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宣徽院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宣徽院

分类:【传统文化】

官署名。唐代后期设置,分南北2院,置院使各1人,以宦官充任,总领宫内诸司及三班内侍名籍和郊祀、朝会、宴飨供帐等事,与枢密使同为侍奉皇帝的宫中内臣。五代枢密使已不为内官,宣徽使遂独为宫中要职,以士人充任。宋代宣徽院成为官署,设宣徽南院使、北院使。因宫廷事务多归内侍省,宣徽院使事简官尊,若存若亡。南宋废。元代复置,但职事范围甚狭,几专掌膳饮。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并宣徽院于光禄寺,其后遂不复置。

官署名。唐代中叶以后设置。分南、北宣徽院。宣徽院使、副使皆由宦官充任,掌宫内诸司及三班内侍的名籍和郊祀、朝会、宴飨、供帐等事宜。随着宦官势力的膨胀,宣徽院权势日重,宋承唐制,置宣徽南、北院,长官为宣徽南院使和北院使,由大臣充任。雍熙年间设三班院后,已无实权。元丰改制后,宣徽院使名存实亡,南宋时废。辽于太宗会同元年(938年)置南、北宣徽院,属北面官,掌朝会、宴飨、礼仪、祭祀等;在南面官中设宣徽院、南京宣徽院(汉人宣徽院)。金代、西夏、元时均沿置。元时仅专掌膳饮,职掌最小。明初沿置。洪武元年(1368年)并归光禄寺。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改内官监为宣徽院,置总理、左右协理各1人。康熙十六年(1667年)改称“会稽司”。

官署名。唐代后期有枢密使、宣徽使以宠任宦官,置南北两院,分别置使,五代、宋沿置,改以士人充任,常授以罢政的勋旧大臣。如阙,则以枢密副使兼领。总领内诸司,三班内侍人籍册及郊祀、朝会、宴享供仗、检视进奉各物等事。宣徽院分案办事,设兵案、骑案、仓案,胄案。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以后罢宣徽院,以职事分隶省寺。哲宗元钓三年 (1088) 复置南北院使。南宋不复置。辽太宗会同元年 (938) 于北面官置宣徽北、南院,分设宣徽使、知宣徽事、宣徽副使、同知宣徽事,掌御前祗应之事,恒以宿卫人员选充。南面官亦置宣徽院,置官同水院。又置南京宣徽院。金宣徽院掌朝会、燕享、殿庭礼仪及监知御膳。有左、右宣徽使等。统拱卫直使司、客省、引进司、轼门、尚衣局、仪鸾局、尚食局、尚药局。太医院、御药院、教坊、内藏库、头面库、段匹库、金银库、杂物库、宫闱局、内侍局、内侍寄禄官、典卫司、孝靖宫、懿安家、宫苑司、尚徜署、典客署、侍仪司等。元代沿置,掌供膳饮。明洪武元年(1368) 改为光禄寺。清顺治十七年 (1660) 改内务府内官监置,以郎中、员外郎掌领内府帑项出纳和庄园、田庄诸事。康熙十六年 (1677) 改为会稽司。

内廷官署名。宣徽官名始见于北齐。唐朝元和中置宣徽使。宋沿唐、五代之制,设宣徽院,总领内诸司、殿前三班及内侍之名籍、迁补、休假与纠劾,并领郊祀、朝会、宴会供帐之仪,检视内、外进贡名物。宣徽院由宣徽南院、宣徽北院组成。南院、北院分厅,其实止一院,用宣徽南院印。南院资望比北院稍高。宣徽院长官分别为宣徽南院使、宣徽北院使,通称宣徽使,位于枢密使之下、枢密副使之上(咸平后居于副使之下),多用以优待勋臣、外戚等。

官署名,最早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后分南、北两院,各置一人,以宦官充任。《册府元龟》:“后唐庄宗即位以李绍宏为宣徽南院使,兼掌内勾天下财谷皆委裁遣。”孟汉环明宗时(926―933)为宣徽北院使。五代时改用士人,亦分南北两院,掌总领内诸司及三班内侍之名籍,郊祀、朝会、宴享供帐之仪,应内外进奉,悉检视各物。宋亦设宣徽南、北两院。共掌总领内诸司及三班内侍之职。后三班院建立后,宣徽院则无实权。神宗元丰年(1078―1085)起其职分隶省、寺,而后废,复置,反复多次。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南、北面朝官皆置宣徽南、北院。下置宣徽使知宣徽院事、宣徽副使、同知宣徽使事、同知宣徽院事等。西夏沿之。金朝不分南、北,置左、右宣徽使、同知宣徽院事,同签宣徽院事、宣徽判官,掌朝会、宴享、殿庭礼仪等。元代沿置,官从正三品,掌供玉食。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设院使一人,同知、同佥各二人,主事二人,照磨一人。仁宗后扩充了各院官吏。下属部门有光禄寺、大都尚饮局、大都醴源仓、大都生料库,大都柴炭局等,分掌各项供奉之事。1367年,朱元璋又设院使、同知、院判、典簿,以尚食、尚醴二局隶之。明洪武元年(1368)改为光禄寺。清顺治十七年(1660)改为内务府十三衙门,置郎中、员外郎、总催等官,掌内府帑项出纳及庄园田庄事,康熙十六年(1677)又改为会稽司。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