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寄畅园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寄畅园

分类:【传统文化】

位于江苏省无锡市的锡惠公园内,此园在元朝时曾为僧舍,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户部尚书秦金在僧舍的基础上扩建,垒土凿池,点缀花木,营建别墅,并取名“凤谷行窝”。清初,园主聘请江南著名的造园艺术家张南垣加以改筑,精心布局,疏泉立石,使园景益胜。园主由于朝政失意,罢官归乡,心情郁闷,便寄情园林山水,故改园名为“寄畅园”。

全园大体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水廊为主,西部以假山树木为主。东部的锦江漪,水面南北狭长,平波澹荡,形成园中开朗明净的空间,北岸有一九脊飞檐的方亭,名叫“知鱼槛”,游人在此可以凭栏观赏鱼藻。池周围山石,建筑、绿化的点缀,勾勒出曲折窈窕的水面轮廓。水池北段,七星桥及后部廊桥将池水分成两个不同情趣的小水面,显得深邃不尽,深得造园之精华。七星桥平卧波面,池水轻拍,倒影如画。

西部以假山为主,假山的造型,模拟惠山九峰连绵之状,高五六米,与水池比例相称。假山之间为山涧,引惠山泉水入园,水流宛转跌落称八音涧,涧道盘曲,林壑幽深,别有一番情趣。

此园布局得当,妙造自然,体现了山林墅趣和清幽古朴的园林风貌,登高可眺望惠山、锡山峰峦和龙光塔影,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为现存江南古典园林中叠山理水的典范。

在无锡市惠山。又称秦园。园址在元代时曾为惠山寺僧舍,明嘉靖年间南京兵部尚书秦金(号凤山)扩建为园,名凤谷行窝,后取王羲之诗句“寄畅山水阴”中的“寄畅”二字为园名。以后曾多次修建。全园占地14.85亩,布局得当,艺术手法巧妙,融自然山水于一体。全园大致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以水廊为主,西部以假山树木为主。园东部是一南北狭长的水池,名锦汇漪,池西冈阜蜿蜒,山、池四周则缀以亭台堂榭、曲廊朱栏、桥滩涧泉、湖石假山,使得园内各景均面山临水,相映成趣。园内有嘉树堂、梅亭、邻梵阁、知鱼槛等建筑。寄畅园清幽古朴,景色天然,在江南园林中独擅山水之胜。清代康熙、乾隆二帝每下江南必游此园,乾隆皇帝还在北京颐和园内仿其建筑形式造惠山园(后改名谐趣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惠山北麓古华山门西北。元代为南隐、沤寓两僧房。明正德时(1506―1521)兵部尚书秦金建为别墅,名“凤谷行窝”,后数易园主。隆庆时(1567―1572),为湖广巡抚秦耀所有,取王羲之《兰亭集诗》“寄畅在所因”和《兰亭集序》“因寄所托”,“畅叙幽情”之意,命名为寄畅园。清康熙初年,秦金曾孙秦德藻请造园家张南垣从子张

精心布置,引惠山泉入园,景致益胜。康熙六次南巡,均来此游览,题有“山色溪光”、“松风水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匾联。乾隆六次南巡亦皆来游,并留有诗作和匾额,并制图以归,仿建于清漪园(颐和园)中,名惠山园(今谐趣园)。雍正、嘉庆亦曾来游。全园分东西两部分。东部以水廊为主,有南北狭长的水池,名锦汇漪,水静波平,拓展开明净的空间,池中有方亭,名知鱼槛,九脊飞檐,为倚栏观赏鱼藻佳处。池周布列山石、建筑、树木,勾勒出曲折窈窕的水面轮廓。水池北段,有七星桥、廊桥,将池水分割为两个不同情趣的小水面,哞望有深邃不尽之意。西部以假山树木为主。假山造型,模拟惠山九峰连绵逶迤之状,倒影池中,宛然如画。假山最高者5米,山中有涧谷林壑,惠山泉水流转跌落其间,鸣声悦耳,名八音涧。涧道盘曲,颇有深山幽寂之趣。全园布局妙取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具有清幽古朴的山林野趣,为江南古典园林中叠山理水的代表作。

在无锡的锡惠公园里,有一个小园,叫寄畅园,元朝时曾为僧舍,明扩建成园,原称凤谷行窝,后改寄畅园。有水廊、锦汇漪、知鱼槛、竹树、山石等。这著名的园中园的名字是如何得来的?

明正德年间,无锡人秦金官运亨通,历任户、礼、兵、工四部尚书等职。为了消遣,便选在此地建了凤谷行窝。其后人秦耀做官遭人陷害,贬官回乡,便在这里造园林。他每造一景,就赋诗寄托自己的心意。因此,后来改名寄畅园。此园名声大振,引得清代康熙、乾隆二皇帝都数次到此一游。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5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