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客家人是汉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客家人是汉族分类:【地域文化】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各个民族如同兄弟姐妹。汉族由于人口众多,自然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主体民族。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袤,自然条件多样,物产各异,汉族中也形成了一些特色分明的民系。客家人就是汉族中一个具有独特语言和文化特色的民系。 客家人是汉族。但在历史上往往被有意无意地误认为是汉族以外的民族或种族,即使在今天也常常会有一些不正确的说法,而且这种说法在国内外都有发生。 清朝反动统治阶级所纂修的地方志书(如《广州府志前事略》、《四会县志》、《新会县志》、《新会乡土志》等),曾经侮辱性地称客家为“客匪”、“客贼”,甚至生造一个犬字旁的“ ”字,或者说客家为“?家”。 这显系出于民族歧视,与将瑶族、壮族书作“?”、“?”相同,已不足置论。 20世纪初,上海国学保存会出版的广东顺德人黄节所著《广东乡土历史》课本中说:“广东种族有曰客家、福老二族,非粤种,亦非黄种”。1920年商务印书馆的英文版《世界地理》一书中,把客家称为“野蛮的部落,退化的人民”。此二书都曾引发轩然大波,受到客家人民的激烈驳斥和抗议。许多学者著书立说,引证客家人的族谱,与正史相印证,进行社会调查,搜集客家山歌、传说,整理民俗材料,论述客家源流,正确地指出:客家是汉族人。 问题似已解决了,但是仍然有些人视而不见。外国学者中如英国人爱德尔(E.J.Eitel)在其《客家人种志》(Ethnographical Sketchs of Hakka Chinese)和《客家史纲》(An Outline History of Hakkas)两书中说:“客家是刚柔相济,既刚毅又仁爱的民族”;日本人山口县造在《客家与中国革命》一文中亦说:“客家是中国最优秀的民族”。他们虽然是在称赞客家人,但把客家称为一个民族,则是完全错误的,令人不能接受。 在中国人中,也有人不断犯类似的错误,甚至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种把客家当作少数民族的事还屡屡发生。如195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史学论文索引》就将关于客家语言的论文列入“少数民族语文类”,把研究客家的论文置于“各少数民族史”类的“南方及东南沿海民族”目下,真是把客家视作“少数民族”了。甚至连客家人中的一部分人,也不知自己是汉族。1950年在北京的一次游行示威活动中,有些客籍人举着“客家人”的牌子,加入到少数民族的队伍中。这些错误虽然后来很快都纠正了,但毕竟说明,尚有许多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对于客家的源流历史是不甚了解的。附带说一句,就连对客家颇有研究的台湾陈运栋先生,1981年在其《客家人》一书中,也曾出现过“客家民族”的误笔。 ① 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中的客家人,直至80年代仍常自称为“客族”。如新加坡出版的《世界客属人物大全》、《客总会讯》等书刊中,就频频出现“客族”字样。细考其文,知其并非以客家为汉族之外的民族,然“客族”的提法却容易被人所误解。揣其本意,可能是认为客家人有优良的民性民风,以自己系客家人的后代为荣,为了强调自己是客属,强调客属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华人,因而在语言文字中不时流露出一种优越感。笔者以为,去国万里,不忘根本,实堪嘉慰;然造成误解,以讹传讹,谬种流传,遗误后人,就恐怕有违初衷了,还是称“客属”、“客系”为好。 我们强调指出,客家人是汉族,并非出于大汉族主义的立场,而是根据历史事实,不同于西方某些学者的种族主义目的。 19世纪中期,前文提到的英国学者爱德尔及皮顿(Ch.Peton)等,就称客家为一个民族。美国人康普贝尔(G.Compbell又译作:肯贝尔)更是别有用心地说:客家是“纯粹承袭了中国人血统的世族”。他所谓的客家血统纯正,是说客家不同于其他民系的汉族,是血统纯正的汉民族。但这也是不正确的。日本学者中川学曾经在《华人社会与客家史研究的现代课题》中深刻地分析了康普贝尔者流的动机和目的,他说:“当时侵略中国的欧洲人,倾其全力去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而后,又眼睁睁地看着那个运动的中心力量并成为败北者的客家,在天国灭亡之后,陷入了与广东本地人厮杀的泥潭中。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侵略者们实在担心的是他们会结成一伙来反抗外国侵略,在战争的后半阶段,看到土客对立有利可图,便把已经遭受挫折的客家称赞为‘血统纯正的汉民族’,借此激化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对立情绪,从而削弱中国人团结成一个整体从事抵抗的力量,并进而使之四分五裂。