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客家源起秦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客家源起秦汉分类:【地域文化】 客家先民祖籍本系中原,那么是什么时候迁到南方去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1.商代说。一种说法是,周灭商以后,商朝遗民南迁,成为最早的客家先民。 2.秦朝说。这种说法认为,秦始皇灭六国后,派大军驻守岭南,秦亡后,这些驻军滞留不归,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 3.永嘉说。这派说法认定,客家先民南迁始于西晋末年永嘉(晋怀帝司马炽年号,307―312)年间,晋元帝南渡前后。 “商代说”似乎未有确证,持此论者极少。“秦朝说”最先由前国立中央大学教授范?先生提出,近年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和发展。“永嘉说”以罗香林先生为代表,在客家学界和客家人中影响最大。 罗香林在其《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源流考》中均说:“客家先民的南徙,实以东晋南渡为始机”,“客家第一次的迁移,则以受五胡乱华所引起”。 《辞海》、《辞源》及国内的其他辞书,多采罗氏的“永嘉说”。或曰“相传西晋末年永嘉年间(四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或谓“汉末建安至西晋永嘉间,中原战乱频繁,居民南徙,……定居于粤、湘、赣、闽等省交界地区,尤以粤省为多。本地居民称之为客家”。 罗香林先生的研究主要是依据客家族谱。他依据大量的族谱考察客家先民的祖籍,客家迁徙的路线和经过,得出了客家是源自中原汉族的一个民系的结论,对客家研究有开创性的贡献。他的《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等书,至今仍是研究客家的必读书。持“永嘉说”的学者,大都以此为圭臬和蓝本。 前国立中央大学教授范?先生在《客人本源考》中认为:客家人“第一批来自秦朝――秦灭六国后,统一中国,派遣军队驻守广东北部大庾岭,防止南蛮入侵。秦传二世亡国后,那些军队不愿北返,继续留在当地”。 ① 台湾学者陈运栋亦认为,“‘客家’的由来,始自秦代,此后迁徙不时”。 ② 英国学者德莱贝尔说:“客家的南迁大约可分为几个时期:即上古的第一期,纪元前三世纪,山东地方汉人受到政治上和经济上之多种压迫,于秦代移住河南、安徽、江西等地。第二时期为晋代,……”。 ③ 一般研究秦汉史的学者,大部分都主张:客家人社群的形成,要往前推溯到秦始皇时代的“开边”与“戍边”。 ④ 如饶颖奇先生在《汉族的主流――客家民系》中,赵铁汉先生在其所著《中国通史》中,皆持此种见解。 当代国内不少研究客家问题的学者认为,客家的南迁应始于秦汉。如吴泽教授说:“如果从他们的先人南迁算起,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⑤ 由今倒推“二千多年”,自然是秦汉时期了。李逢蕊教授说:客家人的南迁,据“罗香林大师所说五次,再加上范?指出秦朝一次,应算六次为宜”。 ⑥ 还有人说:“秦以前的移民,如秦始皇时发兵五岭……这些人到底可否算作客家较早之先民,姑且不论;但从汉代开始的移民记载是比较可靠的”。 ⑦ 究竟何说为是?笔者认为,如果抛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客家正统论的优越感,则应该认为“秦汉说”更为合理。 罗香林一派把族谱作为研究客家的主要法宝,这本来并不为过。确实,若要考察客家之源流,弄清客家是汉族人,了解客家先民的祖籍,寻出客家迁徙的路线和经过,正史提供的材料是太少太少了,不依靠客家人的族谱,根本就无法达到目的。然而,如果出发点不仅是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而掺杂了客家优越感的感情色彩,企图去证实“客家是血统纯正的汉族”,甚至更狭隘地认为只有“嘉应客人保存汉族血统最为纯粹”,沉醉于前文已经指出过的某些西方学者为“构筑残酷的殖民地统治的思想体系”的别具用心的赞扬声中,那就难免在研究中走入歧途,对自己掌握的材料任意取舍,对别人的研究成果妄加否定。令人感到颇为惋惜的是,被公认为客家研究泰斗的罗香林先生,在其主要著作中就处处流露出这种倾向。例如,明明在他的著作中引证的族谱里就有谓先民来自陕西、甘肃、河北的记载,他却弃之不用,或者虽然引用了却说他们不是“正宗客家”。 那么,被罗香林氏认为“与客家无直接关系”的“秦汉戍卒”,究竟是不是客家先民呢?