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实用意识――敬神明而用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实用意识――敬神明而用之分类:【地域文化】 潮人多尊崇祖先,迷信鬼神,年中多祭拜、神事活动,神社、庙宇亦多。府志载:“九邑皆事迎神赛神”。海阳有双忠会,潮阳有土地会,揭阳有三山国王会,这些都是乡中组织神事活动的机构。澄海、惠来乡社自正月十五始至二三月方歇。城乡间每有神事活动,必助以演戏等娱乐活动。故此,“仲春祭先祖,乡坊多演戏”,“迎神赛会一年且居其半,梨园婆娑,无日无之”。清中叶,只有数百万人口的潮州地区,有200多个职业潮音班,配合了潮州乡镇名目繁多的祭祀节日。 潮汕城乡,多于农闲相间的时年八节即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冬节,家家户户祭拜祖先,除这些例行祭拜外,通行潮汕各地品类杂多而统称为“老爷”的神明如土地伯公、安济圣王、三山国王、关爷、圣者爷、玄天大帝、天后圣母、皇姑娘等斋醮祭祀节日,则是由社会慈善之类团体出面组织。从时间上看,还有些与“神明”相关的活动,以农历正月十五的点灯节开始,接下来有二月拜神,三月妈生,五月龙船、关爷生,六月敬神,七月施孤,八九月落神,十月起至十二月二十四日前谢神,都有安排神事活动,少不了祭拜、演戏等。普通人家妇女“初一十五拜老爷”几乎是必具功课。潮汕地区旧时乡村,迎神、落神、拜神、谢神,名目繁多,周而复始。所拜对象,除儒道释各家各教尊奉者外,其他不被上层社会、官府所承认接纳的、极具消极而如降神请仙、占卦算命、阴阳风水、揣骨相面、驱鬼治病亦多四处进行。百姓各自混拜,搞不清楚,总之,以实用为指导。宋时陈尧佐即称:“南粤大抵尚鬼”。源于古代百越图腾崇拜、客尚巫卜历史传统,潮人信鬼神传统历久不衰。 潮人也信佛。虽说潮在唐、宋两代以及明末清初,曾经出过几位著名高憎,因而一直以崇奉佛教的人较多,潮州有岭东第一大寺――开元寺,香火甚旺,但毕竟潮人信佛多出于一种实用意识,也就是信佛以保平安、消灾、发财致富,真心以为信仰几稀,最多也是寻求一种心灵上的平衡。明代林大钦在《书太安人不事佛语》文中讥讽潮人俗人“妄以利害之心,希翼佛氏。如梁武之造斋设寺,唐宪之诵经奉骨,本欲徼福,自心未善,何处得益?况今俗妪区区礼拜之诚,希幸天堂,不已迂乎!”虽然历代统治者中也有禁佛者,但佛教在潮汕大地却是长盛不衰,佛教在潮人心目中影响深、地位崇、香火盛。唐代,即连排佛释甚力的韩愈来潮后却与大颠和尚交情甚笃,一叩齿、一留衣,赠诗附随,其情依依,非同一般,使人莫甚其解。以至宋熙宁年间周敦颐为诗戏其“退之自谓如夫子,《原道》深排释老非。不识大颠何似者,数番珍重更留衣”(《题大颠堂壁》)。结合现在社会上筹款建学校甚难,捐钱建寺庙祠堂很易的现象,实在慨叹佛教的影响。 潮汕一般百姓尊崇“天地君师亲”,拜祀祖先,系遵循孔儒之教;信鬼神、乡间节日与拜神有关者名目繁多,各路神鬼名堂五花八门,一般妇女皆信奉神明,“见着神位就叩”,日常生活中诸多禁忌。解释起来,基本上是百姓对佛仙神鬼的一种崇拜与畏惧,这些被崇拜的对象中,有的是被传说为曾做过好事善事,或具有超凡入圣的本事,要紧的是崇拜者在它身上许的愿得到了实现,一经传开半信半疑中增加了朝拜者,形成了一个被注意的中心。在它们身上寄托着民众的善良愿望和思想感情,是一种化身,更多的是寄托着物质追求、改善自身生活的愿望,期盼着命运的转变。他们的信仰意识基本上还处在低级感性层次上,只是希翼通过这些偶象崇拜的幻想来获取思想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解脱,或者更多的是功利主义趋向。恰恰,潮人这种隐隐约约的迷信,确亦反映了理念层次上的实用、实在、实惠,具体而形象、粗浅的思维,而在文化结构形态的包容消融,便使这种与所谓的“宗教意识”相关的东西更多地表现出生活化气息。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