他们站在最前线,满脸堆笑,赞不绝口,实际上是在构筑残酷的殖民地统治的思想体系”。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中国的学者们似乎少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常常在自己的著作中津津乐道地引证康普贝尔一流关于客家的赞语,尤其是客家籍的学者们,甚至在论著中极力证明客家血统的纯正、客家先民的出身高贵,即使如对客家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大学者罗香林先生,也未能例外。 客家人是汉族,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然而,“客家血统纯正”说却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下边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汉族(包括客家)的形成历史,以驳斥“血统纯正”说。 汉族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由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我们常说是华夏子孙,炎黄后裔。其实,炎、黄二帝就是传说中的两个氏族部落的首领。炎、黄部落合并后,经过长期演变,又分别形成了东夷、西羌、南蛮、北狄、中夏这五大氏族集团。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夏氏族的首领禹,凭借治理洪水取得成功的崇高威望,亦即利用较先进的文化,逐渐地与夷、羌、蛮、狄的一部分混合、融合,建立了以“夏”为名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朝,时为约公元前21世纪。只是到了这时,华夏民族才初步形成。而这个夏族已经不是一个血缘纯正的民族了,她是融合了夷、羌、蛮、狄而形成的。几百年后,夏朝衰落,被夷族所推翻,建立了商朝。又数百年之后,融有羌族血缘的夏族后裔又伐商成功,建立了周朝。周朝的前期称为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西周时期,推行封建宗法制度,普及礼乐,社会生产得到发展,文化得以提高,民族进一步融合。夏、商、周三代时期,周边的夷、狄、羌、蛮等族继续演进,到了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周都镐京,迫使平王东迁,此后出现了500多年的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分裂局面。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终于灭掉六国,统一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民族、各个民系之间,互相争战,同时也互相通婚融合,如“周襄以狄女为后,晋献以骊女为姬,戎王之女遣秦,赵襄之姊适代” ① 数百年间的民族融合,到了秦始皇(嬴政)统一的时候,又由于政同君、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而基本上告一段落。只是由于秦始皇求治太急,为政过苛,才激起了陈胜、吴广的起义,结果由刘邦建立了汉朝。秦汉时期,国力强盛,地域辽阔,周边小族小国慑服。尤其是汉朝时张骞出使西域,使汉人的声望远播。从此以后的外族和外国,才将中国人称为汉人(但也不尽然,俄语“中国”一词KиTAй,一说为“秦代”译音;如今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聚居地称为“唐人街”、“唐城)。至此,汉族才算是基本形成了,但汉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远远没有结束,换句话说,汉族的形成与发展仍在继续着。汉朝以后,远古时的夷、狄、羌、蛮及其他族演变出的许多民族――羯、氐、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党项、契丹、女真、蒙古、吐蕃等等,与中原地带的汉族接近,吸取了汉族的文化,学习了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发展了经济,力量逐渐强大,分别于不同的时期或者割据一方,或者乘中原政权危机时内进,遂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所谓“五胡乱华”的长期分裂局面,如金灭辽、灭北宋,蒙古灭金、灭南宋以及清灭明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但是,由于后来者的文化低于中原的汉族,他们不可避免地与汉族融合、被汉族同化,或者是最终被逐出中原。