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宴请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宴请礼分类:【中国民俗】 壮族的酒规壮族人饮用自家酿造的米酒,浓度仅有15°~25°,淡薄清香,人人喜爱。其中不少嗜酒者日饮三餐,每餐三五两。对于下酒菜并不苛求,一掬花生、一杯黄豆即可筛酒若干。节诞喜庆更少不了酒,主人和客人常常猜码行拳,一醉方休。在壮族人家庭的宴会上,则有不成文的酒规: 开席酒。各款菜式全部上桌,主人宣布开席,先往地上洒一点酒,表示驱邪;有的则摆上寿杯,以敬祖先。上了年纪的客人,喜欢用右手中指蘸酒在桌面上画一个圆圈,表示万事顺意圆满。然后主人才举杯,请大家开饮。酒量大的可以多饮,不胜酒力的可以少饮,但不能不饮,否则就被认为无礼。首饮式完毕,主人举筷夹些好菜给长者,其他客人则自己夹食。自此之后即可“自由饮”,嗜酒者一杯接一杯,不胜酒力的可以不饮,只管吃菜喝汤,但不能把酒杯倒扣桌上,否则被认为藐视主人无酒,要罚饮三杯酒。 敬客酒。席间主客几杯酒下肚又吃过一些菜后,主人开始向客人敬酒。酒要斟满杯,先敬长辈。敬酒时,主人右手持杯,左手扶住客人的肩头,一饮双杯,长辈以一杯回敬,但不必搭肩。接着敬平辈客人,如果是一般朋友,则相邀碰杯后干杯,互饮双杯;如果是深交朋友,则互相捉肘饮“交手酒”,你饮我的,我饮你的,互饮双杯。如果提议多饮几杯,须有理由,一般来说,主客均可提出良好的祝愿,如“饮了这杯酒,出入平安!”“人畜兴旺”等语,要杯杯有名堂。对于晚辈,主人逐一碰杯后同时饮下。敬酒完毕,继续吃菜。自此之后则“主随客便”了。这一套酒规,一般不针对女客人。 码酒。大家饮到六七成,主客都基本吃饱了,就开始猜码。主人先邀一客人开猜,叫做“码引”。客人“恭敬不如从命”,即时应邀,并商定酒量、枚数。如果长者先中,让长者先饮下,自己才饮;如果晚辈客人中了,客人则要等长辈中了,让长辈先饮,一枚不中,百枚不悔,以示对长者尊敬。“码引”完毕,主客两人之间,客人与客人之间,桌的四面都同时进行猜码,喜庆热闹的气氛达到了顶点。 罚酒。这是对早已约请来赴宴,但不及时入席者的一种处罚。迟来者入席后,主人不让先吃菜,而要饮酒三杯,这三杯酒称为“罚酒”,由主人督促一杯一杯地带强制性地饮。当然,这只是对酒量大的朋友才这样,如果是兄弟、叔伯、亲戚或干部就不一定这样了。 揽颈酒。这是主人对他的“同年”或“老剪”的礼规。揽颈酒可以在敬客时进行,也可以在酒酣时进行。饮时,两人并排站好,你揽我的颈,我揽你的颈,然后各人抽出一只手拿酒杯,你给我饮,我给你饮,同时饮下,一般只饮一杯,以表示手足情谊。这种饮酒方法有时也用来敬外来客人,以表示亲热、好客。 壮族家庭用的酒杯一般比较小,一边饮,一边筛,不让杯子空着,你一饮干,或饮了一半,主人马上又给你筛满。但是,壮族同胞是通情达理的,不会使不胜酒力的人醉倒。常常烂醉如泥者,都是平时的酗酒者和猜码不服输的人。过量饮酒会损害健康的道理正在逐步被认识,酗酒者已不多见。 崩口席旧社会的宴席,大多数都是八人一席。而东莞麻涌人的宴席,每席却只坐七人。何故? 民间传说,麻涌萧奕辅于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自京荣归,到北帝宫和市中心的小佛庙进香参拜后,就设宴七席,原预约旧萧家十余老人赴宴,但迟迟不见莅临,派人去催也不来,于是就有多人缺席。萧奕辅临时决定:凡属新萧(本族)的男丁,不论年纪大小,均请入席。举族所至,只得48人,急得奕辅团团转。正踌躇间,恰巧邻家正新诞一子,呱呱坠地。