸前有双手合十,余或双手结印,或双手抚膝,犹如巨大开屏孔雀,金光璀璨,奇妙灵动,无疑是雕刻艺术的瑰宝。大佛湾南崖的宝顶圆觉洞,以设计周密及雕刻精美著称。洞深12.13米,宽9.55米,高6.02米,洞顶开天窗采光,洞口有甬道。洞正壁刻主佛三尊,左右壁为十二圆觉菩萨,趺坐莲台,美丽庄严。壁间刻楼台亭阁、人物鸟兽、花草树木、幽泉怪石,画面真切可感,为大佛湾雕刻精华。洞的排水系统亦匠心独运。窟顶雨水由所雕托钵僧手中钵口龙头接纳,流入暗藏于僧人体内的排水道,再通过窟底水道排出洞外,洞内只闻水声,不见流水,达到了艺术与实用的巧妙结合。

古代石窟造像。南宋雕刻。在大足城东北香山宝顶。淳熙六年至淳钓九年(1179―1249)开凿,高僧赵智凤主持营建。现存摩崖造像十几处,以大佛像规模最大,艺术水平最高。大佛湾形如“U”字,全长500米,崖壁高10余米;造像分30个大的组群,大小共万余躯。尽管造像众多,由于按照整体设计精心施工制作,故安排井井有条,毫无杂乱重复之感,这是国内其他石窟所没有的特点。其中19组经变、佛传雕刻,有机衔接,也为其他石窟所未见。在宣传教义的雕刻中,出现有牧牛、养鸡、喂猪、歌舞、饮酒昏醉、劝善、养儿育女等场面,题材广泛,形象众多,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造型大多朴实、自然、生动。宝顶造像在历代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雕塑宝库中一宗珍贵的遗产。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