数千年来的中国历史,凡是长期分裂的时期,都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到了现代,除了现有的少数民族外,历史上曾经称雄一时的匈奴、鲜卑、羯、氐、柔然、突厥、党项、契丹等民族已经不复存在了,他们或者与其他民族融合,或者融合到了汉族之中。如今的汉族人有姓“赫”、“慕容”、“单于”、“呼延”、“宇文”等姓者,其先祖大多系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即使如常见的“刘”、“姚”、“石”、“李”等姓中,也必然有匈奴、羌、羯、氐等族人的后代。因此,汉族是一个“由古代华夏族和其他民族长期逐渐混血而成” ② 的民族,根本不存在如康普贝尔之流所谓的“血统纯正的汉民族”。 有的人(主要是客家人)会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是在“五胡乱华”之后,而客家先民恰恰是在此时离开中原南迁的,后来又陆续南迁,难道不是“血统纯正的汉民族”吗?著名的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就在她的自传式著作《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朵》和《寂莫的夏天》中多次说到她的祖先是梅县客家人。她写道:“客家人说他们是纯正的汉族人,因为他们曾经避过异族统治带来的堕落的习俗”。还有的人说:“嘉应(即今广东梅县,1733年清政府设嘉应直隶州,辖今梅县、平远、蕉岭、兴宁、五华共五县)客人保存汉族血统最为纯粹”。 ③ 这些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在这里且不论客家是否都是在“五胡乱华”之时才南迁的,即使依罗香林的东晋南迁说,从东晋到清朝同治年间,客家南迁共有五个时期,时间长达1500多年,人员来自中原各地,很难说后来者的血统就那么“纯正”,也很难说后来者与先至者的后代不通婚,更何况先至者即最先南迁者的祖先――汉族已经是混血的民族了。其实,就连罗香林先生也曾在《客家研究导论》中说过:“客家初到广东、福建的时候,不能不同畲族互相接触。……能携同原日妻室抵达的人,自然不必遽与土著通婚,但其他没有原日妻室同时履止的,那就只好降格以娶土著妇女为妻了。”结果是,畲族“远徙的远徙,汉化的汉化,到了今日,广东、福建、江西三省交界的山地,住着的,只见满是客家,很少畲民影儿了”。可见,身为客家籍的客家研究之泰斗罗香林先生,也未能否认客家同其他民族混血的事实。(附带说一句,罗氏在1950年发表的《客家源流考》中并未提供新的依据,却闭口不再提客家与畲族等土著的混血事实。其原因如果不是行文中疏漏的话,那就只能认为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客家优越感在作怪,而这种优越感早在《客家研究导论》里就已经贯穿全书了。这一点,日本学者中川学在《中国客家史研究的新动向》一文里曾经指出过。)事实上,南迁的中原人在到达居留地以后,与当地的土著通婚应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与土著通婚,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汉族凝聚力强的表现。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否认客家先民与土著居民混血融合的事实。 我们在这里还可以提供一个证据。兴宁这个“纯客县”的沙氏,是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任循州(龙川县)刺史的蒙古族阿里沙氏的后人。元亡后,阿里沙滞居循州。从二世起改称沙氏。四世沙景宏为兴宁水口司牧,明朝天顺四年(1460年)定居水口,为兴宁沙氏开基之祖。后来,他们就完全汉化了,成为客家人。 ① 这个事实证明,即使到了明朝,客家人仍有混血的事情,怎么能说客家的血统最为纯正呢? 我们认为,指出客家人是汉族,这是完全必要的,是正确的。真理与谬误往往是比邻而居的。如果强调客家人优越,甚至说他们是血统最为纯正的汉族,那就不是真理,而是谬误。 我们说客家人是汉族,根据是多方面的。一是他们的体质特征,与其他汉族人并无明显的差异;二是他们的语言,与其他地区的汉族人同操一语,仅是方言上的差异;三是他们的经济生活方式,与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大同小异;四是他们的文化传统,与汉族人一脉相承;五是他们的心理素质,与广大的汉族人民是一样的,从未认为自己是汉族以外的人;六是他们的族谱、家谱,大多记述了其祖先是从中原地区南迁而来的,他们的祖先都是黄帝的子孙。总之,客家人是汉族是确定无疑的,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被称为、也自称为“客家人”而已。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