奕辅闻报,不禁大喜说:“可喜,可喜!真可喜!”即令将新婴计入,每席七人,因此,便席无虚座。 从此以后,新萧家办灯酒、饮喜酒,都以此为例,每席只坐七人,后人称之为“崩口席”。 宁洞的“报人”广东怀集县桥头镇,旧称宁洞,宁洞地方称请客为“报人”。 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八,是“报人”的大好日子,每天只见山路上、大道中,挑着吊箩、提着阉鸡的人来往不绝,这些都是被“报”者去做客,或“报”家宴席散后,派出女眷送油糍(用糯米粉做成一个个圆团,然后放进油锅炸成瓷碗般大小,如一个个褐色或黄色的小皮球),陪被“报”者回家的人。 这几天的“报人”活动,“报”者多是妻子的娘家,他们提前半个月就郑重其事地口头报知被请人。行期一到,由妻子牵头,偕丈夫、女儿提着礼品前行。回来时可热闹了,娘家的婶嫂姐妹送行,她们各挑一担装着油糍的吊箩陪被“报”者返回家门,少的四五人,多的数十人,浩浩荡荡,引起路人注目。被“报”者当然亦不小气,盛情款待这些送糍人,打发时,每双吊箩留下几个油糍,又放进一块猪肉以及面条、切粉之类,作为答谢。 这种“报人”活动亦称“担糍”,出嫁后的女人只担一次,可在出嫁的当年担,也可在嫁后若干年担。担回来的油糍,不论多少都不独吃,次日,由一年长的家妇挽着箩子,逐家逐户分发,数量看担回的油糍多少而定,多者,每户分2~4只;少者,每户分半边至一只。这叫“分糍共尝”,此俗至今不衰。 梅县人的宴饮俗梅县客家人在请客饮宴中有许多礼俗。客家人凡设红白喜事筵席,对于席中各个坐位之安排都有讲究。 红事坐位位安排,一般都请老者、尊者、贵宾坐首席的上头(旧时,一般都以正常上厅靠右第一张桌为首席,靠神主位为上头。也有以正堂上厅靠右之当口第一张桌为首席者,是考虑到上菜顺序较方便。按前者,上菜时是先进至首席,向后退出依次上菜)。应坐上头的人,如首席坐不下,可坐左边第一席,或右边第二席的上头。其他客人可按右、左凳位依次入席(右边为“大面”,左边为“小面”)。下头(靠通道外)应安排本家的后生坐,以便端菜、斟酒、替客添饭。首席、二席(左边第一席)安排好后,其余席位可以随便坐。但一般都请老者、宾客坐上头和大面。逻妹子的娘家客人(即姑娘出嫁三天以后,以母亲为主,带一帮女眷去探望出嫁的女儿)和媒人要坐首席;搬新屋者,应请师傅坐首席(年高寿翁,本人也可以坐首席上头,以陪贵客)。 白事,即丧事。外家(娘家)宾客坐首席,老外家(上代娘家)坐右第二席(也有坐首席的)。本家尊长及其他贵宾,坐左边第一、二席。其余亲戚等可以随便坐。中军班与抬棺者,旧俗为四人一席,后来也有合席之例。 一般喜庆,如做满月、上灯、做地圆坟、请酒等,均应请贵宾、尊长、师傅坐首席。至于谁坐上头,可以按尊卑、年岁大小等情况而定。其余可以随便坐。 上头碗菜。客家人对于办各种酒席,上头碗菜是极有讲究的。如不照规矩要惹人笑话,上头碗菜的规矩有:做满月和上灯的酒席,头碗菜是姜酒鸡。结婚酒席,头碗菜是莲子、枣子汤,以喻连生贵子、早生贵子之意;其次是上肉丸,以谐团圆之意。搬新屋酒席,头碗菜是染红的豆腐头(豆腐渣)以谐头富、富头之意;此外又多用“富贵长春”四色菜。富即豆腐头,或豆腐、腐竹;贵是桂子;长是猪肠;春即用鸡蛋(俗称“鸡春”)。可以各办一碗,也可以合办一碗。做寿酒席,头碗菜是长寿面,以长面谐长命之意。其他一般喜庆酒席,多先上肉丸或用汤圆以庆团圆欢聚。 白事酒席,先上三牲(猪肉、鱼子、鸡子),一般不必多拘泥。 客家酒席的最后一道菜是青菜。 酒席用酒。红事喜庆用酒不拘,但白事酒一般只用黄酒和白酒。饮白事酒时,切忌猜拳行令、喧哗及饮醉闹事。 茶、烟、酒礼俗。客家人敬茶、烟、酒,也都有一定礼仪,不懂也惹人笑话。