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寒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寒食分类:【传统文化】 节令名。清明前一日或二日。此日禁止生火,只吃冷食。周代即有寒食之俗。《周礼?司?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后世始传春秋时晋文公重耳为悼念隐居深山不出、抱树而焚的介之推,下令于其死日禁火。《后汉书?周举传》:“太原一郡旧俗,以介之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cuàn串,烧火做饭)。老小不堪,岁多死者。”据此,早期寒食在冬天,且为期一月。冬天长期寒食,自然诸多不便。周举即曾进行改革。后寒食在冬至后105或106日,故又有“一百五”、“一百六”之称。唐代姚合《寒食诗》:“今朝一百五,出户雨初晴。”唐代元稹《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 为悼念被火烧死的介之推而形成的断火冷食的节日。相传晋公子重耳与介之推一起亡命国外,饥饿乏食,介之推割股以食重耳。归国后重耳得君位,是为晋文公。赏从亡者时,却把介之推给忘了。介之推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40里介山)。介之推的从人悬书于文公宫门。文公悔悟,派人召见介之推,之推不愿出山。于是文公放火烧山,逼其出山。之推坚持不出,抱树而焚。文公为悼念他,在其忌日禁火,只吃冷食。后相沿成俗,称寒食禁火。至东汉时,太原、上党等地竟至整月不举火,后改“月禁”为“三日禁”。后曹操明令去此陋习。事出汉蔡邕《琴操》。亦作“断火”。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陆?《邺中记》:“并州风俗,以冬至后百五日,为介之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 大麦粥。”唐韩?《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有的地区亦称清明为寒食。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清明》:“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茔而已。” 纪念春秋廉士介子推的节日,在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隋唐时多在清明节的前两天,宋代多在清明节的前三天。《荆楚岁时记》: “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故又称 “禁烟节”。寒食禁火的习俗,古已有之。据《周礼?秋官》 载,仲春三月,司?氏(掌管火的官员) “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就是摇动着木铎向国都居民宣布禁火令。禁火的原因,据郑玄注释说,是因为三月黄昏时分,火星将出现在南天,故用火之处须备风燥。也就是说,寒食禁火最初与古人的迷信有关。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人四时钻木取火,春天用榆柳,夏天用枣杏,秋天用柞楸,冬天用槐檀。每年冬天的火种用至寒食,被认为老了,便要禁火两天,到清明才钻榆柳取火,谓之新火。唐宋时的清明节还保留有皇帝赐百官新火的仪式。寒食禁火与纪念介子推联系在一起,则是春秋战国以后的事。介子推也叫介之推,原是晋国贵族,晋文公流亡国外前后十九年,介子推一直跟随左右。有一次粮食断绝,晋文公饥饿难忍,介子推便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吃。晋文公回国掌权后,遍赏随从臣属,不知何故,却漏赏了介子推。介子推秉性清高,不愿向晋文公争赏,于是悄然离开国都,隐居在绵山。传说,晋文公得知,后悔不已,再三请他出山,他总不应。晋文公便举火焚山,原来是想逼使介子推出来,谁知介子推不改初衷,竟被烧死。晋文公为了悼念他,便下令全国,禁止在介子推被烧死的日子生火煮食。显然,寒食禁火以纪念介子推,是后起的习俗,但却更符合传统社会的心理需要,因而这个说法流传最久。 节日名,相传源于晋文公纪念介子推。春秋时骊姬乱晋(见 “骊姬乱晋” 条),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备尝艰辛,忠心耿耿,曾“割股以啖”饥饿难耐的重耳。后来,重耳终于回国当上国君,为晋文公,大赏跟随他流亡的人和迎立有功之人。介子推厌恶从行诸臣骈手争功的恶行,超然于众纷之外,归来后便隐居起来,晋文公也忘了犒赏他。