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客来敬茶叙情谊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客来敬茶叙情谊分类:【风俗文化】 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先生在《吾土吾民》一书中曾谈到: 中国人最爱品茶; 在家中喝茶; 上茶馆喝茶; 开会时喝茶; 打架讲理喝茶; 早饭前喝茶,午饭后也要喝茶。有清茶一盅,便可随遇而安。 这段话生动地描述了我国民众嗜茶之盛况。饮茶几乎成了我们汉族的“国饮”,尤其与人生礼仪、社会交际等民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成为其中的主要内容。 “客来敬茶,以茶为礼”是汉族民间的传统风尚,在广大民间,素有以茶待客的良风益俗。如果你到人间天堂杭州作客,主人会敬你一杯清汤绿叶、香浓味酽的龙井茶;如果你到福建老乡家串门,主人会端出专用茶具,请你品尝武夷铁观音或小盅功夫茶; 如果你到首都北京访友,主人会请你喝滋味浓郁的大碗茶;如果你出差华北、东北,主人就会用香气浓郁的花茶招待你。以茶敬客,茶香情浓,促膝畅叙,意趣高雅。香茗一杯,既反映了宾主间的和谐欢愉、情投意合; 又能起到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作用。 客来敬茶、以茶为礼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据《尚书?酒诰》记述,商纣是个暴君,酗酒误事,朝政腐败,民皆恨之。周武王兴兵伐纣,执政后重整朝纲,并严令禁止饮酒,代之以茶。此后,以茶代酒、以茶为礼的风气便渐趋兴盛。在三国时,以茶代酒已成了朝廷的一种礼仪。据《吴志?韦曜传》记载: 吴主孙皓每餐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皓初见礼异,常为裁减,或密赐茶瞧以当酒。 孙皓以茶当酒,厚爱大将,在历史上已传为美谈。到了晋时,以茶为礼,客来敬茶,已成为一种时尚。晋人的《中兴书》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吴兴太守陆纳,奉公节俭,每宴仅设茶果招待。一天,他的好友谢安来访,陆意以茶果相待,其侄陆?怪其不礼,又不敢多讲,暗地里准备了一桌酒菜,客至,即令仆人摆上丰盛酒食。纳先不语,待谢走后,狠狠地责骂侄儿说:你既不能光耀门楣,为何还玷污我一向清操绝俗的德行? 并责之以二十大板。 这故事既反映了陆纳的高尚情操,同时也宣传了当时以茶敬客的好风尚。这种风俗以后一直得以发扬光大。 宋代诗人杜来在《寒夜》一首诗中说: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炭沸火初红。 还有郑清之诗曰: 一杯春露暂留客, 两腋清风几欲仙。 到了清代,更是“上自朝廷燕宴,下至接见宾客,皆先之以茶,品在酒醴之上。” 敬茶,作为汉族民间送往迎来中的一种主要礼节,一举一动都要讲究一个“礼”字。宋代人在居丧时,以茶待客,不能用茶托。宋人周密在《齐东野语》卷十九“有丧不举茶托”条中,专门记载了这种礼俗,并推测该俗形成的原因是 “托必有朱,故有所嫌而然”,就是说那时的茶托是朱红色的漆器,居丧忌红色,所以不能用。今人敬茶,冲泡时讲究“浅茶满酒”,即不可斟得太满;奉茶时不能单手握杯把送与客人,而要双手捧送; 客人未走,不能当着他的面倒去残茶,民间习俗向来讲究“客来敬茶,客去倒茶”,假若有人当着客人的面倒茶,那简直等于是下逐客令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