请人喝茶,有先尊后卑、先宾后主、先老后少之序,主人端茶要双手奉上言曰“请喝茶”。受者双手接过回说“多谢!”或言“莫拘礼”、“莫客气”。在场如有比自己老者、尊者,应“转请”,或言“某某先”。人家再斟茶给自己时,自己以食、中两指轻轻敲桌,以示感谢(旧时礼,未婚者,仅以食指敲桌)。 喝酒的礼俗,大体如同喝茶。不同之处,酒杯应斟满(俗语云:“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因茶是热的,酒是冷的)。不会喝酒者,自称“无量”、“请见谅”、“多谢”,不能说“我不会”。敬人、劝人喝酒要说:“请领情”、“海量”、“尽量”。“祝酒”时,应大家起立碰杯,然后干杯。俗语云“食酒莫勉强”,故切勿强令干杯。 旧时,饮酒有猜拳(又称“猜码”)行酒令之俗。猜拳以两人为一对,各伸拳出指加起共数,谁猜着谁赢,猜错者罚饮酒。简单猜法,只说“一呀”、“二呀”等。讲究的“行酒令”有: 一品当朝,双生贵子,三元及第,四季发财,五子登科,禄(六)位高升,七星伴月,八仙庆寿,九九长寿,全家福禄(全即十)。 还有一种酒令是参与者临时约定的。如每人作一首诗,诗有具体要 求,不符合要求者受罚。又如每人出一个节目,不会的受罚。 敬人吸烟应抽出送上,说声“请抽烟”,最好给客人点着火。切忌抛烟给人,这样被视为无礼貌;让人自己取烟,被视为无诚意。会抽烟者接过烟后说“多谢!”或说“莫客气”。不会抽烟者,就说:“多谢,唔曾用。” 普宁宴客俗普宁市洪阳等地宴客时有一整套既古老又特别的风俗。 (1)桌位。厅堂宴客设席,面向大门,以正面左边坐位为首位(即东一位),右边坐位为第二位,首位对面的坐位为第三位,与第三位并坐的是第四位,桌的左面上位是第五位,对面是第六位,左面下位是第七位,右面下位是第八位,如右图所示。若是厅堂上布置多桌,左大右小,上大下小,位置排序以此类推。若设三席,桌位切不可摆成正品字形,宜用倒品字形摆设,正品字形要县长以上的长官宴客时才可摆设。若六席宴客,切不可成双并排,这样不吉祥。 (2)饮宴。饮宴过程,需由坐首位者指挥,由坐第八位者(一般为主人)执瓶筛酒(倒酒姿势是右手执柄,左手按瓶盖,瓶口面客),以坐位排列为序向各位客人筛酒添酒。服务人员端上菜来,也由陪客主人接手端放桌上。每道菜上来时都要移放于首位前面,原来在桌面上的各道菜要按顺序推移。桌面上一般要保持八道菜肴,厨师煮菜上菜的顺序一般为“头甜尾甜”。在端上“生蒸鱼”的时候,执瓶人要注意斜放,以前腹向首席,鱼头鱼尾不宜朝客,一般是朝两个斜角。大凡上菜,最后是炒上一盘青菜,青菜上桌,意味着菜肴上完。酒过三巡,此时由首位宣布,各位可以自由添饮。如果坐首位的客人觉得要敬贤尊老,可以在这时谦让换位。 (3)拍赏。大约菜肴上桌三分之二以后,厨师为显示自己手艺,望食客赏光,这时奉上一个槟榔盘(也可加放其他水果),上面放上一张“指日高升”等红纸金字的祝福字样,食客们吃过槟榔或水果后,都要给厨师拍赏―――在盘上放上赏钱。由首位带头,其他人的赏钱数量不得超过首位,否则被认为是侮辱行为。 为表示对主人的尊重和以示菜肴丰盛,用菜后大多要留下生蒸鱼、恰肉等四道菜不动不吃。 佛山饭桌上的招呼礼20世纪30年代以前,在佛山,当家庭成员同桌吃饭的时候,晚辈(从孩童到尚未成婚的男女青年)举箸进食之前,一定要对长辈,诸如祖父母、父母、姑妈、姑夫、姨妈、姨夫等,如有哪一位同席即要对他们逐个说声“某某(被招呼人的称谓)吃饭!”以表示尊敬(同辈之中,如兄弟姐妹除外)。否则,就被认为失礼,而受到长辈的批评乃至叱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