有人劝他说: 文公有言,倘有遗下功劳未叙,许其自言。介子推言道: 窃人之财,犹言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贪天之功,在人为罪,在国为奸,那些争功者却以此为常理,而君主也以此遍赏诸人,这样上下相欺,我一日也不能与他们共处。介子推的母亲怕他隐居的决心不坚定,便劝他不妨向晋文公主动表白自己隐居的志向,介子推说: 语言是用来表明自己行为的,身体想隐遁,哪还用得着语言来表达呢! 用语言告诉别人自己要隐居,就是想以隐居的行动求得显达。介子推的母亲见他决心已定,便与他一同隐居于绵山(今山西境内)。介子推的朋友为他鸣不平。上书“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晋文公见了知道一蛇指的是介子推,便派人请介子推下山受爵,介子推一次次谢绝。晋文公又亲自接他下山作官,他隐而不见。有人向晋文公献计: 子推孝,放火烧山,他一定会携母下山。文公果然派人放火烧山,大火连烧三日,火灭后,人们在一棵烧残的大柳树下发现介子推与母亲相抱而死。晋文公感念介子推不恋富贵的高风亮节,便在介子推被烧死之日 (清明节前二日)禁火,只吃冷食。后相沿成习,称寒食节。 禁烟吃冷食之俗。各地时间不一,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汉崔?《四民月令》:“齐人呼寒食为冷节”。相传此俗是为纪念介子推。介子推3月5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年春暮不举火,若违犯则受雨雹之灾。禁烟之俗在山东栖霞一带却另有说法:秃尾巴老李因被父铲,急入锅灶,从烟道逃走,腾云而去,投入黑龙江。老李因感母恩,每年清明给母上坟,带风雨来,且仍走烟囱。为不使其受薰,故百姓3日不动烟火。寒食之日,人们只吃鸡蛋、干粮等冷食,孩子们趁机利用分得的鸡蛋进行“杠蛋”游戏。近俗认为,“猪没年,狗没寒,”故寒食由不吃热饭过渡到不喂狗。 岁时节令习俗。节日期间因禁止生火而冷食,故名。在夏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古人除寒食禁火,还有门上插柳条的习俗。男女成人举行冠礼、笄礼也多在此日。此节的来历,相传与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有关。他辅佐晋文公重耳流亡国外10余年,回国后重耳即位为国君,按功大小封奖了和他一起流亡的人,却偏偏忘记了赤胆忠心的介子推。介子推背着母亲隐居于绵山 (今介山) 。经人提醒,重耳亲访绵山,介子推避而不见,重耳烧山逼他出来,他却抱着一棵大树被烧死。晋文公为悼念介子推,在他被烧死之日禁止烧火煮饭,只吃凉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寒食禁火。但据后人考证,禁火本是周时旧制,《周礼?秋官?司煊氏》即载有“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的记述。《左传》和《史记》均无介子推被焚的记载。汉刘向 《别录》虽有“寒食蹋蹴” 之说,但也未将寒食禁火与介子推被焚之事相联系。只是汉末蔡邕的《琴操》才把禁火之事与介子推附会在一起。到了魏晋之时,因晋朝同春秋时的晋国同属一个“晋”字,故深信介子推的传说,始流传至今。 寒食节的历史很悠久,《周礼》:“促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是谓寒食之滥觞。后来相传晋文公为悼念介子推,禁令在介子推死日生火煮食,称作“寒食禁火”。唐宋前后,一般将冬至后105或106日定为寒食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唐人元稹《送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古时寒食节有乞新火、门前插柳、头上戴柳、打球、荡秋千、造饧大麦粥和镂子鸡等习俗。福建地区的寒食节在唐宋时期已很流行,如《三山志》土俗条记载福州宋代寒食节有开花园、荡秋千、游山和墓祭等活动,颇具古风。此外,当时的“采野菜为羹,亦唐人杏粥榆羹之意”。当时的游山祭墓活动,实则踏青春游。《壶中录》:“闽中以二月二日为踏青节。”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亦注引《三山志》说宋时有秋千竞渡诸戏,秋千地在春台馆内外等。泉州等地风俗类同,如乾隆《泉州府志》卷20说:“贵家开园圃,供游人赏玩。又东湖北山多亭馆,士女如云,行乐相望。”近世此俗渐逝,除了民间或学生的春游活动外,已寻觅不到当年“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的节俗情景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