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客家音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客家音系分类:【地域文化】 客家话是以梅县语音为标准音的,这里所说的客家音系即是梅县音系。 (一)客家音系的来源 客家音系可以上溯至先秦时代。客家人的祖先原是中州一带的居民,他们所讲的中州古汉语,至今仍大量地保存在客家话中。据陈运栋先生的考证,《诗经》中的用韵,用现在的普通话无法押韵,也无法分辨,而用客家音系却可以分辨得十分清楚。如《诗经》中的“双”、“庸”、“从”三字是押韵的,但在普通话中,“双”字是“ang”[a ]韵,而“庸”,“从”二字是“ong”[u ]韵。而在客家话中,“双”字读“su ”,“庸”字读“ju ”,“从”字读“ts’iu ”,三个字仍同属一韵。 另有学者认为,《诗经》里的用韵,不仅有平上去入之分,而且还有“阴平、阳平、阴入、阳入”的区别,和客家话的声调完全一致。由此可以推论,客家话的发音,有许多是从上古时代遗留下来的。汉晋六朝的语音系统,有许多是和客家音系相同的。如“苏武与李陵诗”中,因、人、身、辰、秦、宾、新等字通韵。客家话分别读[jin]、[ in]、[sin]、[t’sin]、[ in]、[pin]、[ts’in]全部都读in韵。然而,客家音系作为一个语音系统,却是在宋朝时开始形成,宋音被认为是客家音系的基本来源。宋朝时,由于辽、金、元南下,入主中原,北方汉人纷纷南迁,引起汉语的大变迁,声母、韵母、调都有大幅度的合并减省或消失。唐末的36种声母,逐渐归并成20种左右的声类。因此元朝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只有21种声母,这和现在客家话的声母数目比较接近,发音方法也几乎完全相同。据陈运栋先生的研究,“中原音韵”中“维、无、武、晚、望、未、务、万”等字的声母,都读[v],和客家话完全相同;“将、尖”等字的声母都是[ts],“齐、钱”等字的声母都是[ts’],“须、先”等字的声母都是[s],“仰、我、傲、业”等字声母为[ ]或[gn],“仍、然”声母为[j],都和客家话完全相同。至于韵母系统,宋朝以后中原汉语的韵母有大规模的合并,广韵原有206个韵母,到了金哀宗正大六年(1229)时,王文郁《平水韵略》将所有发音相同的韵母加以合并,共分106部,这和客家音系及中原音韵大致相同。据陈运栋引用黄基正先生的研究,从宋人所作的词中,可知《广韵》中许多韵部合并后,与客家音系和中原音韵的系统几乎相同。如《广韵》中所有“麻、马、谢”韵的字,仍属一个韵部,同客家音韵相同。《广韵》中的“东、冬、钟”韵也已合并。南唐李后主的“望江南”之三:“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中、龙、风等三字押韵,和客家音乐及中原音韵的系统都相符合。再如白居易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谙、蓝、南等三字押韵,都是开口音,和中原音韵及客家音系相同。孙道询词:“晓日压重帘,斗帐春寒起未?。天气困人梳洗懒,眉尖、淡画春山不喜添。闲把绣丝?,认得金针又倒拈。陌生游人归也未?恹恹,满院杨花不卷帘。”帘、?、尖、添、?、拈、恹七字押韵,都是齐齿呼,与中原音韵及客家音系差别不大。这些都说明,客家韵母系统形成于宋朝。 至于声调,宋朝以来,由于词盛行,为了配合词调而填词,多将不便吟唱的入声字改为平声。现在留下的宋词中,有许多上去入声的字都改读为平声。现在客家话中,也有许多上声字被改为平声,盖源于此。到了元朝,中原一带戏曲盛行,入声不适于歌唱,多改作其他声调。周德清《中原音韵》中,为了作曲便利,将入声字并入其他声调,只剩下“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但这并不是说当时的语言中已没有入声字了。因在“例言”中说:“入声并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正因为如此,后来明太祖?编的《洪武正韵》中,又把入声字保留下来。