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察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察举分类:【传统文化】 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侯国和州、郡长官在各自辖区随时考察,以孝廉、贤良文学、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名目向中央举荐人才,经过考核,任以官职。汉高祖曾下求贤诏;汉文帝也曾下诏察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汉武帝时,诏令天下举拔孝廉和秀才,至此形成制度。西汉以举贤良为盛,东汉则偏重举孝廉。被举荐者需经皇帝策问后方按等第高下授官。其方式有对策和射策。对策即将政事或经义问题书于简策,由应举者作答;射策类似抽签考试,应举者以矢射策,对所中简策之问题加以解答。东汉末年,官僚徇私舞弊成风,察举很滥,致使“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现象普遍存在。 汉代的选官制度。“察举”就是选拔,由地方向朝廷荐举。过去认为,这种选官制度源于西周的选士制度。西周选士,有乡举里选,又有诸侯贡士。据《周礼?地官》记载,各乡三年组织一次 “大比”,以考察乡人的“德行道艺”,选拔贤能; 又据《礼记?射义》 记载,诸侯每年都必须 “贡士” 于天子,即将优秀人才贡献给朝廷。这种 “举” 和“贡”,实际上就是由下往上的推荐方式,后代将其称为 “荐举”,以与设科考试的选官制度 (即科举) 相区别。西周王朝是否实行过 “乡举里选” 和 “诸侯贡士”的推荐制度,现在还难以确证,但西汉王朝实行的 “察举” 却是“举” 与 “贡”相结合的产物,既要乡里评举 (基层评议),又须郡国选送 (地方推荐)。汉高祖打下江山后,曾发布过一道著名的《求贤诏》,要求各郡长官推荐“贤士大夫”。汉文帝也曾下诏“察举” 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汉武帝又诏令天下 “察举”孝廉和秀才,“察举”便成为汉代选官的主要方式,其科目有孝廉、秀才、贤良文学、贤良方正、孝悌力田等。被荐举给朝廷者有时须经过皇帝 “策问” 或朝廷考核,然后按等第高下授官。董仲舒、公孙弘都因 “对策” 正中皇帝下怀而平步青云。但皇帝 “策问”和朝廷考核并非定制,主要还是地方推荐,故 “察举”是否得人,在相当程度上就取决于郡国长官的个人素质。“察举” 的流弊也就在这里: 人情难免。在中国,一种理论上很好的制度,在实践中往往适得其反,原因就在人情无孔不入。因此,尽管后来的科举制度弊窦丛生,有人曾呼吁恢复西周的 “贡举” 或汉代的 “察举”,但绝大多数人 (尤其是平民) 还是宁要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的科举考试,而不要 “乡举里选” 的推荐制度。 汉代选官制度的一种。始于文帝,至武帝时成为定制。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书?武帝纪》)。又《汉旧仪》云:“武帝(元光)元年,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诣御史举试,拜为郎中。”可见郡国举孝廉,还要经过御史考试,合格者可拜为郎中。从此,每岁郡国察举孝廉各一人成为定制。此外,武帝还不定期地下诏令公卿、列侯、州郡察举贤良方正、明经、直言、敦朴、逊让、有义行之士对策,对策中皇帝意者,可委以官职。察觉是汉代选官的重要途径之一。 又称“荐举”。汉代实行的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将未有官职的士人以及下级官吏推荐给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授予官职或予以提升。西汉文帝二年(前178)“诏二三执政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汉书?文帝纪》),开察举之先声。武帝时形成较完备的制度,迄东汉,大致通行。其科目主要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童科等。察举的手续:“贤良方正”,多由中央就畿辅人才,直接挑选。“孝廉”、“秀才”,则由郡国长官奉天子之命,征求地方有“名望”的人士或于本署官吏中选其优者,举送朝廷。“明经”也由州郡荐举,西汉不常举行,东汉已有人数规定,元和二年(85)令“郡国上明经者,口十万人以上五人,不满十万三人”。阳嘉元年(132)诏“试明经下第者补博士弟子”。建和元年(147)又诏“诸学生年十六以上,比郡国明经试次第”。这说明举“明经”者可以补博士弟子,博士弟子也可以考“明经”,学校教育与察举已有相互为用的趋势。“童科”选举十二岁至十六岁“博通经典”者,拜童子郎,其目的是鼓励“神童”。士人选送中央后,西汉由天子亲自策问,东汉则要进行考试,考试方法有对策、射策两种。所试内容一般为诸生试经学,文吏试章奏。这种以考察推选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官制度为两汉统治者选拔了大批人才。但东汉末年,渐为豪门所把持,流弊百出,所选之人大多无真才实学,以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等良将怯如鸡”。 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始于汉武帝。董仲舒建议:“使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汉书?董仲舒传》)汉武帝接受了他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前134)命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并规定二千石,如“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书?武帝纪》)。察举制度至此确立。其科目有孝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秀才(茂才)等。岁贡之士入京以后还得履行一定的考试手续。西汉时,由皇帝亲自问策,即所谓“举贤良对策”;东汉时,“诸生试家法,文吏试笺奏,无异于后世科举之法”(《东汉会要?选举》)。被察举者对推荐人莫不感激涕零。《史记?聂政传》:“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