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家族的起源与发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家族的起源与发展分类:【中国民俗】 家族是以婚姻与血缘关系结成的社会组织,曾长期存在于云南各地、各民族中。在原始群杂交时期,自然不会有家,也不可能形成家族。到了母权制氏族公社产生,才有了母系大家庭―――母系家族;至父权制氏族公社时代,则出现了父系大家庭―――父系家族。随着原始公社制度的逐渐解体,父系大家庭又分裂为若干个小家族和小家庭。早在秦汉时期,在云南这块红土地上,就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氏族、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三国时期,南中大姓出现,他们都是按宗族自成体系的大户人家,其中有少数民族化了的汉族,如雍贻等;也有汉化了的少数民族,如孟获等。他们都拥有众多的部族和财富,称霸一方。魏晋时期,南中大姓已发展成了焦、雍、雷、朱、爨、孟、董、毛、李、鲁、兴、仇、高、龙、傅、尹、谢、王、范、姚、吕、陈、赵、杨等20多个姓。西晋以后,南中大姓爨氏(即今彝族、白族先民)势力空前发展,“延袤两千余里”,控制滇中和滇西地区。爨氏家族内部又分大宗和小宗,他们通过血缘纽带结成牢固的军事部落联盟,爨氏各部落、各村邑,都设有首领,也就是族长。大部落有大族长,称“大鬼主”;小部落有小族长,称“小鬼主”。这些大大小小的鬼主,既是部落首领,也是政治首领、宗教首领。 唐宋以后,即南沼、大理国以后,云南各地、各民族普遍都有以血缘与婚姻关系结成的家族组织。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除个别民族地区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家庭公社阶段外,其余各地、各民族的家庭组织,都已进入封建社会,起着维护封建社会和封建宗法制度的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