而客家先民此时正深居在荒山僻野之中,没有受宋词元曲的影响,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的入声系统。《洪武正韵》中的入声系统和客家话的入声系统完全符合,这说明客家话的声调,自宋末以来的600多年间,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二)梅县话声韵调系统 客家话是以梅县话为标准音的,因此这里将要谈到的声、韵、调是指梅县话的声、韵、调。关于梅县话声母、韵母的数目,各家说法不一。有24声母、19声母、17声母和23韵母、75韵母、74韵母等之说。至于声调,一般都认为有6个,但调值略有不同。本章综合《汉语方言词汇》(文字改革出版社,1964年5月版)和《汉语方言概要》(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第二版)的观点,认为梅县话有19个声母、74个韵母(用国际音标注音)和6个声调,现分别说明如下: 声母表 声母说明: ①客家话的p- p’ -t -t’-k -k’f- ts ts’s-等声母,在普通话里都可找到相对应的声母,但有细微的差别。 ②v-是浊擦音,与英语的[v]相似,但摩擦成分较轻。如“碗”(von) 。这个音是汉语其他方言所没有的。 ③ -是舌根鼻音。如“咬” au ,“岸” an 。在齐齿韵前面一律读 。所以有人把 当作 -的音位变体处理。 ④k-k′-在齐齿韵前,发音部位从舌根移到舌面中,实际音值是cc′。如“基”ki [ci ],“欺”k′i-1[c′i ]。 同理,喉门清擦音h-在齐齿韵前为 (接近 )。 如“希”hi [ i ]。 韵母表 注:①带星号 ※ 的十三个韵母出现频率很低。 ②括弧中的iεn iεt n三个韵母,分别是ian、iat、 的变体。 韵母说明: ①客家话韵母共有六个基本元音:i, ,e,a,o,u和舌尖元音 。以这些基本元音作韵头,-s- ,-i-u尾韵、鼻尾韵-m-n- ,塞尾韵-p-t-k可组合成许多韵母。陈运栋先生将这些基本元音――称为阴声,尾韵称为阳声。 ②客家话韵母四呼不全,缺少撮口呼,这一点和闽南话相似。古遇臻通诸摄合口三等和山摄合口三四等字,客家话都读成齐齿呼或合上呼。 ③m (n)自成音节,不跟任何声母相拼。 声调表 声调说明: 客家话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类,平声和入声各分阴阳,共有6个调类。阳平的调值各家记录不同,实际上应是个低平调,甚至微降,近似广州话的阳平。入声的音节比较短促。根据音高或调形,阴入相当于阳平,阳入相当于阴平而稍高。 (三)客家话与普通话音韵比较 客家话是从汉民族共同语中分化出来,它在语音上和普通话有许多共似之处,存在着一些比较带规律的对应关系。现分别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予以比较。 声母的对应 从以上声母对应情况可以看出一些特点: ①大部分客家话声母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同或相似的普通话声母,如p―p,p’―p’ ,m―m,f―f,t―t,t’―t’,n―n,l―l,k―k,k’―k’,ts―ts,ts’―ts,s―s,φ―φ,这种对应称为单对应,或基本对应。 ②一个客家话声母和几个普通话声母对应,这种对应叫多元对应,或复合对应,如 ③疑母一二等变开口读 ,三四等变齐齿 。 ④影母开口一二等今读零声母开口韵,开口三四等今读零声母齐齿,合口今读v。如开一“哀” c oi,“殿” c au;开二“矮” c ai,“亚” c a;开三“腰妖” c iau;开四“烟” c ian,“宴”ian ;合一“窝” c vo;合二“弯” c van;合三“威” c vi;合四“渊” c ian。 ⑤k―k’―h―ts―ts’―s―都可以同i相拼。 韵母对应 声调的对应 客家话比普通话多两个声调(阳入、阴入)。其中阳平、阴平、上声、去声也不简单地等于普通话的4个声调,存在着多种对应关系。阳入、阴入可归入普通话的4个声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