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客家人的围龙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客家人的围龙屋分类:【风俗文化】 客家智慧在屋村建筑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造了“围龙屋”、“生土楼”这种独特的客家民居。你如果见过福建闽西、广东梅州农村的客家屋村,一定会为客家建筑大师们的神妙构想所折服。 从高处俯视围龙屋,它的整体呈圆形对称式结构。圆形的横向正中从宽敞的晒谷坪为界,划开两个半圆,前是半月形池塘,池塘以外是菜园,后为半圆圈围墙护卫着的屋舍主体,围墙之外是一片小树林。从正面看,围龙屋以单围、双围分开三门或五门。中间是大门,旁边是斗门,迈进中央大门便可直入下厅、上厅,两侧分列厢房、谷仓、厨房、水井,后设露天花厅,再往后便是依傍围墙构筑的扇形住房。围龙屋的各个部分均有妙用。晒谷坪和露天花厅是收获季节晾晒谷物的场地;池塘供洗濯兼蓄水、养鱼虾;菜园中四季瓜菜随手可摘;围墙厚实可靠,是防范入侵的坚固屏障。围墙外的小树林更是儿孙辈嬉戏的好去处,林中竹木掩映、鸟语花香,上树可采野果,地面可堆放柴禾,真是一举两得。最庄严的所在当是上厅,这里长年供奉着本族先祖牌位,是年节祭祀祖先的礼仪圣殿和宗族聚议大事的地方,所以可算是围龙屋中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上厅背面还设有神龛,分供各房已故宗亲神位。 看了围龙屋,我们问主人,这么多房间能住下多少人?他的回答使我们咋舌。他说,那就要看“围龙屋”规模而定了,小的住几房兄弟几十人吧,大的呢?那就容得下千把两千人吃住了。 这种布局严整,形象独特,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的建筑形式是谁发明的?据历史学家考证和建筑史记载,正是我国唐宋年间中原贵族所喜爱的屋村形式。它们随着衣冠士族南迁,体现了客家先人对河洛故土的深深怀恋和不愿舍弃旧有生活习惯的心理倾向。 客家人才辈出,有的科举成名,踏入仕途,后青云直上,有的外出经商以至腰缠万贯。家资殷实加上明清士冠横行,还要应付住地土著的袭击,必须有一种比围龙屋更加坚不可摧的住宅以庇护族人,于是生土楼这种举世罕见的建筑方式便应运而生。生土楼的出现标志着客家建筑艺术的升华,是中华民族建筑中的骄傲。它被编入《中国名胜辞典》,绘入中国邮票,出现于报端。 生土楼属古堡式建筑,分圆形楼、方形楼、交椅楼三种。最有代表性的是圆楼,圆楼呈圆柱体,分外、中、内三圈。外圈主圆楼以三至四层居多,房间密如蜂巢;二圈为一、二层,房间数十,三圈为平房层,围绕着中央方型祖堂,祖堂的作用与围龙屋上厅相同,供奉祖先神位兼宗族议事厅,也是族人婚丧喜庆的中心和成礼场所。大主圆楼仅开一、二大门,底墙却厚达一二米,可与普通城墙比拟,墙上布满铳眼,虎视眈眈地向四周辐射,令觊觎者望而生畏。 方楼呈四角形,也称“四角寨”,一至二圈,楼房三至五层,房间近百,外墙砌有两米以上石基,或四周高设角楼,周围动静尽收眼底。交椅楼为前后两院组合,前低后高,前院从平房到两层楼,后院凹型楼又高一、二层,殿后的是最高房,整楼拥有房间数十,远望极像一把大交椅。方楼与交椅楼就其规模而言,都不及圆楼大,但形态各具特色,与圆楼混建一起,那真是中国古建筑的又一奇观。 生土楼的围墙以生土、细沙、石灰为墙体,竹片、木条为筋,反复调、舂、夯筑而成。这种建筑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也是延用中国北方民房建筑法。楼房形态各异,规模不一,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雄伟坚固,易守难攻;房间众多,可聚族而居,少者数十,多者达六七百人;粮仓、水井、学堂、花园、饭厅、小卖部应有尽有,自成体系,真是客家人的“大世界”。若遇兵荒马乱,或土寇侵扰,只要储备足够的粮草,关起大门,坚守一年半载,不成问题。 这几种独特的客家民居,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在今天的石碧仅余几处废墟。现在石碧客家人的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平房或二层房,但拱门开设的式样,即正厅为主体,以活门分前后厅的“土堡”型建筑仍与围龙屋相同,而围墙也是“干打垒”,以生土、细沙拌和稻草梗,夯实而就,或以生土、细沙拌和草梗,倒入木框,压成大小一致的土坯,晒干后成为“生土砖”垒叠成墙,从四周护卫着木框架的房屋内结构。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客家建房习俗仍在石碧完整地保留下来,为后人研究客家人建筑风俗提供了历史佐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