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灭六国之后,“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 ① 后来,又应攻取岭南的赵佗之请征发“女无夫家者”15000人随军“以为士卒衣补”。 ② 可以肯定,这批未婚女子必然与南征将士结合成家。由于秦末很快就发生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六国诸侯也乘机起事,中原大乱,兵燹连年,岭南赵佗宣布建立南越国,封锁横浦(大庾岭)、阳山(今阳山县境)和湟溪(连江口)三个关口,这些南征者――来自中原地区的“中县人”自然滞留下来,不再言归。这些“中县人”或互相通婚,或与当地越族土著融合,成为今广府系和客家系之先民。如为这支南征军开凿了运粮通道灵渠(在今广西兴安县)的史禄,就因为“监南海郡,子孙因家焉”。 ③ 1984年3月在兴宁县鬼树窝发现的一组6个编钟,最大者通高53厘米,重14.25公斤;最小者通高37.5厘米,重7.25公斤。据专家鉴定为春秋战国时期遗物,很可能是秦朝南征军带来,并在这里庆功宴乐遗留下来的。而1956年在梅州市梅城北门岗一带发现的西汉古墓,墓砖上有“太始三年”字样。“太始”为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的第九个年号(公元前96―前93年)。这足以证明,被公认为客家聚居地甚至被人称为“客都”的梅州地区,早在公元前一世纪时就已经有汉人居住了。他们自然是由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而并非当地土著居民。他们无疑是最早的客家先民。 清末最早一批论述客家源流的人士之一林达泉曾说过,“客家多中原衣冠之遗,或避汉末之乱,或随东晋、南宋渡江而来”, ④ 可见他也认为客家起源于汉朝。两汉时期,“中原人的南迁有多种方式。一是汉军留戍落籍,……二是贵族官僚的流放。……三是人民的避乱”。 ⑤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全,还有的人是因为西汉时曾对岭南等“初郡”地作出过“毋赋税” ① 的特殊规定而南迁,也还有的人因其他原因而南迁,这些留待下文再专门论述。这里仅举数例说明,汉朝时已有许多人南迁,并成为客家先民。 据兴宁《游氏族氏》载:“春秋时,郑桓公苗裔言偃,字子游……为广平府尹,子孙繁衍于黄河中下游,以始祖言偃之字……为姓,遂为游姓焉”。秦汉之际,有游二三郎者,流离南迁,定居于江西临川,成为游氏江南始祖。 罗氏祖居湖北宜城,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5―前188年在位)时期,罗珠出守豫章(江西南昌),定居于该地,后裔散居于赣闽粤三省。 沛国(安徽濉溪县)朱氏名铎者,于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迁于河南永城。其后裔子孙续迁江西、福建,乃至广东。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国,韩王安之次子允避难至庐江(安徽安庆市),改姓何氏。汉武帝时,何成食邑雍州(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一带),迁居扶风郡茂陵(陕西兴平县),后曾孙迁福建定居。 战国时世居咸阳的余氏,后裔迁居河南新安。西汉时,余焕迁福建建安。 ② 两汉时期,还有一些人对当时的政权不满渡江南迁,如“曾子的十五代孙曾据,官都乡侯,有功加关内侯,生于汉元帝永光元年戊寅寅岁(前43年)正月初七日,耻事新莽,始建国二年庚午岁(公元10年)十一月十一日,集合全宗族二千馀人渡江,家庐陵的吉阳乡,卒葬吉水仁寿乡”。 ③ 类似于曾据这样由于政治原因而举族南迁的,一定还有不少。同时,有些被派往南方做官的人,携带家眷,长期任职,因为路途遥远,人口众多,返乡不易等,滞留不归者,自然就更多了。只要看看现在的中国南方各省,有多少“南下干部”落籍,对此就很容易理解了。至于名不见史书的普通劳动者,由于地主阶级的压迫而逋逃他乡者,或因生活贫困而往异地开拓者,更是无可胜计。 上述秦汉时期南迁的中原汉族人,在南方各定居地长期生活,并且后代又一迁再迁,大多最后定居于今之客家聚居地,保留了古代中原人的生活习俗,说一种与中原古音相似的客家话,自然是客家人无疑。因此,虽然秦汉时期南迁的规模没有后来的永嘉时期、唐朝时期、宋朝时期南迁规模大,但是,说客家先民南迁源起秦汉则是不会错的。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